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順德 李 兵 韓 雪
(1.青島藍谷管理局;2.青島市工程咨詢院)
近年來,藍谷已成功獲批山東省首批省級區域創新中心、雙創區域示范基地和首批首個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范基地,已落地“國字號”科研平臺和高等院校45家,獲批的科研平臺52個,中國首個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蛟龍號”母港國家深海基地等20余個重點項目投入使用,高端海洋創新生態圈初步形成;匯集高端人才5000余名,其中國家級、省級各類高層次人才240余人,高端人才聚集效應凸顯,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創新高地目標已基本實現。2018年藍谷地區生產總值為86.0億元,海洋經濟生產總值為16.5億元,注冊科技型企業551家,以初創型服務業企業為主。
當前,世界海洋經濟正處于大發展、大變化的時代,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發展海洋經濟已成為當今世界沿海國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而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尤其是剛剛發布的《青島市新舊動能轉化“海洋攻勢”作戰方案(2019-2022年)》,對藍谷未來三年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即匯聚100個海洋科研創新平臺、海洋生產總值達到34億元、年均增速達到25%、聚集海洋科技型企業600家以上、爭創海洋特色國家級高新區。在國內外經濟形勢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藍谷承擔的歷史使命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即從過去主要依靠海洋科技創新帶動增長,轉向更多依靠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海洋高端制造業帶動增長;由城鄉兩元分離、發展空間不優、綜合承載力不高向城鄉一體、空間優化、功能提升轉型,根本目標是將藍谷打造成我國海洋科技策源地、海洋產業發展主戰場和我國科學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走向深海的橋頭堡,著力建設海洋特色國家級高新區。
我們認為,藍谷當前需要承擔的新使命,是我國全面實施海洋戰略、發展海洋經濟的大局所在,是發揮沿海創新高地效應、帶動區域轉型發展的戰略需要,是服務于青島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國際大都市的重要舉措,是未來藍谷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機遇,需要我們認真加以對待。
與新使命和新要求相對照,藍谷目前還存在很大的差距。雖然已有華錄山東總部基地、海檢集團等優質產業項目落地,但科技孵化功能和產業帶動作用尚未全面顯現,藍谷海洋產業發展亟待全面發力。尤其重要的是,受制于產業生產用地供給嚴重不足,藍谷缺乏健全的自我生存機制和造血功能,科研成果小試、中試等小規模生產無法就地完成,大量優質創新成果無法本地產業化,最終只能“為他人做嫁衣”;“雙招雙引”的涉海制造業項目也面臨無地可落的境地,已有明天氫能、芯片類載板等多個項目因用地不足問題未能與藍谷合作成功。
通過對國內22個高新區用地規劃進行調研分析(附件一)我們發現,產業生產用地比例普遍在19.31%-67.55%之間。而根據《青島藍谷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青島藍谷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相關數據,到2035年藍谷示范區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總面積67.08平方公里,其中產業生產用地(即新型產業用地,用地代碼M1/B29)規劃面積為1.44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14%;到2050年藍谷規劃城市建設用地總面積81.05平方公里,其中產業生產用地規劃面積為1.67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2.06%,均遠低于上述其它高新區產業生產用地比例。目前藍谷畝均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為2.9萬元/畝,畝均生產總值為99.9萬元/畝,均遠小于國家級高新區平均值(31.1萬元/畝和359.3萬元/畝),說明依靠純粹的科研用地并不能有效提升土地使用效率,產業生產用地不足導致制造業無法實現突破已成為藍谷能否達成自身使命和發展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對標“海洋攻勢”相關發展目標的用地需求,到2022年藍谷產業生產用地供給量需達到約3.5平方公里,而現狀則幾乎沒有產業生產用地可以供應。展望到2035年,我們以“2022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34億元”目標為基準,以青島市目前GDP增速(6.5%)作為藍谷發展成熟期平均GDP增速,預計到2035年藍谷GDP應達到390億元左右,按照國家級高新區平均標準(53.9億元/平方公里)推算,到2035年藍谷產業生產用地需達到7.2平方公里。從確保制造業企業落地角度考慮,如果到2035年藍谷能夠聚集制造業海洋科技型企業達到300家,按照一般制造業企業用地均值(約35畝)推算,藍谷產業生產用地也需達到約7.0平方公里,總體比例需達到10.8%。也就是說,扣除已規劃產業生產用地,藍谷需通過調整城市建設用地規劃增加5.8平方公里產業生產用地。
綜上,通過對標上海張江(26.37%)和深圳高新區(28.86%),同時綜合考慮藍谷發展特色、發展定位與發展階段的現實因素,結合國內外其他類似科研要素聚集型園區的用地情況,藍谷產業生產用地近遠期比例均需達到10%以上才能適應發展要求,而目前藍谷的現狀及規劃產業生產用地均無法滿足這一需求。
一是結合新一輪土地規劃修編,盡快申請新增藍谷土地利用指標,爭取藍谷海洋經濟重點項目耕地占補平衡指標在山東省內統籌,增減掛鉤結余指標在山東省、青島市內調劑使用,在藍谷用地指標和年度供地計劃中優先安排海洋科技制造業重點項目用地。二是及時調整藍谷核心區城市建設用地總體規劃,挖掘自身存量用地,對照“海洋攻勢”目標任務適度增加產業生產用地供給。據初步測算,目前藍谷核心區內可調整存量用地面積約為12平方公里,通過完善藍谷城市建設用地總體規劃,最大限度就近解決藍谷海洋制造業項目用地問題。
如果無法在藍谷核心區內調整增加產業生產用地,建議結合新一輪土地規劃修編,同時綜合國家級高新區申報要求,按照藍谷核心區實際開發進度,適時擴展藍谷管理局轄區規模。參考《即墨城市總體規劃》相關數據,如將金口鎮、田橫鎮等行政區域納入藍谷統籌規劃管理,可增加約3.7平方公里產業生產用地規模,相關用地可按照新鎮模式依次開發,建設一片成熟一片,并為未來發展預留空間。
考慮到藍谷高校及科研院所目前在科技成果孵化過程中對產品小試、中試等試驗性生產需求日益增多,建議在藍谷試行“一地多用”模式,將現行的一宗地只有一種用地性質的“單一用地”管理模式,變為以建筑功能使用需求為主體的“復合用地”管理模式,在符合規劃、安全、環境和衛生的前提下,鼓勵不同用途土地混合利用和建筑的復合使用,使“單位面積”內的建設用地產生更多、更廣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試點工業物業產權按幢、層等固定界限為基本單元分割出讓,優化配套設施比例和容積率,提升開發強度和投資強度。
在保證產業生產用地規模的同時,建議盡快配套園區相關產業規劃,對擬落地項目的投資規模、用地強度、納稅額度等進行科學評估,提高項目入園標準,加強對區域內項目環境影響的評價與監控,保證入園項目符合藍谷產業發展定位和發展需求,能夠切實發揮海洋經濟帶動效能,提升藍谷發展的層次和水平,實現藍谷高質量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