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澤利 孫長龍 王洪濤 李金鑫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面對國家安全、國家經濟發展以及社會重大風險事件時,科學技術是最有力的武器,在全球化背景下,要想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就必須重視科技創新,掌握核心技術,在科學技術領域搶占制高點。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領頭羊,是創新型人才的孵化基地,在科技創新背景下,高校應在政府支持下,積極尋求地方企業、科技研發中心的合作,優化整合各項科技資源,創建復合立體化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為大學生進行創新活動提供平臺支撐,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經費支持,同時,高校應該聯合起來,打造高校創新創業園,為大學生創新思維孵化提供場所,并且將創新教育理念融入專業教學,融入社團活動中,在校園內部營造濃厚的創新氛圍,鼓勵支持學生去創新、去創造。
美國引領著高校教育的創新化發展,斯坦福大學的萊瑞·雷弗(Larry Leifer)博士認為,創新思維培養是未來教育的重點,在美國,高校和社區學院都開設了創新創業課程,全面落實了創新教育理念。在英國,帝國理工學院中專門開設了創新與創業部門,部門研究人員及教授則擔任學生的教學與創業導師,帶領學生去參加企業及研究機構的部分項目,讓學生參與到科技創新與應用的過程中。而在近幾年,以色列逐步成為了一個“創新的國度”,在他們國家,遵循著“教師不是教學生怎么做,而是讓學生自己做”的教育思想,教師鼓勵學生遇到問題,直面問題,解決問題,并且在學習成果評價上,以學生能否迎難而上,不怕失敗、不斷嘗試,能否靈活性、創造性解決問題為主要評估內容??梢哉f,創新教育是全球高校教育發展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必須重視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工作,建立健全相關機制。
所謂創新教育,是基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目標而展開的教育活動,這種教育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探索精神,敢于挑戰,且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及實操能力,這是當前社會優秀人才難能可貴的一種品質。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極為嚴峻,展開創新性人才培養,能夠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提升其科技創新能力、藝術創作能力,讓學生憑借扎實的專業功底及創新能力,獲得企業的橄欖枝。創新教育為創業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高校應該進一步深化創新教育主題,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專業相關商業活動的教育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業意識,鼓勵學生展開市場調查,預測市場發展動態,在市場中挖掘商機,進行創業,這樣不僅能夠解決自身就業問題,還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在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下,教師教學壓力大,學生學習壓力也大,為了讓學生盡快掌握全部知識點,教師會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求學生理解,但求記住學科知識與解題方式,如此教育模式下出來的學生,缺乏主觀能動性,自主學習能力有限,缺乏探索欲望,失去了創新的動力與能力,學生步入大學后,將步入學習的泥淖,無法進步。西方教育理念則截然不同,沒有給學生既定的學習路徑,倡導學生在體驗中學習,通過觀察,發現問題,進行猜想,借助試驗驗證猜想,解決問題,學生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具備極強的探索能力與創新能力。為了提升高校教育水平,西方教育模式值得我國借鑒學習,而創新教育則是其中的一種嘗試,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開放式教學平臺,鼓勵學生進行科技創新,動手實踐,勇于探索,提升學生的創造力,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科技創新背景下企業的發展需求,為社會創造更多的效益。
創新是社會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現階段高素質人才所需具備的基本素養。在科技創新背景下,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應該展開市場調研,明確行業需求,以市場為導向,發展學科特色優勢,培養學科交叉型、創新型人才,明確人才培養基本目標。在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中,首先應設置社會道德與法律等課程,讓學生學會做人,提升其道德修養與職業素養,再設置創新思維課程,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最后精心策劃專業課程,開展多種類型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將創新思維應用于專業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為了讓學生能夠緊緊跟上專業相關行業發展的潮流,更好地適應職業需求,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應該將行業先進生產工藝、科技產品引進課堂,并以此為主題安排一系列的專題教育活動,包括選修課、知識講座、科技活動、專業競賽等,鼓勵感興趣的同學參與,給學生埋下創新思維的種子,提供良好的環境讓其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人類的知識構架呈現為鏈條式、網狀線結構,在現有知識基礎上,新知識不斷延伸,組成一個完備、嚴謹的知識體系,當人能夠在不同學科、不同知識點之間遷移,就能夠達到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狀態,而這就是創新的開端。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高校應該基于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一個完善系統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設置,增添創新創業課程模塊及學科融合模塊。
以高校物理專業為例,在“牛頓定律的應用與物理建?!苯虒W過程中,需設置具體的教學目標:其一,掌握并熟悉運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其二,學習利用物理建模,發現物理規律的思維方法;其三,利用牛頓第二定律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其中,第一個教學目標主要為理論學習,對于高校物理專業學習更易理解,教師可以舉例驗證,并指導學生自主解決一些理論題型。后兩個教學目標有機結合,教師充當引導者的角色,提出“物體在粘滯流體中的運動”等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指導學生通過現象觀察、實驗演示,找出物體在流體中下落的運動學特征,并進一步設計簡化的模型對實際物體進行表示,研究物體在下落過程中與流體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找到理想情況下阻力的表達式。這一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也常被應用,比如說基于物體在流體中下落運動的特征,能夠準確計算出保證傘兵安全跳傘著陸的傘面積。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應該對學生的物理建模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展開評估,促進學生物理綜合素養的提高。
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與其在學校里的表現有關,很多大學生在踏入高校大門后就失去了方向,學習上缺乏有效規劃,面對這種情況,高校應完善教育規劃,設置大學生就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等課程,讓學生選定要走的道路,努力學習專業知識,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新,循序漸進引導學生走上科技創新道路。在此過程中,學校應該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規劃,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專業知識與技能,以高校物理專業為例,在大一大二,學生應該掌握物理學相關理論知識;與此同時,學??梢匝埼锢硇袠I的專家、物理研究學者等到校內舉辦講座,讓學生與行業專家面對面交流,了解物理行業發展動向;在大二大三,學校應該尋求與物理專業相關企業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訓、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到企業參觀、實習,深入了解自身專業和企業崗位之間的關聯性,讓學生看清未來要走的路,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補足,從而提升自身物理專業能力水平,為將來步入企業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對于高校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在新型教育模式下,缺乏創新意識、缺乏創造力的教師將會被淘汰。能夠勝任創新教育工作的教師,需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在科研中,在教學中,充滿著創造力,敢于實踐展開科技創新,敢于嘗試進行教育創新,這樣的教師才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創新思維,為學生創新活動展開有效指導?;谶@一情況,學校應該引進具備較強創新創業能力的高學歷人才,為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專業導師,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參與科技創新項目,展開創新實踐活動。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動機”,當前,我國科技創新人才稀缺,高校作為科技創新人才的孵化基地,必須勇于承擔起這個職責,將創新型人才培養理念貫徹落實于高等教育體系中。一直以來,我國對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都高度重視,但從當前教育現狀來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并未取得理想效果,2016年麥可思研究院發布“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報告顯示我國在2014年大學生自主創業率為2.9%,到2015年上升了0.1%,而在同時期,美國大學生創業率高達20%至23%,可見我國高校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上,仍然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應該充分借鑒其他國家在創新教育中的經驗,全面深化高校教育改革,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