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涌 呂冰
(錦州醫科大學 1公共基礎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2圖書館)
建設信息化社會和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兩項重要時代任務。社會信息化進程中,移動網絡因其具備使用便利性,內容豐富性和實時互動性等特點逐步成為老年群體使用互聯網絡,獲取信息的方式之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使用網絡行為較2016年底占比增長1.2%,表明互聯網正在向高齡人群滲透〔1〕。本研究探討老年群體移動網絡使用行為現狀,并分析相關影響因素。
1.1研究對象 隨機抽取錦州市5個社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83人,年齡(64.48±7.52)歲,男37人,女46人,使用移動網絡的52人,不使用的31人。選擇標準為知情同意、意識表達清楚、有獨自閱讀能力、語言表達清晰和信息溝通無障礙者。
1.2研究工具 自行設計老年群體移動網絡使用情況調查表。其中包括個人基本情況、移動網絡使用情況、移動網絡使用滿足感三部分。共設置了15個測試項目,答題方式為單選或多選。
1.3方法 在開展調查過程中,標準統一。首先向被調查對象詳細說明本研究調查的目的及意義,取得調查對象同意,然后在能夠反映被調查對象真實意愿的前提下由調查人員協助被調查對象完成問卷填寫。問卷當場回收,共發放問卷83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行χ2檢驗。
2.1調查對象關于使用移動網絡的自我描述 調查對象使用移動網絡傾向(多選):新聞資訊47人、健康保健21人、消遣娛樂39人、社交35人、購物12人。使用滿意度調查顯示,16人(30.8%)對使用移動網絡表示非常滿意,認為使用移動網絡有助于提高生活質量,21人表示滿意,12人表示一般,3人不滿意;不使用移動網絡情況的描述(多選):不感興趣10人、技術障礙3人、信息真實性17人、資費問題5人、身體問題23人,但值得關注的是在不使用移動網絡群體中有18人(58.1%)對待使用移動網絡的態度表示肯定,其主觀上有希望使用移動網絡的意愿,12人(38.8%)認為移動網絡能為自己生活帶來便利,正逐步改變原有的生活方式。
2.2老年人移動網絡行為的單因素分析 老年群體使用移動網絡影響因素分析顯示,在年齡方面差異顯著(P<0.01),在性別、職業、文化程度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老年人移動網絡行為的單因素分析〔n(%)〕
從老年群體使用移動網絡目的來看,老年群體使用移動網絡的首要目的是獲取新聞資訊,其次是娛樂消遣,反映出移動網絡在使用過程中信息獲取便利,內容豐富多樣的本質特點,在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指數上值得充分肯定〔2〕。同時,老年群體在使用移動網絡獲取健康保健知識和消費購物的積極性則不明顯,表現出老年人對網絡信息的真實性和安全性仍然有所顧忌,一旦遇到涉及切身利益,自己又把握不準的問題則相對保守。例如,網絡養生保健信息良莠不齊,不乏一些所謂“大師”在網絡上散布的偽科學保健知識,令不少人深受其害,前車之鑒使眾多老人對網絡信息望而卻步〔3,4〕;網絡購物、網絡訂票、網絡打車等軟件又都與移動支付掛鉤,而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利用老年人網絡知識缺乏,思維緩慢等弱點,采取網絡詐騙或是電信詐騙。所以大多數老人對于這些涉及財務及網絡購物的應用基本都不會使用,原因就是害怕財產損失和上當受騙〔5〕。
結合老年群體對移動網絡使用滿意度及不使用移動網絡的原因來看,老年人自身因素仍然占據主導地位。絕大多數老年人在年輕的時候沒有正式學習過漢語拼音,造成老人無法在電腦或者智能手機上使用拼音輸入法,加之并非所有網絡應用都支持語音輸入,從而導致老人在人機交互問題上存在一定障礙。老年人在視力、聽力、手指敏感性上都有所下降,在使用過程中內心害怕出錯,因而一些老年人不愿意使用網絡溝通或是交流。另外,一些智能移動終端制造商在研發設計時忽視了老年群體的特殊性,致使網絡應用對老年群體“不友好”,也是老年人不愿使用移動網絡的原因之一〔6~8〕。
隨著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移動網絡逐步向智能化、簡單化發展,操作和使用越來越趨于簡單。移動網絡的使用已經不需要相關專業技術和專業知識作為支撐,從而轉向進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成為大眾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工具〔9〕。因此,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并非是影響使用移動網絡或智能設備的主要因素。然而,移動網絡技術是在21世紀初研發,并在近10年得到加速發展,由于中高齡老年群體(尤其是70歲以上)在他們工作、學習精力旺盛的年代并沒有或者很少接觸信息技術,隨著年齡的增大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在不斷下降,因此中高齡老年群體自身獲取信息技術的效率和能力都遠遠不如低齡老年群體〔10〕。
目前,大多數老年人思想相對比較保守,相比信息化這種虛擬現實的行為,老年人可能更注重切身體驗或是真實感受〔11〕。缺乏真實感也是一部分老年人對新興移動網絡的虛擬性并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例如,在購物過程中,老年人見到或是摸到實物他們心理會有踏實的感覺;在聊天過程中,面對面的交流能使老人感到關懷和親切。這些都是老年群體自身對移動網絡不感興趣的原因〔12〕。
信息化社會中,我們生活的吃、穿、住、行都可以通過網絡或者移動終端來解決。當老年群體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原來所適應的生活被改變的時候,就會引起老年人心理發生變化,情緒不穩定,易怒等心理疾病容易發生。例如,打車軟件的出現改變了老年人原本習慣的生活,特別是天氣不好的時候,老人可能會等好長時間都打不到車。還有老年人反映,火車票網上(包括手機)訂票可以足不出戶,用最快的時間買到想要的車票,他們辛辛苦苦到窗口排隊,多數線路的票早就賣完了。這些都容易引起老年人內心的“不公平”感,情緒也就更容易沖動,對外界的刺激就更加敏感〔13,14〕。
社會信息化過程中容易導致老年群體信息鴻溝的產生〔15〕。信息鴻溝會使老年人感覺到自我被孤立,同社會發展的脫節。在他們內心會有一種自己被社會所淘汰的感覺,所以老人常說“人老了,不中用了”。當老年人長期處于這種消極,自卑的心理時,會進一步降低老人的感知能力,信息鴻溝也就繼續擴大,導致一種負面的循環狀態。長此下去不僅老人正常的生活會改變甚至影響到老年人身體健康。
幾乎所有老人對于信息社會都是持肯定態度,他們認識到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受客觀因素和身體能力限制,也只能是盡量縮小信息鴻溝,使老年人心理對于信息社會產生失落感和無法融入的孤獨感〔16〕。
老年人大都在其年輕時期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家庭和工作中。在年齡的增大后,主動自主學習意愿減弱,知識體系更新緩慢,需要更多的信息化培訓投入才能真正幫助老年人口融入當前信息化社會中。因此,需要構建一種繼續教育的體系,使廣大群眾在步入中年階段以后還能緊跟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步伐。過去,傳統的知識傳遞模式是由父母代向子女代傳遞的自上而下傳遞模式。但是,在當今知識、信息快速膨脹的信息化社會中,傳統的知識傳遞模式已經不在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知識、信息開始從青年一代向上傳遞,由年輕一代來幫助父母和祖父母繼續學習。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知識傳遞模式,或者說是青年一代對長輩的一種文化反哺。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父母對子女的教育不可缺少,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子女對父母的教育,子女對于父母的教育不僅是新時代敬老的體現,更是當代一種新的家庭責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