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
質量管理體系源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時至今日,已發展了半個多世紀,經歷了5 個版本,2015 版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標準采用了高階結構,質量管理基本原則也從8 個改為7 個。在企業應用質量管理體系推進管理進步時,總是有些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總結如下。
一些中小企業應用質量管理體系時,找一些不靠譜的咨詢老師,負責企業質量管理體系運營的人員也不是很懂,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直接將別的企業的文件拿來套用,而體系負責人也不懂得如何修改文件才能與企業實際運營一致,導致質量管理文件與實際執行脫節,不能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企業管理運營的制度文件,使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只停留在滿足認證要求,可供外檢查,而對內的執行,深究起來,不一致的內容就很多,就是我們熟稱的質量管理體系運行兩層皮。
內部審核走形式,象征性的召開首次會議后,內審員按計劃排表,去到各受審核部門,溝通問一下部門運行狀況,然后找一下文件、記錄,做好內審檢查記錄,之后找出1-2 個不痛不癢特別好改的問題,報給審核組長,就算是交差了;管理評審更是走形式,最高管理者覺得沒必要,因為月月都有高層會議,都有研究企業運營情況,效益情況,而管理評審內容空洞,文鄒鄒的表達,不如看財務數據一目了解,再加之體系管理人員自身內力不足,內心不夠強大,也缺少說服管理者的能力,沒有辦法將這些內容排述些,這就使得內部審核和管理評審都成了形式主義的垃圾,難以發揮其應有的體系監查改進作用,質量意識難以深入人心。
員工參與意識差,專業質量隊伍缺乏。一方面,很多企業對于持續改進工作不重視,員工培訓不足,教育不夠,員工的質量意識差,不覺得質量和自己有關,造成質量管理體系改進只是質量管理部門、體系負責人的事的錯誤思想,不能做到全員參與,領導重視參與也不夠,導致持續改進只成了應付審核的紙上談兵;另一方面,激勵機制不完善,員工不能將質量改進作為本職工作來做,而當成是需要獎勵的額外工作,而獎勵機制不到位,改進自然也推運不了。
企業的領導就相當于家庭里的家長,家長想讓孩子養成什么習慣,自己就要先做到,所謂言傳身教就是如此。在企業中,管理者想讓員工重視質量,重視持續改進工作,首先自己要先做到。作為部門負責人,要持續收集質量改進的方法,通過會議、培訓等傳達給員工,質量部門監督管理人員通過不斷的檢查與考核,促進質量體系改進工作進一步推動。
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核心之一就是應用了“PDCA”循環的理論,體系管理過程是一個不斷的策劃、不斷改進的過程,任何改進都可以說是原PDCA 的結束,新一輪PDCA 的開始。體系管理人員,要組織各部門專業人員修改管理制度、操作規程等,使符合公司產品生產需求,使文件真正做到指導生產。
俗話說:“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對于認證機構審核、客戶審核提出的問題,往往會更被管理層重視。因此,體系運行人員,可以借助外部審核老師的口,將自己沒辦法推動的質量問題提出來,以進一步推動質量管理的持續改進,也讓領導認識到,之前內審或管理評審提出的問題,就是關鍵性問題,客戶與對其十分關注。
質量管理團隊的業務水平與專業性,直接決定著企業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有效性,因為,如果體系推行人員不懂標準,曲解標準,就可能造成推行跑偏。企業的質量管理人員,即要懂標準,也要了解企業產品的生產過程、檢驗過程,企業的管理流程等內容,這樣才可能更好的將企業的質量管理結合實際,促進體系運行更適宜與有效。
企業存在的價值,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給客戶創造價值,客戶的需求就是我們的追求,以客戶為關注焦點,持續改進,有針對性的實施改進,服務于客戶,持續提高客戶滿意度,企業贏得客戶的信任,客戶的要求就是質量管理體系改進的方向。
根據企業的實際運行情況,建立可以執行的質量管理制度,通過制度約束,促進質量管理工作的開展,使員工重視質量。各車間,要根據公司的總體目標,制定本部門的分目標,對于持續不能達到目標要求的,就要實施考核,考核要有理有據,做到公平公正,獎懲適宜。同時,通過獎勵,促進員工積極參與,能夠有意識的匯報生產過程中質量異常,讓員工有意識,真正做到全員參與促進質量提升。質量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離不開每名員工的努力。
持續改進是質量管理七項基本原則之一,是質量管理的精髓,也是企業持續進步、適應社會發展的精髓之一。從PDCA 循環來看,持續改進就是一個階梯式持續上漲的過程,他是永無止境的。企業只有通過質量改進活動,才能保證質量管理體系運行的持續有效、適宜性。外界環境、內部環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企業運行也會隨之變化,因此,持續改進就更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