黃芳英 陳嬌嬌 鄒幼清 藍宇濤 蔡舒
(廣東藥科大學 1護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310;2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
隨著我國老齡化加劇,老年人群數量不斷增大,由于年齡增長及身體健康原因,老年人活動能力下降〔1,2〕。據調查顯示,約1/3的老年人很少參加鍛煉,能堅持規律鍛煉的老年人更少〔3,4〕。多數老年人鍛煉的方式主要是慢走、打太極拳等,運動量達不到2018年美國運動醫學會推薦的運動量標準〔5〕。而缺乏鍛煉會加快老年人機體衰老的進程,這個問題在養老院尤其突出。既往的研究主要關注社區老年群體鍛煉的現狀、影響因素及對策〔6~8〕。國內關于養老院老年人鍛煉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且未探討各因素之間的關系〔9,10〕。本研究對233名養老院老年人的規律鍛煉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分析。
1.1研究對象 采取方便抽樣的方法從廣州市3所規模較大的養老院中選取233名老年人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60歲;(2)溝通無障礙者;(3)自愿參與本次調查;(4)養老院居住時間≥6個月;(5)有運動能力。排除標準:(1)有精神障礙;(2)生活不能自理。
1.2一般資料 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問卷,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用藥情況、是否有運動指導等問題。
1.3身體狀況指標測量 (1)身高體重分別采用卷尺、體重秤測量。(2)閉眼單腳站立:囑老人依次抬起左右腳,使用秒表測量;(3)握力:采用電子握力計測量。分別測量左右手各兩次,取平均值。(4)起立-行走計時測試(TUGT):采用秒表記錄老人從椅子起來,繞過正前方3 m障礙物返回椅子坐下的時間。(5)6 min行走距離:記錄老年人6 min內行走的距離。(6)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數評定表測定,該量表評分范圍為0~100分,其中100分為完全自理,61~99分為基本自理,41~60分為需要幫助,≤40分為全部需要幫助。
1.4中文版運動自我效能量表(ESES)〔11〕,用于評定老年人運動自我效能高低,Cronbach α為0.871。該量表包括10條項目,每條計分0~10分,分數越高表示越能堅持規律運動,最后取總分除以條目數所得值的平均分,分數越高顯示運動自我效能越高,分數最高為10分。
1.5規律鍛煉評價標準 根據2018年美國運動醫學會的推薦〔5〕,每周鍛煉時間至少150 min,滿足該標準的樣本記為規律鍛煉,否則記為無規律鍛煉。
1.6資料收集 由3名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者到養老院與老年人進行一對一調查。先在養老院內選取50名老年人進行預調查,對問卷進行完善,再進行正式調查。所有的問卷當場完成,共發放調查問卷242份,有效問卷233份,有效問卷率96.28%。
1.7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t檢驗、非參數檢驗、二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Amos21.0軟件對進入回歸模型預測變量構建模型進行路徑分析。
2.1養老院老年人規律鍛煉評定結果 本調查結果顯示,159人堅持規律鍛煉(68.2%),主要為慢走、手指操等低強度的鍛煉方式;無規律鍛煉者74人(31.8%)。
2.2養老院老年人規律鍛煉的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包括運動自我效能、PUGT、平均握力、用藥總數、疾病種類、6 min步行試驗、入住養老院前有無規律鍛煉、有無運動指導、是否有家人朋友支持運動、是否害怕鍛煉跌倒、是否了解運動對身體有損害、閉眼單腳站立、生活自理能力共13項(P<0.05、P<0.01、P<0.001),見表1。

表1 影響規律鍛煉的單因素分析〔M(Q25,Q75)〕
2.3影響養老院老年人規律鍛煉的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規律鍛煉為因變量,把單因素分析結果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影響因素納入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結果顯示:入住養老院前有規律鍛煉習慣的老年人在進入養老院后比沒有規律鍛煉習慣的老年人更能堅持規律鍛煉(OR=5.007,95%CI:2.015~12.444);養老院內有運動指導的老年人比沒有運動指導更容易堅持規律鍛煉(OR=3.725,95%CI:1.409~9.847);運動自我效能高的老年人比運動自我效能低的老年人堅持規律鍛煉(OR=1.781,95%CI:1.496~2.121)。見表2。

表2 養老院老年人規律鍛煉影響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養老院老年人規律鍛煉回歸模型預測變量路徑分析 根據非條件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的結果,對進入最終模型的變量分別進行相關分析,探討變量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結果顯示規律鍛煉與生活自理能力(r=0.337,P<0.05)、運動自我效能(r=0.508,P<0.05)、有無運動指導(r=0.233,P<0.05)、入住養老院前有無規律鍛煉(r=0.489,P<0.05)存在相關關系;運動自我效能與生活自理能力(r=0.254,P<0.05)、有無運動指導(r=0.129,P<0.01)、入住養老院前有無規律鍛煉(r=0.339,P<0.05)存在相關關系。結合目前的研究結果〔11,12〕及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表2)構建初始模型。結果顯示路徑分析模型擬合度良好〔χ2=1.389,P=0.499>0.05,χ2/自由度(df)=0.695<2,近似均方根殘差(RMSEA)<0.001,擬合優度指數(GFI)=0.998,調整后的GFI(AGFI)=0.982,規范擬合指數(NFI)=0.995,增量擬合指數(IFI)=1.002,非規范擬合指數(TLI)=1.011,相對擬合指數(CFI)=1.000,均P>0.900〕。根據最終模型顯示,有無運動指導、入住養老院前有無規律鍛煉、生活自理能力對規律鍛煉有直接和間接影響;運動自我效能對規律鍛煉有直接影響。見圖1、表3。

e1、e2:外生變量誤差圖1 養老院老年人規律鍛煉影響因素標準化路徑

表3 養老院老年人影響因素效應表(β值)
本研究抽取了廣州市3所養老院老年人進行調查,規律鍛煉率僅占68.4%,比張嵐〔13〕調查的遼寧省養老院老年人規律鍛煉率73.11%低,比社區老年人規律鍛煉率(71.2%)略低〔14〕。可能由于不同的研究對規律鍛煉標準不一致及地區差異造成。根據單因素分析結果發現,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對鍛煉有影響。身體狀況差的老年人運動能力相對較差,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規律鍛煉產生阻礙〔15〕。規律鍛煉可以預防和治療慢性疾病〔16,17〕,因此應鼓勵養老院老年人加強鍛煉,提高其生存質量和身心健康〔18,19〕。
本研究結果顯示,運動自我效能對規律鍛煉有直接正向影響,是規律鍛煉的重要預測因素,與其他研究一致〔15,20〕。自我效能由美國學者班杜拉提出,運動自我效能指人面對各種困難時堅持運動的信心。有研究表明,可通過增加個體成功經驗、增加替代性經驗及言語說服等途徑加強運動自我效能〔21〕。本研究發現運動自我效能是入住養老院前有無規律鍛煉、有無運動指導對規律鍛煉影響的中介變量。即前期養成規律鍛煉習慣、有運動指導的老年人運動自我效能更高,規律鍛煉情況更樂觀。前期養成規律鍛煉習慣會獲得更多鍛煉帶來的成功經驗,使他們相信堅持鍛煉能為自身帶來益處,獲得更高的運動自我效能,促使他們堅持鍛煉〔22,23〕。本研究調查顯示,養老院的老年人由于身體狀況的原因很少參加鍛煉,缺少個體成功的經驗,并且絕大部分養老院老年人缺少專業的運動指導和監督。因此,應該以運動自我效能為核心制定促進養老院老年人規律鍛煉的策略,可通過組織院內有規律鍛煉的老年人介紹鍛煉經驗,開設運動知識講座提高養老院老年人運動知識等方法提高老年人運動自我效能;另外,通過加強運動指導間接提高運動自我效能,促進規律鍛煉。
路徑分析結果顯示入住養老院前有無規律鍛煉對規律鍛煉有直接與間接影響。過去有規律鍛煉習慣的老年人在新的環境會保持過往的習慣,在入住養老院后依然能堅持鍛煉。另外有規律鍛煉習慣的老年人在過去的鍛煉中可能會獲得更多成功的經驗,有堅持運動的信心,提高運動自我效能,從而間接促進了老年人的規律鍛煉行為。本研究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入院前有無規律鍛煉是規律鍛煉最重要的預測因素,與Chen等〔9〕的研究一致。但是在路徑分析結果中其預測值比運動自我效能低,可能是入住養老院前有無規律鍛煉習慣對運動自我效能之間存在影響。
研究顯示養老院內有運動指導,老年人規律鍛煉情況越樂觀。有專人帶領養老院老年人運動鍛煉能直接增加其鍛煉的頻率〔3,24〕。給予運動指導,可以幫助老年人掌握鍛煉技巧,培養鍛煉的樂趣,提高鍛煉的信心。另外,居住在養老院內的老年人孤獨感強,給予運動指導時會讓老年人感到備受關注,提高鍛煉自信心。但是我國養老護理員緊缺,大多數養老院只提供基本的生活護理服務,忽略了老年人健身活動的需要〔25,26〕。生活自理能力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老年人身體功能越好,堅持鍛煉的可能性更大。如果老年人長期不進行鍛煉會導致下肢功能受損,身體功能下降進一步導致老年人害怕在運動中受到損傷,運動自我效能更低。因此,要注重老年人身體疾病的康復鍛煉,提高運動能力,另外應培養老年人運動指導的人員,促進規律鍛煉。
本文探究養老院老年人這一特殊群體的規律鍛煉狀況,通過路徑分析明確了規律鍛煉影響因素的作用路徑,提示要以提高老年人運動自我效能為核心制定促進養老院老年人形成規律鍛煉的習慣,提高生存質量的方案。通過普及運動知識、鍛煉益處及安全性等方法提高運動自我效能;在養老院內配備專業的運動指導人員提高運動積極性是促進老年人規律鍛煉的可行辦法。本研究存在不足之處是未考慮養老院管理人員對運動的認知,而且樣本量少,代表性不足,并未考慮心理因素對鍛煉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