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杰
(1.中交上海航道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2.浙江大學)
EPC(設計-采購-施工)總承包項目指的是某項工程的承包商按照合同規定,承擔工程項目的設計、采購、施工、試運行服務(或運營維護)等工作,并對所承包工程的安全、質量、進度、造價等全面負責。這種總承包模式責任主體清晰、合同結構簡單,便于建設單位的管理,有利于提升項目的整體效益。目前,EPC總承包模式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工程承包模式,我國也早已開始將該模式在各類工程建設領域中進行大力推廣。
EPC項目通常實行固定總價合同,承包商要承擔大部分的費用風險。假設在投標階段未能對項目的各類風險進行妥當管理,很有可能會給承包商帶來重大損失。因此,在投標階段,EPC總承包商必須全面分析、辨識可能存在的風險,并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制定最佳的投標策略。
本文介紹了風險管理和EPC項目投標風險的國內外研究進展,并從項目風險因素識別、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等方面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了分析和總結,指出了EPC項目投標風險研究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今后水環境治理EPC項目投標風險的研究方向和內容提出展望。
從承包商在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的參與活動來看,投標階段相比于其他階段如設計、采購、施工、運營維護等階段的風險更加復雜、關鍵,投標階段的風險控制是EPC項目風險管理的重點。
項目風險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風險識別、風險評估與風險應對。風險識別是風險管理的第一步,即識別某個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可能產生的風險因素。在完成風險識別后,還需要對各類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即通過風險評估方法、風險指標評價體系對項目風險因素發生概率的大小或可能產生后果的嚴重程度等進行評估。項目風險應對主要是對風險采取的相應處理措施,主要包括風險減輕、風險轉移、風險接受和風險自留等。
18世紀國外已經有風險管理的研究,但直到1916年,法國古典管理學代表人物亨利法約爾[1]才將風險管理的思想引入企業管理領域,并闡述了風險管理的概念及風險管理對企業管理的影響。風險管理的研究出現在工程領域較晚,直到二戰期間,風險管理理論才首次被美國應用于大型武器研制等系統工程,而風險管理在工程建設領域里的大規模運用則要到戰后大規模的重建工程建設中[2]。
1972年,Rosenbloom J.S.[3]對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的費用風險進行了風險評估模擬,為投標報價提供了有效依據;F.h.Griffis和Symeon Christodoulou[4]于2000年采用PERT方法和蒙特卡洛(Monte-Calo)方法分析項目工期,采用三時估計法估算方差,估算出項目按時完工的概率,旨在最初的投標階段對項目工期的風險進行有效評估;D.K.H.Chua和D.Li[5]于2000年采用層次分析法(AHP法)評估了項目的投標風險,但是仍然沒有形成系統的投標風險評價體系。
在EPC總承包項目的風險評價方面,Iranmanesh[6]將風險分解結構同工作分解結構進行了有效的結合,提出風險分解結構RBM(Risk Breakdown Structure),并對此模型進行了補充、改進,使其更好的用于EPC項目風險因素的評估。Yeo[7]結合供應鏈管理理論和關鍵鏈管理理論,對EPC總承包項目存在的風險開展研究。
為了更好地開展投標風險管理研究,為投標活動服務,國外學者仍在探索建立更為完善的理論和模型。
風險管理引進國內之初,最早被應用于社會經濟活動中的外貿、金融、外匯等行業。20世紀80年代中期,項目管理理論評價與實踐方法理論引入國內后首先應用于廣州、上海地鐵建設項目、三峽大壩等大型工程項目管理當中。
在項目投標風險研究方面,齊錫晶等[8]在1999年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法)對施工企業投標風險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但其采用的評價指標體系較為單一。盧德林[9]在1999年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土建工程投標風險進行了評價,但該方法建立在風險項及風險項內各因素相互獨立的基礎上,對交互影響的風險因素缺乏進一步的探討。張朝勇等[10]在2007年在傳統層次分析法(AHP法)基礎上,利用模糊數和熵權建立了投標項目風險決策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改進了AHP法判斷矩陣一致性檢驗調整麻煩的不足,使得決策模型更加貼近現實。
在EPC總承包項目投標風險研究方面,鄭少君[11]在2010年將贏得值法原理引入EPC項目投標報價風險控制。李卉[13]在2016年在模糊綜合評價引入三角模糊函數,使得指標權重計算變得更加科學,提高了評價結果的準確性。王玉[14]在2019年引入變權均衡函數構造變權公式,對層次分析法的常權權重進行了變權處理,并結合模糊綜合評價方法構建了EPC項目投標風險的變權模糊評價模型。
(1)風險管理的關鍵在于如何建立起來有效的風險指標評價體系,隨著EPC項目專業化的不斷發展,在不同領域、不同工程建設項目類型之間尚不能構建一種普遍適用的評價體系。
(2)從承包商的角度,不同承包商之間的資信、實力、業績、履約能力、專業能力等差別很大,目前對于EPC項目投標報價模型的研究成果較少,且適用性有限。
(3)目前對于EPC投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成果雖然較多,但多利用層次分析法及模糊綜合評價等方法,這些方法對指標權重處理的合理性仍需改善。
(4)目前EPC項目投標風險因素的辨識采用的方法,在某些新領域如考核付費模式的水環境治理EPC項目,可能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的風險因素,風險因素的辨識可能存在困難。
在水環境治理EPC項目投標風險研究方面,吳冰[15]在2018年對城市流域水環境治理EPC項目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也介紹了EPC項目存在的招投標風險問題。張林波[16]在2018年通過實地調研及專家調查法確定了風險因素,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運用MATLAB軟件計算矩陣參數進行層次排序。國內學者已開始在水環境治理EPC項目中運用項目風險管理工具,探索解決投標風險的方法。
但總體來看,對水環境治理EPC項目投標風險的研究成果仍較少,尤其是近年來已開始出現的考核付費模式下的水環境治理EPC項目,由于考核合格方支付工程款,EPC承包商的投標風險大大增加,對于該類型項目投標風險的研究幾乎沒有。建議今后對水環境治理EPC項目開展以下研究:
(1)開展項目投標風險因素辨識的研究。現有的投標風險因素辨識較為籠統,缺乏有效的針對性,對于考核付費模式下的水環境治理EPC項目,應重點研究費用虧損風險、項目考核指標難度風險、技術風險等。
(2)完善投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現有的投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在指數權重處理上仍需完善,今后需進一步完善指標權重的處理,使權重計算更加科學,更加貼近工程項目實際。
(3)開展投標報價模型的研究,為承包商投標報價提供參考。現有的EPC項目投標報價模型較少,考慮水環境治理EPC項目多以設計院牽頭,建議從設計院牽頭的承包商角度,開展投標報價模型的研究。
(4)關注項目全生命期尤其是運營維護期風險的影響。水環境治理EPC項目通常都有三年以上的運營維護期,其運營維護期通常也要求考核達標,因此必須充分考慮運營維護期考核達標對投標風險的影響。
隨著EPC總承包模式在國內的興起和發展,目前已成為建筑市場的主流承包模式之一,國內大型設計院也將業務中心向EPC總承包方面轉移。而對EPC總承包項目投標風險管理的研究,可以提高承包商的風險管理水平,為提升工程建設項目整體管理水平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