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偉
(陜西省土地工程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是重大政治原則,必須一以貫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也必須一以貫之。兩個“一以貫之”,為新時代國有企業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指明了方向。從整體角度來看,國有企業的性質決定了其具有雙重功能,即兼顧社會功能的同時需要具備盈利功能。具體來說,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其自身性質決定了國有企業必須履行一定的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同時,作為市場主體,國有企業首要的職責就是實現國有資產的增值保值,依然需要將股東利益最大化作為其經營管理的目標,承擔相應的經濟責任。雙重功能的約束下,國有企業就必須承擔其雙重身份,積極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是國有企業的鮮明特點,還有作為企業為股東獲取經濟利益的特點,因此,加強國有企業黨建與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有機統一就顯得尤為重要。國有企業各級黨組織在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深化改革中,必須充分發揮其“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的領導作用,為企業股東謀取更大的經濟利益,保護企業所有者的合法權益[1]。
改革目標:到2020年,形成更加符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現代企業制度、市場化經營機制,國有資本的結構布局更趨合理,國企領導層具備現代化企業管理的思維、理念和能力,能夠駕馭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目前,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還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和問題,例如,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未得到明確的劃分、黨組織在企業的領導核心作用的發揮較為有限,企業黨委會、董事會、總經理辦公會權責邊界劃分還不夠明晰等。國有企業改革目標的實現可以讓上述問題得到充分的解決。國有企業改革的內容涉及到企業經營管理的方方面面,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對企業管理人員進行科學有序管理、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特點的薪酬分配制度、創新人事管理制度、強化黨組織在國企經營發展中的領導作用、加強國企反腐倡廉工作等。只有這些工作得到有效的改進和提升,才能確保國企改革目標的順利實現。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主要有四部分構成,即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其中,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受股東大會的委托,來履行管理股東資產的權利和義務。董事會是企業的最高決策機構,對經理人的職責履行負有管理監督的責任;監事會也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主要對企業經營管理的重點事項進行監督;經理層則負責企業日常經營管理活動,確保董事會的決策在企業中得到充分的貫徹落實。由此可以看出,股東大會與董事會之間屬于一種委托與被委托的關系;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屬于委托代理的關系。套用到國企治理結構來講,國資委作為國企的最大股東,屬于企業的所有人和委托人;國企董事會國資委的授權下,具有企業的最高決策權;經理層則在董事會的委托代理下,負責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與此同時,國企作為“國家的企業”,與普通企業相比,在法人治理結構上還具有以下的區別:第一,接受政治上的領導和約束[2]。作為國家的企業,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靈魂,國企必須要具有高度的政治認識,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第二,接受紀律監督和約束。作為國家的企業,必須堅持從嚴治黨,在企業內部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按照黨和國家的要求,來開展各項經營管理活動,自覺接受黨的紀律監察部門的監督,樹立清正廉潔、風清氣正的從業環境。第三,接受人事方面的管理和約束。必須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嚴格服從上級黨委對國企的人事安排,加強企業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的管理和教育,促進其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忘初心使命,確保“國企姓黨”的政治屬性。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目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中所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只有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充分確立黨組織的核心地位,實現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通過黨委研究決定重大事宜等形式,體現黨委在企業的領導核心職責,充分發揮組織優勢,通過制度建設、組織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保障落實,才能夠將企業、社會、職工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統一起來,讓各方的利益都得到有效的保護,才能夠把國有企業強大的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從而確保國企在復雜多變的市場經濟環境中實現平穩有序的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黨建工作與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有效融合,能夠保障國有企業在黨的領導下實現最大的經濟效益,主要原因有三:首先,從政治角度來說,國有企業黨建組織屬于黨的基層組織,必須嚴格貫徹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并根據實際情況提升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全面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進步。其次,作為國有企業的基層黨組織,黨建工作應當充分發揮自身的政治引領優勢,教育引導全體干部職工樹立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理念,為國有企業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最后,黨建工作應當緊緊圍繞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為中心開展相應工作,促進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工作深度融合,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黨建工作與法人治理結構的有機統一,能夠確立并牢固黨組織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并給予國有企業獨特的政治資源,在完成黨交給的任務的同時,追求最大化的企業經濟效益,促進國有企業的長遠發展。
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權責范圍已經在《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做出了相應的細致引導,其內容中的“三會一層”運行機制具有明確的界限劃分以及權限制衡規范,這是加強國有企業黨建與法人治理結構發揮協同作用的重要依據。“三會一層”的運作機制是保障國有企業黨建工作與法人治理結構有效融合的重要基礎,在國有企業經營運行過程中,需要抓住以下重點,即:始終堅持黨的領導這個根本,緊扣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這個核心,突出權責邊界劃分這個關鍵,著力構建定位準確、權責銜接、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充分發揮董事會的決策作用、監事會的監督作用、經理層的經營管理作用、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切實落實和維護董事會依法行使重大決策、薪酬分配等權利,保障經理層經營自主權,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
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與黨建工作的有機融合能夠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優勢,保證國有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促進國有企業未來發展,主要原因如下:首先,黨組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整體把握國有企業未來發展以及改革的具體方向,并根據黨及國家的政策及方針確定國有企業未來發展方向,有效提高國有企業的行業競爭力,同時保證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能夠有效保護國有企業資產的正常流入流出,防止資產流失現象發生。其次,黨組織與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有機融合能夠實現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當前,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在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的基礎上,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關鍵則是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對于混合所有制企業黨組織的設置,要隨國有股權比重變化而調整,根據不同類型混合所有制企業特點,明確黨組織的設置方式、職責定位和管理模式。國有控股企業黨組織的設置,要區分國有獨資、全資企業,國有資本絕對控股企業與國有資本相對控股企業。國有資本不再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黨組織要比照非公有制企業設置。黨組織作為黨在企業中的戰斗堡壘,發揮政治核心作用,尊重和支持董事會、經理層依法行使職權[3]。
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把黨的領導融入公司治理各環節,把企業黨組織內嵌到公司治理結構之中。黨建工作在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法人治理結構也直接影響國有企業未來的發展,黨建與國有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的融合不僅能夠充分發揮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同時能夠有效增強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履行政治責任和社會責任的同時,推動企業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國有企業不斷加強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有效提升了企業治理能力水平,通過積極探索加強黨的領導與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有效途徑的國企國資改革實踐,必將推動國有企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在新時代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綜合國力水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