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璐
《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對政府信息公開的目的、原則、義務主體、公開事項、公開范圍、公開方式、公開程序、監督保障機制等,均作了明確規定。目前我國還沒有制定信息公開法,該條例屬于行政法規,不得與保密法、檔案法、刑法等上位法相抵觸。制定信息公開法是我國建設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但鑒于我國目前的發展階段,先由國務院制定并頒布信息公開條例,有利于盡快改變各級政府在信息公開工作中不作為、不規范的局面,并為將來制定相關法律提供立法與實踐經驗。
條例規定,各級行政機關應當建立相應的信息公開工作制度,并明確具體的機構負責信息公開日常工作。條例公布以來,各省份、直轄市根據條例的內容和精神,結合本地實際,相繼制訂了本地區的信息公開地方性法規,并每年定期公布政府信息公開年報,接受社會監督,標志著地方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步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在實際操作中,各級各部門一般將信息公開工作交由其下設的辦公室,指定信息員,負責本部門的信息公開工作。可以說,各地區各部門均按照條例要求建立了信息公開工作的基本框架,保證該項工作有序進行。
條例對于各級行政機關應當主動公開的事項都作了具體規定,并明確行政機關還應當應上級部署不斷增加主動公開的內容。總的來說,條例實施以來,對于其中規定的應當公開的信息,各級行政部門基本上實現了公開。在各級各部門的門戶網站上,都可以看到其公開的包括機構法定職責、政策文件、內設機構、權力責任清單、財政預決算等在內的諸多重要內容。相關地方政府還會根據自身情況,公開房屋征收、治安管理、市政建設等事關民生的重要事項。通過上述事項的公開,行政機關的運作更加透明,有利于公民法人更好地行使監督權。而且,除了行政機關主動公開外,公民法人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的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向行政機關提交信息公開申請,獲取相關信息。
條例實施以來,各級各部門主要將政府網站作為第一發布渠道,具體來說就是通過給人、給物、給錢的方式,買服務器、配備工作人員,建立門戶網站。這種方式把握住了當今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趨勢,有利于普通公民及時掌握政務信息,安排自己的生產生活。特別是隨著近年來各種新媒體的發展,政府信息公開的渠道也不再局限于門戶網站,而是逐漸向微博、微信、客戶端發展,信息展示的方式也逐漸多樣化,更加貼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
現實中,有的單位并沒有賦予信息公開工作應有的重視,由此造成一些不良后果。首先是相關工作人員缺乏積極性,只是被動地完成上級指派的任務、通過國家的考核。其次是信息公開工作人員專業素質有待提高。政府信息資源屬于國家戰略性資源,政府信息公開是系統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要求工作人員具備電子政務、數據分析與整理等方面的專業知識,甚至還要具備政府對外公關的能力。而行政機關在制定招考計劃時,很少有意識地將相關技術人員納入招考范圍。出于思維定勢,基本將具備相關素質的人才安置在了計算機網絡、辦公室文秘等崗位上,造成人才資源配置錯位、缺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信息公開工作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缺乏相應的考核激勵機制。
實踐中,各級政府在信息公開過程中都非常注重完成各項規定動作,因為若沒有按期完成,可能會面臨被約談、通報批評等不利后果。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行政權力在信息公開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信息公開在有些行政機關中還沒有內化為自覺行動,部分行政機關還沒有意識到信息公開是其法定職責。特別是條例規定了公開是原則,不公開是例外,但公開與保密本身就是一對矛盾。所以在實際操作中,有些行政機關本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只做規定動作,不敢“越雷池一步”,導致信息公開質量不高、內容不全面。
條例頒布實施以來,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但并沒有得到精準落實,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缺乏相關人才、缺乏財政支持、工作機制不順暢等,但根本原因還在于“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條例雖已公布實施,但并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約束,各級行政機關公開什么、怎么公開,往往取決于領導高興不高興、滿意不滿意,顛倒了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的地位。對此,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各級行政機關需從根本上轉變觀念,依法行政,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實行政府信息公開是各級政府應盡的義務,而非對公民的恩賜,要明確故意不公開的法律責任。我國的民主法治進程不可逆轉,政府的工作目標要從滿足領導和上級的要求,回歸到服務社會的正確軌道,保障公民和法人的知情權,增加行政活動的透明度。
隨著信息公開與數字政府建設的推進,整個社會對政府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形勢,信息公開崗位需要精通信息資源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各級行政機關為實現信息資源管理科學化,可以考慮設立首席信息官,對政府信息資源進行優化。各單位也要重視相關人才的選拔、培訓,改變之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
在政府信息公開的法律關系中,行政機關是義務主體,公民法人是權利主體。只有公民法人明確了自身的權利主體地位,積極參與到信息公開工作當中,主動監督各級行政機關的信息公開工作,我國的法治政府建設才能得到長足進步。因此,我們要通過網絡、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等各種途徑進行法律宣傳教育,深化公民法人對于《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認識,明確自身在法律關系中的地位,提高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監督政府履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