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靜
當前,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世界各國的積極響應,隨之而來的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信俗文化交流,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之一的福建福州,其豐富的民間信俗文化更是其中一支不可或缺的文化交流力量。
福州作為福建的省會城市,一個由陸向海的文明窗口,歷來秉持著“海納百川”的城市精神,擁有眾多開拓海絲、逐浪前行的先行者,也帶動著福州多元信俗文化走進海絲沿線國家。作為福州市倉山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陳靖姑信俗文化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隨著時代的變遷,陳靖姑信俗在閩臺沿線和東南亞一帶信眾中也得到了演化和發展。然而,作為陳靖姑出生地的倉山區陳靖姑信俗文化仍然深受旅居海外的廣大“資深”僑民信眾的推崇和認可。
信俗又稱“俗信”,是民眾在長期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在一定范圍內普遍認同的傳統理念,民眾在這種傳統理念支配下會對某種俗信現象產生心理和行為認同,“崇拜神靈””祈福避害”就是傳統信俗傳承不斷的內在原因,也是集合構成了民間信俗文化的重要源頭。
陳靖姑信俗始于宋代而盛于明清,香火一直傳承不斷。據明史料記載,陳靖姑是福州倉山下渡人,出生于唐代,傳說她24歲時脫胎祈雨,為解除旱情、拯救百姓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身后被尊為兒童婦女保護神,現有信眾達8千多萬,在世界各地建有4千余座臨水宮分廟,形成一種特殊的民俗文化現象。而倉山區陳靖姑信俗則以其出生地而備受廣大信眾推崇,其信俗文化內容包括迎接金身、朝拜祈福、請香接火等儀式,是目前福建省乃至浙、贛、湘、粵、桂、鄂、皖等江南地區最具影響力的一種民間信仰活動,其影響力更是波及到我國臺灣、香港、澳門地區,以及東南亞和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其中,按照倉山當地習俗,陳靖姑信俗中的請香接火儀俗全年進行,但以農歷正月陳靖姑誕辰月最為隆重。在此期間,福州各地不同流派的道教科儀、民間曲藝、戲曲舞蹈、民間音樂、傳統武術等都得到充分的展示,這些信俗文化特別對我國港、澳、臺同胞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華人華僑,因人同祖、神同緣而產生了深遠的情感交流和文化認同。
當前,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發展,賦予了與傳統意義上的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不同的時代內涵。歷史上,許多海外華人的精神信仰和民俗生產活動都與其祖籍地的民俗信仰有著緊密的聯系,陳靖姑信俗文化正是隨著開拓海絲的福州先民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生根發芽,成為聯結海內外華人華僑重要的情感紐帶。福州市倉山區作為陳靖姑信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擁有眾多與陳靖姑信俗文化相關的歷史遺跡與信俗內容,特別是其韻含傳統文化根脈的信俗文化內容也成為海內外華人華僑尋根謁祖重要情感紐帶,每年接待了眾多來自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華人華僑信眾,極大地提升了倉山區陳靖姑信俗文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為倉山區旅游事業、經濟建設、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為了進一步發揮陳靖姑信俗文化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16年陳靖姑文化海絲行啟動儀式及相關活動在福州舉辦,邀請了來自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眾多代表參會,正式拉開了陳靖姑信俗文化面在海絲沿線文化交流的新征程。此外,倉山區還在成功舉辦了12屆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游節的基礎上,堅持三個并重:即國內與國外并重、新群體與老群體并重、請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等,充分發揮海絲沿線國家的臨水信眾和有關單位的交流聯誼聯絡作用,與世界福州十邑同鄉總會婦女部、澳門福州十邑同鄉總會、香港福州十邑同鄉會等單位保持良好的關系,交流探討如何進一步讓福州陳靖姑信俗文化在世界各地的福州鄉會社團中得到認可推廣,并通過舉辦文化之家、夏令營等形式,將海外的福州籍鄉親,尤其青少年請進來,一起探尋娘奶的故事,不僅讓老僑重溫兒時娘奶的懷抱,也讓新僑了解家鄉的娘奶文化。
為了更好地提升陳靖姑信俗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發揮陳靖姑信俗文化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的紐帶作用,當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完善各項有利于陳靖姑信俗文化發展的有利舉措,真正讓陳靖姑信俗文化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擔當情感聯結大使的作用。但由于歷史和其他各方面的原因,陳靖姑信俗文化保護與開展工作方面存在一系列的短板,現將現狀分析如下:
作為陳靖姑信俗文化的發源地之一,倉山區相關歷史遺跡眾多,如陳靖姑出生地的福州市陳靖姑故居、塔亭順懿廟、龍潭角祈雨處、斬白蛇的后山臨水宮等,這些歷史遺跡都讓倉山區成為陳靖姑信俗文化的重要承載地點,也成為了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海外華人華僑尋根謁祖的重要場所。
目前,隨著倉山區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發展,陳靖姑信俗文化配套場館建設不足的問題日益突顯,特別是現存的遺跡存在點較為分散、缺少專業人士講解、缺乏統一管理等問題尤為突出,導致許多具有陳靖姑信俗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動無法如期舉行。更重要的是,缺乏一個以陳靖姑信俗文化為主題的展示場館及舉辦大型活動適合的場地。
陳靖姑信俗文化的內涵深厚,影響深遠,但長期以來,相關信俗文化交流活動主要針對閩臺文化交流開展,缺乏針對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所籌辦的文化活動項目,針對陳靖姑信俗文化與海絲文化相關的學術研究也嚴重缺乏。特別是倉山區部分陳靖姑信俗文化傳承單位、文化遺跡單位等尚未意識到信俗文化與海絲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缺乏申辦相關項目活動的意識。然而,國內其他信俗文化如湄洲媽祖下南洋,重走海絲路;廣澤尊王、安溪城隍廟巡安星洲等信俗活動海絲文化交流卻如火如荼地進行。
由于陳靖姑信俗文化根植于民俗文化和民間信仰之中,日常所舉辦的信俗文化活動大多針對普通群眾,并以傳統科儀活動與民俗信仰活動等為主,這導致陳靖姑信俗文化受眾面難以得到穩固,對外知名度難以進一步提升,這些都限制了陳靖姑信俗文化在海內外影響力的拓展,也影響了陳靖姑信俗文化服務“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大局。
近年來,倉山區大力推進陳靖姑信俗文化相關活動的舉辦,先后在江心公園、飛鳳山公園等舉辦陳靖姑信俗文化旅游節活動,活動都局限在倉山區本地范圍內,缺乏走出去的“高端”標準文化活動,這些也限制了倉山區進一步以陳靖姑信俗文化為載體融入到“一帶一路”文化交流大潮中。
針對上述存在問題,為更好地提升福州倉山陳靖姑信俗文化在“一帶一路”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影響力,我們有必要對相關工作進行改進和加強,具體措施建議如下:
要提升一項傳統信俗文化的影響力,硬件設施是先決條件。首先要加大陳靖姑各遺存點的景觀改造力度,對其硬件設施進行建設和改善,拓展活動空間,改善內外部設施服務條件等。目前,陳靖姑故居已著手改造,建議改造好的故居要植入臨水夫人的標準文化元素,從單一的信俗點成為文化交流的溝通平臺,將各遺存點串成一條完整的、有故事可連貫的旅游線路。在此輪改進過程中,還需要融入更多陳靖姑信俗文化與海絲文化緊密聯系的相關內容,以期更好地構建陳靖姑信俗文化與海絲文化交流融合的氛圍。
目前,倉山區擬在位于閩江之中的江心公園建設臨水夫人文化展示和主題文化廣場,主題公園建成后將發揮其緊靠陳靖姑信俗文化相關歷史遺跡且活動場地充足的優勢,更好地宣傳陳靖姑信俗文化。同時,針對大型陳靖姑民俗文化活動缺乏堪用場館的現狀,建議以現建設的展館融入陳靖姑文化海絲行的元素進行改造提升,達到展館功能的多樣化,實現平臺共享。
倉山區在過去的陳靖姑信俗文化工作推進中,側重閩臺文化交流,成功舉辦過一系列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節等活動,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為了進一步擴大陳靖姑信俗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影響力,建議將每年春季舉辦的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旅游節升格為“海絲陳靖姑民俗文化節”,拓展活動針對群體,提升活動的內涵和影響力。同時,要延續閩臺陳靖姑民俗文化節在閩臺兩岸交替舉辦的成功經驗,探尋讓陳靖姑信俗文化活動從倉山區走出去的新路子,讓海絲陳靖姑民俗文化節在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舉辦,向沿線人民與華人華僑宣傳陳靖姑信俗文化的魅力。
近年來,倉山區創作了一系列陳靖姑信俗歌曲,如根據陳靖姑信俗中紅花象征女孩、白花象征男孩,創作的歌曲《紅花白花》,主題以男女都是榕城的花,植入新時代思想風尚;又如根據陳靖姑羽化的故事創作的歌曲《羽化》,不僅贊頌了她的大愛無私,也將夫妻間的深情厚義演繹得恰到好處;歌曲《娘奶出航》,用福州語把陳靖姑文化的海絲行表達得深入民心。還有歌曲《臨水夫人頌》《送還人間圓滿的愛》都把陳靖姑的無私大愛表達得淋漓盡致。此外,還根據陳靖姑生平歷編排了音樂劇《娘奶海絲行》,得到廣大信眾認可。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我們應進一步創作各種以陳靖姑文化為主題的文藝作品、文創作品,來滿足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為此,為推動陳靖姑信俗在“一帶一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我們還要注重開發以陳靖姑信俗文化和海絲文化緊密聯系為主要內容的新活動形式與新文化產品,形式可包括各類文藝演出、歌曲、主題戲劇、文創產品等等。
除了信俗文化氛圍營建,我們還要讓相關信俗文化交流活動與旅游探訪活動產生的效益落地生根。這需要我們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強化對不同國家和地區來賓語音、習慣等內容研究,做好與陳靖姑信俗文化有關的文藝項目、文創產品等。這些配套措施除了能讓海絲沿線來賓走進來,更可以讓他們在探訪陳靖姑信俗文化歷史傳承的同時,領略到倉山區的發展潛力,讓相關交流活動的成果得以固化和拓展。
總之,進一步推廣陳靖姑信俗文化,讓更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陳靖姑信俗文化工作者共同探討如何提升活動質量、提升陳靖姑信俗文化在全球的整體形象,牽手推動陳靖姑信俗文化繁榮發展,共同打造一張充滿生活氣息的中國文化“名片”,向海內外華人華僑和世界民眾講好陳靖姑故事,傳播陳靖姑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