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啟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項事業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和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使得我國生態環境的保護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尤其對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性是極強的,對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經濟是十分不利的。根據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實效看來,工業發展所帶來的污染難以逆轉,已經對我國廣大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分析原因,一來這是由于我國城鎮化進程和工業經濟發展所導致,另一方面這也與長久以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不合理有關。重視農業農村生態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現狀,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綠色、節能發展,是我國農業經濟取得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本文圍繞發展農業生態經濟的重要性、現狀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提出加強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以期為新時期下我國農村農業事業發展提供一點思路和參考。
加快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的農業事業發展根本路線,對我國農業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意義重大。當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發展,投入了越來越多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在農村事業中,并且截止目前我國農業經濟建設也取得了喜人的成績。但是,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加上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不小的挑戰。新時期下,人們關注經濟發展的同時更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并且強調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緊密聯系起來,充分體現了人們經濟發展和生產觀念的轉變,與時代發展發展綠色、共享、可循環的低碳經濟的要求相適應。改變傳統農業經濟粗狂的發展方式,改善當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不重視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探索一條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之路,就必須要注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
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面臨的首要挑戰就是水資源供給不足的問題。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進程的逐漸加快,我國城市規模也在迅速擴張,這就導致部分農村耕地被占用,農業用地的面積不斷減少。同時,在我國傳統農業種植的觀念中,農村居民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往往不注重土地使用的可循環利用性,過度關注農作物產量帶來的后果就是施肥過度,久而久之影響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不利于土地投入循環使用,降低土地的生產能力。另外,在農業生產中,淡水資源同樣也是影響土壤質量的關鍵因素,淡水資源供給出現緊缺同樣也為農業生產帶來不利影響,水資源供給緊缺成為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
近年來,我國農業經濟取得輝煌的成就,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人們逐漸不再局限于物質生活水平,對精神文明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設美麗新農村便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農村事業發展方向,但與此同時農村污染的現象愈發嚴重,大量生產、生活垃圾沒有經過經過處理就肆意排放,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抑制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因此,健全生產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合理處置生活垃圾也是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個大目標。
農村居民是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在農業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長期以來傳統農業生產的觀念使得大多數農民在生產中只關注產量,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沒有影響重視,導致農村居民整體環境意識不強。甚至一些農民在生產的過程中對自身污染環境的新行為缺乏正確的認識,進一步造成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
要想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首先就應當從政府層面出發,加強對農業生產的正確引導,加大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力度,通過現代化科學技術對發展生態農業進行技術推廣,號召農村居民積極參與到這一場農村生態變革中來,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取得長遠、可持續的發展。
第一,政府部門應當加大對農村地區居民的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引導農村群眾正確認識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鼓勵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落實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提高自身生態生產的技能。第二,政府相關部門應當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為農民制定科學的農業生產規劃,并及時給予農民朋友以技術指導,提升種植的科學性,在提升農產品數量和品質的同時,又實現了活化土地的使用率,有利于顯著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問題;第三,通過以點帶面的形式不斷輻射生態農業的面積,凡是參與到生態農業中來的農民,政府部門可以給予一定程度的物質獎勵,激發農民參與生態農業的積極性。再發揮這部分農民的榜樣作用,帶動周邊的農村居民積極參與到農村生態環境保護中來,堅持生態農業的生產路線,為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現狀作出應有的貢獻。
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用法律的約束進一步強化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目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現象嚴重,但是從整體上來說相關法律法規較為缺乏,因此政府應當對完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這個問題予以高度重視,結合目前我國農業生態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法律保護體系,另外,通過加強對其它部門的合作,打擊農村生態環境的破壞行為,一旦查出違規違法生產行為,應當按照相關法律進行懲處,強制性規范農業生態生產行為,降低高污染生產行為為生態環境帶來的破壞性。
先進的科學生產技術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關鍵,這也是傳統農業生產中為環境帶來污染和破壞的主要因素。通過引進設備和專業技術人才,實現對農業生產端的合理規劃,提高農業生產種植的產量和質量的同時,又符合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要求,有效節約了生態農業發展的人力資源,最大限度降低農業生產端成本。此外,結合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要求,農業經濟也應當與國際接軌,借助互聯網技術提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相關信息的實效性和客觀性,構建農業經濟產銷一體化的體系,促進農業生態經濟健康長遠發展。
政府部門應當增加發展生態農業的專項資金投入,為農村生態環境的改善和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足夠的資金保障和物質保障,防止資金不足而導致無法完成相關工作。另外,有關部門也可以建立生態農業示范區,并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為其他生態農業經濟建設提供相應的示范作用,當示范區生態農業發展成熟后可以將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應用到其他地區的農業生產中,共同實現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促進生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國民經濟不斷取得新的發展,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由于長久以來錯誤的生產觀念,導致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工作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新時期下,我們要從激發農民的生態意識入手,重視農民在生態農業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政府加以合理引導,促進我國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新發展,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奠定深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