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一帆
1.貼息政策。為進一步規范和促進沛縣創業擔保貸款工作,2018年4月,沛縣印發《沛縣創業擔保貸款實施辦法(試行)》。本辦法對貸款對象、申請條件、貸款期限和利率等進行了規定,并設立了10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擔保基金。貸款對象主要是個人創業者和小微企業,個人貸款利率上浮不超過3個百分點,小微企業利率由協商確定。
2.小額扶貧貸款政策。沛縣人民銀行、金融監管局積極引導轄內金融機構全方位致力金融扶貧工作。2019年1-12月,沛縣已累計發放小額扶貧貸款7973筆、金額2.32億元,惠及貧困戶7834戶,年末小額扶貧貸款余額2.28億元,位居江蘇省第三位。
3.再貸款、再貼現政策。人民銀行沛縣支行通過為轄內銀行辦理再貸款、再貼現,提高其支持三農、小微企業的能力,充分發揮貨幣政策工具的基礎性作用。
(1)兩權抵押貸款的“沛縣模式”。通過組織服務、完善配套設施、多方分擔風險以及銀行積極跟進,沛縣成立了漢潤農土公司、開發了專門產品“潤農金”,截至2019年12月末,全縣農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余額17135萬元,存量客戶1048余戶,戶均授信16.35萬元,為運用農地經營權價值,有效盤活農村資產作出了貢獻。(2)構建金融服務網。為有效破解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和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人民銀行沛縣支行于2016年6月搭建起江蘇省第一個專門服務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沛縣農信融資服務平臺,目前已實現了網上貸款申請、網上審批和融資對接成果的匯總等業務功能。截至2019年12月末,已完成融資對接1031筆、累計2.14億元。
1.金融服務的能力與水平不高/一是金融基礎設施尚不能有效滿足社會需要。目前沛縣共有各類銀行網點104個,每萬人網點數僅0.9個,布放ATM 361臺,每萬人ATM布放數僅3.23臺;二是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不足。部分金融機構沒有深入考察有信貸需求的農村企業(個人)的生產周期、產品銷售和信譽情況,金融服務針對性和精準性不夠,三是農村金融服務不足。部分金融機構服務質量低、致使農村消費者獲得感不強,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一定程度地存在。
2.農村企業缺少有效抵押。在農村經濟中,小微企業占有很大比重。這些小微企業注冊資本大都在50萬元以下,大多數企業設備陳舊,甚至靠租賃廠房或設備進行生產經營,難以提供符合銀行條件的抵押資產。另外,農村企業以家族式經營管理模式為主,產權界定不明晰,財務信息不透明,銀行對企業的信用及生產經營狀況掌握難度較大。
3.金融生態環境尚需進一步優化。目前沛縣金融生態環境的現狀還遠不能滿足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一些企業逃避銀行債務,導致大量銀行壞賬的產生;由于信用資料的收集和共享不足,銀行在通過借款人信用對貸款風險作出評估方面存有很多困難,騙貸現象還沒有真正杜絕;銀行案件的標的額兌現率不高,銀行債權未能得到有效保護,這些不足既為金融機構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加了難度,也增加了金融風險。
1.引導金融資源投放。引導各類金融資金向地方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集聚,充分實現經濟與金融的良性互動。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經濟。解決信貸投放與地方經濟發展不同步以及融資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僅靠銀行的努力遠遠不夠,需要地方政府加以引導與協調。
2.優化普惠金融服務。一是金融機構通過“上門宣傳、上門營銷、上門辦業務”的主動服務,不斷加深與客戶感情,增加客戶黏性,培養客戶使用農信產品的習慣,讓廣大農村客戶真正認可金融機構。二是依托遍及城鄉的服務網絡,通過“物理網點+網上銀行+電子銀行”三位一體的服務網絡建設,形成立體多元服務體系,為廣大農戶提供更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服務。三是根據農村信貸市場的客戶對象、信貸需求、風險特征、管理要求等方面的特點,進一步完善信貸政策、研發信貸產品、創新擔保方式,提升農戶的獲得感。
3.強化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一是政府根據形勢發展需要制定出臺相應的金融生態建設措施,建立和完善金融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共同維護金融和社會的穩定。二是企業強化信用管理,全面提升誠信觀念,推進誠信經營。三是強化社會公眾誠信教育,弘揚信用文化,培育信用道德,提高公民個人的信用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