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海燕 梅 梅
“精準扶貧”戰略的提出,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工從城市返回家鄉創業、建設美麗家鄉的積極性。返鄉農民工大多在城市積累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和資本,若能積極引導他們返回家鄉創業,將他們在城市務工積累的經驗、專業技能和經營管理經驗應用于農村農業生產實際,必將會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產業升級,從而促進當地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因此,助推外出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于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農村地區扶貧減貧工作及新時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農民工從城市返回家鄉創業,加快了當地經濟發展的速度與規模。與普通農民相比,返鄉農民工文化水平相對較高,接受新事物較快,具有較強的思維創新意識,這些都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同時,深厚的鄉土情結能夠促使他們扎根農村,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他們將在城市務工積累的大量資金、技術及管理經驗等帶回農村,并積極投身到農村經濟發展中,以創業帶動就業,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農民收入,加快了經濟發展的速度。
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返鄉創業的農民工正成為不可或缺的因素。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是要調整農村產業結構。部分農村地區現有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大多是延續傳統的農耕勞作與生產。要想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切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就必須對傳統的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和改進。返鄉農民工從城市帶來了先進的技術、理念及市場信息,在創業過程中,他們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及優勢積極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特別是服務業及新興產業,為農村地區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的思路與平臺。推動了農村地區產業轉型與調整,改變了原有傳統農業占主導結構的格局,促進了農村地區新興產業的形成與發展。
要推動農村城鎮化建設,開辟城鄉一體化的新途徑,離不開返鄉農民工的創業活動。他們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主力軍,是連接城市與農村的紐帶,他們的創業活動,推動了城鄉統籌發展的進程。在創業過程中,通過項目的立項、建設、經營與發展,優化資源配置,進而促進資本、技術及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流動,為農村的轉型與發展注入了新活力,推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與新的城鄉格局的確立。因此,鼓勵、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是解決城鄉問題,以創業帶動就業,增加農民就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必由之路。
受傳統的價值觀念及小農思想影響,部分返鄉農民工安于現狀,不愿意接觸新事物,缺少創業激情,創業意識淡薄。在城市打工的經歷雖然激發了他們一定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激情,但受傳統的小富即安、樂于滿足現狀的思想桎梏,容易只考慮眼前利益,安于現狀,尋求安定,不愿意冒險。很多人都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情況下從城市返鄉的,只為解決返鄉后能“有事做”,并沒有明確的創業意愿。“打工經濟”的思維定式使他們更習慣于以簡單的勞作賺取收入,缺少自主創辦企業的思維。
雖然返鄉農民工在城市務工的經歷為其創業積累了必要的管理經驗與資金,但要實現從打工者到經營的蛻變,其自身準備并不充分。首先,返鄉農民工受教育水平低。大多數返鄉農民工文化水平較低,個人素養存在不足,缺少創業能力。多數返鄉農民工的學歷集中在初、高中水平,擁有高層次學歷的人較少。雖然返鄉農民工在城市務工期間,積累了一定的技術與經驗,但是總體來看,其自身創業能力極其有限,難以滿足創業需要。創業知識、技術及管理能力等方面還有待提升,需要進行系統化的學習。其次,返鄉農民工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他們大多受小農思想影響,一般創辦的都是以謀生為目的的家庭制企業,缺少團隊合作意識,短期投機行為與盲目投資現象也屢有發生,導致企業經營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降低,嚴重阻礙了其創業企業的發展。
返鄉農民工在創業市場開拓、經營理念及產品技術創新等方面存在很多問題,束縛了創業的步伐。首先,市場把握不準。市場是創業者的風向標,然而返鄉農民工對市場需求與發展趨勢還不夠了解,不能按市場需求進行科學的創業選擇。導致企業在運營中難以精準把握市場需求,面對市場反應慢,加大了創業風險。其次,創業項目弱質化同質化。創業產業弱質化。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產業中,有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傳統農業、基礎農業方面,是依托于傳統的種植業,第二、三產業的結構規模偏小。同時受傳統思想影響,他們趨于選擇科技含量低、投入少的“兄弟店”“夫妻檔”等家庭小作坊經營模式,企業規模較小,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弱,易陷入經營困境。另外,創業項目同質化的結果就是無法突出品牌效應。他們創辦的企業大多都是規模較小、成本較低、技術含量較低、風險較小的企業,如餐飲服務、農產品加工等,缺乏技術創新,產品附加值低,導致產品缺乏競爭力,直接影響經濟效益。創業產業單一,同業之間相互壓價惡性競爭,影響了產業規模效應,經濟效益大打折扣。
營銷理念落后、行為短視,導致企業處于產業鏈底層,產品品種單一,抵御風險能力差,維系粗放型發展道路。一方面,返鄉農民工在城市務工所從事的職業大多為服務業和建筑業,之前打工所學的技術難以滿足創業需求,在缺乏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經驗的情況下往往僅憑個人感覺去選擇創業項目,并沒有對項目與市場等進行科學評估,從而導致創業失敗。另一方面,創業者對機會把握能力不足。在項目選擇、經營理念、產品研發、企業管理、市場開拓、技術創新等方面滿足不了創業需求。做出的判斷與決策與市場需求和經濟發展背道而馳。
現階段,引導返鄉農民工解放思想、積極營造創業氛圍,提高其創業意識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加強創業宣傳。針對農民工創業前思想變動,要加強宣傳引導工作,通過榜樣示范,大力宣傳先進典型的創業經歷、創業成功經驗,激發農民工創業的熱情,增強他們創業的意識。其次,樹立創新意識。引導返鄉農民工擺脫傳統保守、落后觀念的束縛,樹立不斷進取,勇于創新意識,推動農民工創業熱潮。開展創業意識培訓,鼓勵和激發條件相對成熟的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培訓其創新意識,增強農民工創業信心,對他們創業行為選擇做科學引導,營造良好創業氛圍。
首先,制定科學的創業規劃。對于返鄉農民工,要引導他們理性認識市場,加強市場調研,明確掌握市場變化、滿足市場需求與創業成功之間的關系。減少創業過程中的盲從性,引導他們科學制定創業規劃,合理運用自身所掌握的資金、技術與人脈等資源,做創業長遠及整體規劃。其次,引導農民工樹立品牌意識。通過質量、技術及管理的提升,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產品的知名度及影響力,從而帶動農業產業化的轉型與升級,增加農民收入,讓更多農民尤其是貧困人口受益,實現脫貧目標。
首先,增強農民工的市場把控能力。引導創業農民工將自身技術與市場對接,打造特色產業項目。如,特色農產品加工、特色種養業及鄉村旅游等項目。推進“不離土不離家”的“田園綜合體”模式,改變農村生產生活方式、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其次,建立產業聯盟。做好農民工創業產業指導,避免產業同質化與弱質化,提升產業發展的質量,指導產業有序競爭。
積極創新培訓模式,重點加強對農民工創業實踐能力的培養。首先,按需培訓。在了解返鄉農民工從業意愿的基礎上,整合相關培訓資源,對其進行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培訓與指導。尤其要加大對農民工在企業運營、產品營銷與市場管理等方面的培訓力度,培養善經營、懂技術、會管理的現代企業人才。其次,進行定向培訓。重點培養返鄉農民工創業機會識別能力、風險抵御能力及經營能力。加強產業項目專業技術培訓,讓他們能夠掌握創業項目的市場動態;同時開展市場管理培訓,提高他們駕馭市場的能力,并積極培訓他們的市場風險意識,抵御風險能力。另外,要加大地方特色技術創新力度,尤其是地方特色產業的技術培訓,全面提升農民工創業素質。
現階段,在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進程中,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農民工返鄉創業對于精準扶貧戰略的實施也將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因此,應繼續加大對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的扶持,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農民工創業的能力,從而推動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的順利開展,實現農村脫貧致富,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