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華剛
(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農經站)
賓川縣宏源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位于賓川縣金牛鎮羅官村委會菜甸村,是專門為社員提供林果種植所需的種苗、農業生產物質的購買,農產品的銷售以及與林果種植、農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技術、信息服務等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于2009年,通過10年的發展,現在合作社社員從成立之初的一個社員之家15戶發展到58個社員之家共1200戶、合作農場20個、村集體企業1個。在合作社的帶領下,合作社的社員戶均年收入達到20萬元,無論是社員、股東、生產戶、村民都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家家住進洋房、開上轎車。
賓川縣宏源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始終堅持為社員服務、抱團發展、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初心,充分發揮合作優勢,與村民、社員、股東、生產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具體表現:
一是在技物配套服務方面。隨著合作社種植技術的規范和提高,合作社成為了賓川縣葡萄種植技術的領頭羊,合作社生產物資采購數量越來越多,得到多個生產物資供應廠家的青睞,物資的采購價格也是以最優惠的價格由生產廠家按合作社的要求生產和供應,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為了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合作社對比傳統農業用肥數量與精準配方施肥數量,通過不斷實踐驗證,精準配方施肥比傳統用肥節約用肥率達到45%以上,從根本上實現農村種植業的提效降耗,實現了讓更多的社員受益。目前,每年有4000多萬元的化肥、農藥、節水灌溉設施等農用物資按質按時按量提供社員使用。該農用物資統購配送服務,有效的降低了社員生產成本。僅2019年農用物資統購配送服務降低社員采購成本就達1142萬元。
二是積極投身鄉村產業振興工作,創辦合作農場,實現了資金、技術、人才與土地的有機結合,極大地推進了當地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有效地促進了鄉村產業振興。合作社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創新,創建了“黨支部+合作社+合作農場+農戶”的新型產業模式。即在條件成熟的自然村,對土地進行集中連片生產。農戶以土地入股占50%的股份,合作社以資金、技術等入股,占50%的股份,利益共享、風險共擔。讓農民變股東,以小戶并大戶躋身現代農業行列;以個體變集體,走合作化道路實現了共同進步,做到消除貧困;以“一產”變“一產+三產”實現了產前、產中、產后連接的發展模式,變小農生產為強農產業。實行規范化種植、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推動全縣產業轉型升級和農業現代化建設,為實現村民共同富裕開辟了新路。
三是以合作社為平臺為社員、合作農場開展多種利益聯結緊密的社會化服務。例如品牌建設與營銷服務(達到合作社品牌建設標準的產品全部由合作社統一銷售服務)、測土配方精準配肥服務、生物有機肥統一生產供給服務、組建采果隊統一采果服務、組建疏果隊統一疏花穗、疏果等。這些服務的開展,有效地降低了社員、合作農場的生產成本,統一了技術標準,保證了產品的品質。
賓川縣宏源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在賓川縣農業農村部門科技人員的幫助下,開展了多年葡萄栽培技術的艱苦學習探索之路,基本攻克了葡萄生產技術難題,形成了一整套較為成熟的葡萄生產管理技術規程。通過努力,合作社的葡萄標準化生產技術影響輻射帶動了云南省葡萄主產區,大幅度降低了生產成本,解放了生產力。過去采用常規的生產模式,一戶農戶只能夠種植管理3~5畝葡萄,每畝肥藥成本6000元以上,而采用“宏源合作社標準化的生產模式”,一戶農戶可以種植管理20~30畝葡萄,每畝肥藥成本在3500元左右。
特別是近年來,合作社針對賓川縣葡萄生產轉型升級問題進行了艱難的探索和研究,首先是結合賓川氣候特征開展了葡萄單幅連棚降密提質促早熟栽培標準化生產試驗取得了成功,隨后又先后進行了紅地球葡萄當年栽培當年掛果試驗和紅地球葡萄、夏黑葡萄一年兩收試驗也取得了成功,使合作社的合作發展有了技術支撐,為賓川葡萄產業轉型升級開啟了前進的道路,目前已在全省各地大面積推廣應用。2018年合作社又申請并通過了生產基地GLOBOL.GAP認證,與SGS公司簽署了合作協議,讓社員按照《全球良好農業操作規范》組織生產,為合作社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管理問題顯現出來,合作社及時組織召開社員代表大會,補充完善了監事會。建立了重大事項由理事會和監事會、社員代表大會集體決策制度。同時健全財務核算管理體系,實現了對資金流每一個環節的監管。這些集體決策制度、財務核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全實現了社員“農民自己的事自己商量著辦”的意愿。
一是稅收扶持問題。多年來賓川縣宏源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與稅務部門為稅與非稅問題反復糾結,希望稅收部門把減稅降費扶持政策真正落到實處,稅務部門派指導員到合作社來參與農民合作的管理,具體參與研究合作社、研究農民的合作問題,要把稅法更好地融入到合作社中來,切實解決好合作社稅收問題。實質上,隨著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對農產品的稅收已經是很低的了,但由于執行與宣傳的問題和合作社與多年來與稅務部門博弈的痛,合作社就是不敢規范相關賬務,因為擔心賬務規范了稅收反而加重了;同時農民單家獨戶種地不上稅,合作社把農民組織起來從事規模化生產反而上稅,很多農戶想不通。建議:對真正服務于農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給予一定年限的規范發展免稅期,同時請稅務部門親自參與合作社的規范發展研究,明確合作社相關業務處理流程,明確各生產環節稅與非稅的界限。
二是農民合作組織架構問題。賓川縣宏源農副產品產銷專業合作社通過多年的努力,規模越來越大。借助合作社的平臺,合作社與社員、村民、集體、土地、資金、務工農民等建立起了多方面的利益聯結關系,形成了多角度的新經濟合作,產生了不同層次的經濟合作體——合作農場。合作農場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它集合農村村民、集體、土地、資金、務工農民、人才等為一體,是農村經濟發展過程的的新事物。但它沒有市場主體地位,如當做一般社員管理,涉及資金量大,銀行賬戶難以取得,同時還有非法集資嫌疑;若再登記為合作社,在農資統購和產品銷售等方面與稅務部門要求不相符;如作為合作社的生產基地管理,合作農場的合作股份與合作社的資產和權益之間、與稅務部門也有系列問題。建議:給合作農場合法的市場主體地位,使其介于自然人和法人之間,可以開戶進行自我核算,也能夠成為合作社成員。
一是進一步做大做強合作社這一公共服務平臺,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受益。要圍繞葡萄產業的發展,依托合作社的公共服務平臺,把葡萄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服務環節細化,成立各環節的專業化服務組織,服務于葡萄產業的每一環節,用更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的生產管理模式來降低產品成本,保證產品品質,實現品牌效益最大化。要在3~5年的時間內,促進賓川的葡萄產業完成轉型升級,讓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到合作社和合作農場來,享受合作受益,實現共同富裕奔小康目標。
二是要強化管理團隊,組建一支既能夠從事生產管理,又能夠拓展市場的管理團隊。隨著合作社的發展向更專業化、規范化、規模化的發展,合作社需要在各級各部門的帶領和指導下強化自己的管理團隊,組建一支既能夠從事生產管理,又能夠拓展市場的管理團隊已成為發展的必然。目前合作社各管理層都在努力強化學習各方面的知識,努力使各自都能夠適應發展的要求。希望在各級各部門的帶領和指導下盡快完成管理團隊的建設和規范化建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