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永靈 鮑恩忠
(一)產業規模及分布情況。深圳有半導體照明企業近3000家,約占全國三分之一,占廣東省二分之一,2017 年產值超1500億人民幣,稅收約120 億人民幣,從業人員40 多萬。這些企業以中小型為主,銷售額從幾百萬、幾千萬到幾個億、十幾億、幾十億不等,產品70%外銷,其中上市的公司18 家。深圳半導體照明企業相對集中,其中寶安區占50%、龍華區占15%、光明區占15%、龍崗區占5%、南山區占5%,其它如坪山區、大鵬新區、羅湖區、福田區、鹽田區加起來占10%。
(二)產業發展主要特點。深圳市半導體照明產業發展具有以下特點:一是產業群體正在逐漸從加工應用轉向設計、開發和工業化制造,產業結構逐步轉型;二是一批擁有自主專利技術的封裝、應用產品和生產設備正逐步獲得市場接受,產業逐漸向上游高端發展;三是海外市場銷售份額逐漸上升,國際化程度不斷增加;四是大量中小型企業通過“成長路線圖計劃”已經在中小板、創業板、新三板上市,利用資本市場擴大規模;五是出現在資本推動下產業鏈縱向整合的趨勢。
(一)土地稀缺,企業外遷。調研發現,近幾年我市有多家規模型半導體照明企業(含18 家上市公司)外遷(見附件)。由于半導體照明屬節能減排類新興產業,近年來發展迅速,增長過快,有條件的企業很想在深圳有自己的“根據地”,但難以如愿。外遷企業雖說目前總部在深圳,生產制造在外地,但從長遠的發展來看最終會遷走。
(二)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不缺錢的企業銀行多去“錦上添花”,困難的企業銀行極少“雪中送炭”,有的甚至“落井下石”斷貸。今年有些上市公司遭遇融資難問題,不得已出讓控制權給國資委,如“長方集團”“、萬潤科技”、“鴻利智匯”等。但中小企業處境非常艱難,部分企業雖有其它金融機構擔保勉強從銀行貸出款,但2-3 個點的擔保費又增加了企業的負擔,無疑是“雪上加霜”。政府也出臺了一些科技金融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入庫”,從而獲得銀行貸款申請資格,但是銀行到企業考察后,發現廠房是租的,設備也不值錢,老板又沒有“紅本”的房產,還是不敢放貸。其結果便是,需要資金的企業申請不到貸款,更談不上享受政府相關部門制定的貸款貼息政策。
(三)房價太高,人才難留。北上廣深是高級人才集聚地,深圳尤甚,但深圳的高房價實在是令人望而生畏,深圳鏈家數據顯示:2020 年7 月深圳二手房成交均價66221 元/平,其中南山區均價108101 元/平、福田區均價91866 元/平、寶安區均價76170元/平、龍華區均價72630 元/平。高級工薪階層在深圳沒有十幾、二十年的奮斗,想在深圳買一套商品房那幾乎是不可能的。雖說市、區政府有人才房、廉租房供應,但是排隊人數眾多、等待周期漫長,有的職工排幾年都申請不到,“安居樂業”成為大多數人才的奢望。
(四)“二房東”抬高廠租,增加企業生產成本。前幾年政府提出“騰籠換鳥”淘汰低端制造業是正面的,但同時也造成負面影響。一些原有工業區業主自己不愿再經營,把生產廠房租給他人——也就是“二房東”,經過改造成辦公樓,租金從十幾二十元翻一倍甚至幾倍,而使用面積只有合同的50%-70%,這是改變了使用性質情有可原;另有“二房東”接手廠房刷新一下還是廠房,租金也是翻倍提高,使用面積也是搞公攤只有合同的50%-70%。這些做法直接增加了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企業怨聲載道又無可奈何。
(五)政府資金資助方向,傾向于設備而忽視了人才。最近走訪了解到幾家獲政府資助的企業項目驗收不合格,原因是購買設備不達標,或是資金使用沒有按照合同落實。究其原因是政府當初制定政策時強調“設備”、忽視“人力”,因為這樣好量化、易評審,如果重人才、輕設備,則資金使用不易考量。政策導致的直接后果便是,相當一部分企業為了能爭取到更多資金支持,在編寫合同時會夸大購買設備的投資額;再者,政府資金需自有資金配套,一般支持額度為項目總投資的15%-20%-30%-50%,企業為了爭取更多的資金也會夸大投資額度,結果最終驗收時兌現不了。
(六)社保新規,用工重負。自社保費由稅局統一征收的新規出臺后,企業反映非常強烈,原來企業給員工繳納“五險一金”多是按最低工資標準執行,現在按實際領取(工資+獎金+加班費)的金額繳納保險金,既增加員工個人負擔,更增加企業負擔。特別是沒有深圳戶籍、養老又不在深圳的工廠員工,與繳納高額“五險一金”相比,他們更愿意每個月能多拿工資。
(七)擠壓工廠,旨在舊改。有一些工廠近來受到的困擾明顯增多,例如環保、安全和消防等檢查的頻率更大和處罰更為嚴苛。背后主要因素是廠區面臨舊改機遇,房東們協同各方力量,擠壓工廠提前搬離。有些已經獲批進行工改工改造的企業,受短期利益驅使,把工業用地和廠房改為商住或辦公樓,致使二房東有巨大的獲利空間,進一步推高租金,使用房用地問題惡化,供需失衡。
(一)整合資源滿足企業用地需求。半導體照明企業用地少產出高,建議利用老工業區改造、盤活現存的工業用地、適時推出新的產業用地,想方設法滿足企業用地需求,留住這些“智造”業實體,只有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金融、物流、供應鏈”等才有服務的對象,才能避免實體經濟空心化。
(二)創新信貸產品及信貸模式。政府部門應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產品,引導金融機構根據企業規模及經營情況,為企業融資提供便利,真正實現所謂“高新貸”“、稅收貸”、“信用貸”“、專利貸”等,讓優質的企業生存并發展壯大。或由行業組織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聯系行業龍頭企業(比如上市公司)、銀行、金融機構、供應鏈公司聯合發起成立產業發展基金,政府配套資金予以托底。在企業有困難急需資金時,根據企業發展狀況及誠信度高低予以支持,或投資優勢企業推動上市,政府不參與基金獲利分紅。
(三)著力打造人才安居工程。加快建設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供應與保障體系,著力解決住有所居的問題,破解高房價對實體經濟和人才的擠壓影響。
(四)加強工業用房管理。對老工業區的改造經營,政府應該還是主張由原業主自己承擔,如果老業主自己確實不愿經營,可由政府相關部門接管;即使由“二房東”經營也應該控制在合理的價位,由政府監管,不能隨意哄抬租金牟取暴利。
(五)優化產業扶持政策。制定項目資助政策時,著重強調研發創新人才的因素,因為技術研發、產品創新最關鍵的投入是人才,設備當然也重要,但只是工具而已。建議在扶持政策中增加對參與研發和創新的人才的補貼、獎勵,讓他們體會到自身價值,感受到深圳市政府對他們的重視和關愛,這樣才能留住人才,企業才更有創新力。
(六)降低企業社保負擔。鑒于目前的經濟形勢,建議暫緩實行保險新規,待以后條件成熟時再實行。同時,可以推出適當的社保獎勵機制,鼓勵企業不裁員、少裁員,鼓勵企業為員工連續繳納社保。
(七)加快標準廠房建設。要確保每年新增的標準廠房數量,以及核定合理的租金,以繼續保持產業生態環境的活力和產業格局平衡。建議全市一盤棋,提高統籌規劃和決策力度,加快工業用地審批,加快標準廠房建設進度,快速解決實體經濟用房用地供需不平衡的問題。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