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圓圓 王怡簫
對外直接投資是本國投資者以在外國市場創建或者并購企業的形式進行投資,并取得對企業運營的有效控制權而開展的一種經濟管理活動,包括綠地投資和跨境并購兩種方式。其中,綠地投資以在國外市場創建企業為主,比如本國企業在外國建立一個工廠;跨境并購以收購在國外市場的企業為主,比如本國企業將外國某個現有的工廠收購以后繼續實施供產銷行為。無論哪種對外直接投資方式,均體現了真正落到實處的企業生產、經營與建設,為企業帶來可觀的收益,已經成為眾多跨國企業參與國際投資、融入國際化浪潮的重要選擇。
實施“走出去”戰略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取得了很大進展。中國作為舉世聞名的制造大國,其制造業企業的發展廣受關注。近年來,中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規模呈現擴大態勢。若要實現中國制造業企業的長足發展,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則離不開積極的對外直接投資。中國制造業企業具備專業化的生產制造供應鏈、高質量且成本低的勞動力資源、先進完整的工業體系等一系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為企業進行對外直接投資提供了堅實的后備力量。同時,中國制造業企業近年來穩步提升的國際影響力也增強了對外直接投資的信心。
對外直接投資為中國制造業企業提供了很多機遇,吸引著企業加快對外投資的步伐。本文就政策機遇、市場機遇、資源機遇這三種機遇進行分析,并就中國制造業企業應如何及時把握機遇,在對機遇的牢牢把握中實現企業效益最大化展開思考。
1.政策機遇。
近年來,中國政府深入推進并全面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并且大力健全促進對外投資政策和服務體系,經濟合作成效顯著,使得影響范圍進一步擴大,為制造業企業走出國門進行直接投資創造了有力的國家政策支撐。
2.市場機遇。
相較于國內投資而言,對外直接投資使得中國制造業企業進一步擁有了更加開闊的海外市場,擁有了更寬廣的市場選擇。只要對外直接投資安排合理,中國制造業企業的海外市場收益就十分可觀。“中國制造”可以說是中國企業的特色名片,對外直接投資也能夠推動“中國制造”進一步走出國內市場,進軍國外市場,增加了中國制造業企業展現企業特色風采的機會。
3.資源機遇。
中國制造業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對資源的需求量較大,而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資源各有差異,對外直接投資過程為中國制造業企業在獲取豐富資源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比如,如果在勞動密集型地區進行投資,中國制造業企業有機會大幅度減少生產制造所需耗費的勞動成本。如果在資本密集型地區進行投資,中國制造業企業則有機會獲得更多的融資。如果在技術發達地區進行投資,中國制造業企業可以借助先進技術的強大力量推動制造業的進步。簡言之,對外直接投資助力制造業企業匯集國際先進資源,內化為制造業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動力。
1.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倡議。
在國家大力推動對外經濟合作這樣向好的宏觀環境下,中國制造業企業不必擔憂身后沒有政府的支持,相反可以無后顧之憂地積極響應政府的政策倡議,打造中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品牌和形象,在實現自身發展、帶動一大批產業發展的同時,也推動了國家政策的貫徹落實,展現大國制造企業的責任與擔當。
2.推動“中國制造”進一步走出去。
對外直接投資為中國制造業企業帶來了比國內廣闊得多的國外市場,是增加中國制造業企業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的有力保障。中國制造業企業和沿線國家企業可以通過綠地投資、跨國并購等多種卓有成效的投資方式,主動探索投資合作的新模式,利用國際化、全球化市場的大通道,以企業之間強強聯合或者優勢互補的形式提升本國制造業企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
3.利用資源大力發展企業創新。
中國制造業企業存在處于全球價值鏈附加值低的位置這一情況,需要合理整合因對外直接投資所獲取的所獲取的先進資源,特別是要注重對技術資源的整合,使得資源價值得到充分分配,促進資源價值利用最大化。在資源利用過程中,制造業企業要注重對自身研發技術的大量投入,積極推動制造業企業研發工作的開展,發展企業創新,減少企業可能遭遇的投資壁壘,提升中國制造業企業產品的附加值,促進“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化。
雖然中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存在大量有吸引力的機遇,但是對于對外直接投資中存在的風險進行研究并加以防范也顯得尤為重要。風險防范的開展是否有效對企業能否走得更加長遠有著重要影響。本文選取政治風險、財務風險、其他不確定性風險展開分析,并提出對應的風險防范舉措。
1.政治風險。
國際政治環境風云變幻,在企業面臨的各種風險中,政治風險給對外直接投資帶來的影響最為顯著。政治風險主要包括東道國的政治和政府體系、政黨和相對實力、國際化一體化程度、倫理和宗教穩定性、國土安全、經濟指標等多方面因素帶來的風險,這也使得政治風險更加多樣且復雜,具有難預測性。政治風險一旦產生,很大程度上將致使制造業企業虧損巨大。
2.財務風險。
對外直接投資產生了本國企業與外國企業之間雙向的資金流動,涉及資金籌集、利用和分配等環節可能發生的風險由此形成。以對外直接投資中的跨境并購為例,一些制造業企業跨境并購可能缺少在并購前對財務風險進行的合理分析與預估,未對財務問題進行合理的總結和規劃,企業只能根據僅有的經驗進行防范,但是由于中國企業開展跨境并購的歷史不夠長,因此當前的經驗并不足以支撐企業進行有效的財務風險規避。同時,東道國所具有的明顯的本國偏好、本地保護主義等因素極有可能造成中國制造業企業在當地融資困難,融資的困難如今也是對外投資過程中的一大財務風險。
3.其他不確定性風險。
中國制造業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見一些意料之外的情況,形成了一些難以把控的不確定性風險。尤其是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不確定性風險顯著增加。以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體現了風險的極大不確定性,在投資規則、投資結構、投資收益等方面給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帶來很大的沖擊,使得企業對外投資步伐放緩,投資力度減弱。
1.秉承“合作共贏”理念深入了解當地情況。
在走出去過程中,企業要結合自身發展戰略,對當地政治情況和規則深入調研分析,了解清楚目標企業所在國家政權、政策是否穩定,政黨是否能有力貫徹實施自己的意圖,了解當地的政策和企業文化,發現自身與當地企業的契合之處,減少投資阻力。在發現自身與當地企業的契合之處以后,中國制造業企業應對契合之處加以利用,堅持合作共贏的理念,利用母國和東道國不同的資源優勢與當地企業合作,通過在當地建設工業園區、科技園進行新技術的研發和創造,與當地社區居民分享投資成果,這也能很好地體現中國制造業企業所履行的社會責任感。
2. 提前對財務風險做相對完備的評估。
企業要給予財務風險規避以足夠的重視,并采取積極的規避行動。因此,中國制造業企業應盡早建立長期財務風險規避的總體策略與具體防范措施,充分評估資本回報率,了解清楚目標企業的財務狀況。在具體防范措施中,特別要注意融資渠道的選擇。在落實項目時,企業可以用開展多樣化融資的方式減少企業盲目投資的可能性。企業可以積極尋求東道國政府的金融支持,與東道國當地企業建立良好的財務關系,降低投資面臨的財務風險,對企業自身來說既是一種利益獲得,也是一種保障。
3.打造核心競爭優勢。
如果制造業企業沒有自身的核心競爭優勢,就很難在中國這個制造業強國中脫穎而出,也很難確保自身能安全地度過對外直接投資所經受的風險。因此,中國制造業企業應結合自身特色,打造屬于自身的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在面臨不確定性風險時,也能從容應對,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提高抵御不確定性風險的能力。
基于以上關于中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思考,本文認為,中國制造業企業應理性看待并積極應對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機遇與風險并存的情況,這不僅需要企業能及時地牢牢把握機遇,更需要企業能運用企業智慧合理規避風險。唯有在機遇與風險中取得平衡,才能使中國制造業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道路走得更加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