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忠祥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近年來,中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伴隨著我國人口結構的轉變,養老問題已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人口老齡化的巨大壓力,考驗著政府規劃養老的能力,而人民群眾對于養老服務的需求是勢必將會越來越大,而由于現有的養老設施總量水平不足,現代化養老服務模式的從業人員職業化建設滯后,既有居家及社區養老服務的傳統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代社會養老家庭及老年人自身對于靈活化、智能化、及時化、科技化的現代型養老服務模式的需求,由此造成的既有養老資源在質與量兩方面上的不足都構成了深刻的養老問題本身。
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互聯網技術的遍地開花,“互聯網+”已經改造了諸多行業的陳舊模式并積極推進相關行業的新進步,而互聯網技術力量與養老服務模式的深度融合,更為解決傳統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瓶頸桎梏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方向。發達國家在養老服務方面互聯網的應用已在實踐中積攢了較為全面且純熟的模式經驗,值得我國執政者及相關學者的研究與借鑒,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互聯網養老模式的極大可行性與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進步和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已經對諸多行業的陳舊模式進行了改造并積極推進了相關行業的新進步,而互聯網技術力量的注入既為實現其與養老服務模式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特別是在我國傳統的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模式在應用過程中的瓶頸桎梏越來越凸顯的現實下,互聯網技術與養老服務的融合更為今后我國養老服務模式的的建構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與方向。
具體而言,“互聯網+養老”是在社區居家養老模式的基礎之上,對其提供的各種服務上融入現代化的互聯網因素,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的獨特優勢,借助信息云服務器、微信、“SOS呼叫跌倒與報警定位”設備等物聯網的結合,通過老年服務交互系統將諸如醫療服務、生活管護、精神慰藉等服務延伸到老人家中。這種融入了現代互聯網技術力量的養老服務模式通過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養老綜合服務平臺,提供滿足老年人“多元化、差異化”需求的綜合服務,形成 “廣覆蓋、低成本、高效率、社會化、易推廣”的綜合、立體老年服務社會化保障體系。互聯網技術與養老服務模式的融合,加快了推進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新格局,解決老齡化進程中的社會問題,也勢必會帶來老年社會服務發展模式的革命性的突破。
我國的“互聯網+養老”服務體系的建構仍處于試點總結經驗階段,找到一個更符合發展需求的,實際運營過程中更有助于解決傳統養老問題的完善模式仍是今后探索的重點,也注定了我國互聯網與養老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整體上仍有很大的空間去進步。
在滿足不同的老人及養老家庭的個性化需求方面,通過評估全面了解不同老年群體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與情緒狀況等因素,繼而在評估的基礎上把服務分成不同等級,根據老人的實際情況定制精準的服務套餐(照護服務包),滿足服務對象的個性化生活照護需求,而老年人的真實需求得到專注就會促進滿意度的提高,從而促進了服務方式的完善和提高,長遠來看更有利于這種“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的不斷完善。
具體而言,互聯網技術因素的融入,能夠促進包括飲食起居在內的傳統照料服務項目的升級與擴展,例如在照料中新工作人員和社工、志愿者的指導協助下,老人可以逐漸學會網絡報修、線上繳費、線上訂餐等,提升長者生活品質,提升長者生命質量;其次,中心向所轄區域范圍內招募敬老志愿者,更有利于吸納更多社會力量融入尊老敬老的領域;最后,借助照護服務管理系統、照護服務評估系統又可以及時根據不同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來收集和反饋不同老年人的的內心需求,這樣更有助于以照料中心為依托開展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活動,進一步滿足了老年人的情感需求與精神滿足,使其能夠適應并融入飛速發展的社會,極大地提升長者的生命品質。
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的融入,也使得醫養結合的傳統瓶頸得以突破,“互聯網+養老”模式充分發揮線上線下兩個優勢,通過線上云平臺為老年人提供健康評估、健康數據動態監測等服務,線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提供健康檔案建立、康復理療、上門照護等服務,在質上通過醫養結合提升了老年人的健康指數,在全國養老行業也開創醫養深度融合的新模式。
在提供老年服務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對固有觀念的更新與轉變,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老年人為本構筑養新型養老模式下的網絡平臺,注重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體驗的提高:首先,服務的提供者、養老責任的承擔者自己要轉變長期以來的把養老當做一種負擔的觀念,要認識到正如所有的社會群里都有自己的特征。其次,老年群體自身的觀念也應在養老產業以人為本觀念的帶動下得到提高,老年人有從國家、社會、家庭獲得應有的幫助與照拂的權利,有追求高質量的晚年生活的權利,有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項目的權利,同時也應意識到自身應該盡量不與社會脫節,轉變“養兒防老”、“等待養老”的觀念,既減輕社會與家庭的壓力也促進了老年群體自身價值的實現和生命體驗的提高。
在依托科學技術與養老產業結合而產生的“互聯網+養老”模式中,科技的融入是最大的優越性所在,而科學技術的本質在于創新,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獲得盈利,是實現該產業模式良性發展升級的重點。政府相關政策的扶持,機構自身保持創新的熱情與市場的敏感度,持續地致力于暢通信息在供需兩方流動的渠道,切實關注長者的需求,不斷豐富養老服務項目的種類,充分運用科技提高服務本身在提高老年人生命價值、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方面應發揮的效用,都是促進模式本身創新的必備因素。
政府既要強化其引導作用,又要防止大包大攬。政府應制定和出臺有關“互聯網+養老”各項標準的政策制度,在統一標準的同時也要留足不同地域的養老服務機構根據其所在地區的具體特殊性分情況來落實政策的空間,從而營造寬松良好的產業環境:實施更加優惠的補貼政策,既要讓養老服務機構有利可得,又要讓老年人在有保底的物質基礎的情況下能夠根據自身需要來選擇更好服務項目,從而吸引更多的主體參與進“互聯網+養老”行業;實施差異化補貼政策,根據服務提供方的服務質量和所在地域的差別,給予不同層次的補貼政策,促進市場主體自發的提高自身所提供的服務質量。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新興技術的層出不窮,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老年人繼續追求晚年人生價值的實現和豐富自己的晚年生活本就是應有之義,更多人愿意積極主動地去了解老年產業、解析養老模式,推動傳統的僵化的養老模式的改革,然而推進養老體系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如何辦好讓老年人滿意的養老產業既需要政府發揮主導作用,同時市場主體也應牢牢把握養老這個前景廣闊的“剛需”市場。互聯網技術與養老服務產業的深度融合既是一種極具優越性的朝陽模式,有時能夠切實解決以往養老模式弊病的有效良方,關鍵之處在于運營得當,造福的更是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