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趙守謙
系統性金融風險,從根源上是來源于體制機制設計上的偏差,而產生的系統性同方向行為累積。國家層面,盡快完成金融監管改革,合理架構監管框架,明確中央、地方金融監管職責,統一金融監管信息采集,實現監管信息全部分層共享,并完善風險防范、處置機制。
目前,我國金融安全網的框架基本構建,宏觀審慎管理的事前風險預防與存款保險制度的金融風險處置、最后貸款人的緊急資金援助機制漸趨完善,為防范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提供了強力保障。
一是開發并運行山西省金融風險監測系統。2012年開始,山西省人民銀行系統運行了山西省金融風險監測系統,10324個監測指標、299張圖表、22份報告模塊基本涵蓋了銀行、證券、保險、準金融機構、其他支付組織和民間融資等個體的金融風險監測。二是健全區域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山西全省各級人民銀行建立的金融協調制度,對保障金融部分數據共享、實現區域金融風險監測起到了積極作用。三是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實施機制。借助存款保險制度的實施建立了地方法人銀行機構存款保險數據統計模型和銀行業金融機構數據監測體系。
一是人民銀行在防范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中理應具有主導地位。鑒于中國人民銀行肩負法定職責,賦予人民銀行分支機構在區域宏觀審慎管理,構建區域系統性金融防范體系中的監管權限,同人民銀行維護金融穩定的職能和權責是對稱的。二是人民銀行在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體系中的作用。從事前識別和評估,事中提供流動性支持,事后做好金融機構的資產處置和債權人的維權工作,加強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管理。三是人民銀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職能與金融監管部門、地方政府的目標是一致的。區域人民銀行的宏觀審慎管理與地方金融監管部門的微觀審慎監管是有機統一的,與地方政府的調控管理職能相輔相成。
一是金融創新、金融綜合經營帶來區域系統性金融防控的復雜性。二是分業監管體制下法律體系建設的滯后性。三是區域金融風險監測手段、方式的單一性。四是共享機制不完善導致金融風險監測缺乏實質性。五是處置職責不清帶來的金融風險處置責任虛置性。
1.加強金融法律法規建設,構建適應形勢、科學完善的法制體系。建議制定《金融穩定法》,明確人民銀行維護金融穩定和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職責。出臺金融穩定協調條例,明確政府、人民銀行、監管部門等各部門職責、地位、作用。
2.拓展金融風險監測范圍,構建安全高效、廣泛完備的預警機制。具體做法:一是完善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指標體系和分析預警機制,識別和評估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二是設定資本充足、流動性壓力測試、金融杠桿控制、信用評級等預防性管理指標,加強應對性管理和政策支持,實施區域金融風險管理。三是把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納入區域審慎管理和區域系統性金融防范框架之內,同時加強對高風險金融機構和重點區域的風險監測。四是通過建立區域金融突發事件應急機制、處置機制,發揮存款保險制度風險處置作用,構建區域全方位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體系。
3.合理劃分金融監管職責,建立履職高效、監管有效的協調機制。一是明確地方金融監管的法律依據和職責范圍。賦予地方政府和中央駐地方監管部門在區域風險防范、處置方面的職責,并對地方制定監管條例作出指導性意見。二是加快推進地方金融業務統一管理。實現地方金融監管統一管理、權責一致、有效監管。三是建立并實施區域金融協調機制,實現監管部門單體監管與區域人民銀行、地方政府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防控的有機契合。四是加快建立監管信息共享機制,實現所有非現場監管信息在央行和金融監管部門間全部分層級共享。
4.加強金融風險處置力度,建立科學合理、權責一致的處置機制。一是建立以地方政府為主導的金融風險處置機制,突出地方政府的組織領導地位,明確政府和各部門的處置責任、處置流程。二是加強金融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建立多部門、多層面、多領域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并定期開展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協調能力。
5.加強金融應急儲備建設,構建運行有序、適度充足的保障機制。一是加強人民銀行金融穩定部門建設,強化省、市、人民銀行金融穩定職能,單獨設立縣級金融穩定部門,明確權利、義務和職責。二是建立金融穩定物資、技術和人才儲備庫,并建立更新機制,適時更新儲備庫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