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曄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務指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中指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應適度擴大總需求,著力加強供需結構改革”,同時還強調,“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應積極改革供給側結構”。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第一次被正式提出。2016年1月的第十二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一次進行強調,并對其內涵做出了明確了解釋說明,并明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降低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進行資源要素的合理優化和再分配,適度擴大總需求,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不斷提升供需關系的適應性,逐漸形成符合市場需求的供給結構,建立健全優化的供給結構。其中,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目標,與此同時,去產能工作對員工的影響較大,打破了員工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因此,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企業員工安置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企業職工安置問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管理中面臨的較為集中、突出的問題。產能過剩行業主要集中在傳統制造業,尤其是鋼鐵、煤炭、水泥等高消耗、高污染行業,這些企業通常規模比較大、涉及到的企業職工多,而去產能后一方面企業崗位減少,另一方面去產能企業所在地區通常本身就面臨著資源少、就業崗位有限的問題,因此,對于去產能后職工的安置問題難以給予更多的幫助。導致部分地區去產能工作進度緩慢,難以充分發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優勢,更為嚴重的是對職工正常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職工生活難以得到切實的保障。
此外,很多去產能企業希望職工能夠通過轉崗解決職工安置的問題,也就是說職工繼續在企業其他崗位從事不同的工作。但對于一些發展時間比較長的企業來說,很多職工從年齡結構到知識結構都面臨著很多問題,多數職工年齡偏大,本身文化素質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老職工創新意識差,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甚至不愿意改變自身以適應新的經濟發展形式需求。這也是現階段很多企業在安置老職工中面臨的問題,很多職工不愿意也不能夠勝任轉崗后的新工作,導致安置工作中的“轉崗不離職”的愿望難以實現①。
另外,去產能工作過程中,國家會適當下發一些安置資金用于緩解企業職工安置壓力。但調研發現,對于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企業能夠獲得的安置資金比較少,尤其在一些產業虧損嚴重時,甚至出現了安置資金的缺乏的現象。造成的局面就是很多企業去產能前,就已經面臨著入不敷出的問題,就更不用說為企業職工提供安置資金了。
國家持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初衷是進行資源要素的合理分配,以順應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確保經濟合理增長、穩步提升。但實際情況卻是,去產能企業未能對去產能的初衷和目的進行深入探討,導致企業在職工安置問題上未能形成有效的管理保障體系,只是盲目地推進去產能,只關注結果,未注重過程。導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職業安置問題未能得到科學、妥善的解決。企業對職工去產能后的生活也未給予更多的關注,導致很多職工生活水平下降,生活質量難以得到保障②。
很多企業對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不夠深入,導致去產能工作開展出現的問題較多,尤其體現在職工安置和心理疏導方面。對于企業職工,尤其是那些在企業工作多年,年齡結構偏大的職工來說,無論是轉崗還是離職后的再就業都面臨著一定的難度。因此,去產能對這些職工造成的傷害不僅是經濟方面的,更是心理層面的。但很多企業并沒有意識到心理疏導的重要性,對職工放任不管,導致職業心理壓力大,長此以往必然會形成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負面情緒,對自身和社會埋下安全隱患。
去產能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重要環節,也是關鍵的一步,而企業職工安置問題又是去產能工作的關鍵,由此可見企業職工安置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意義,甚至可以說,企業職工安置是否妥善直接影響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步伐和質量。基于此,從國家、政府、企業應制定和完善科學合理的職工安置制度,為職工尋求新的發展道路,保障職工生產生活需求,幫助職工找到重新就業的工作崗位。
對于去產能企業來說,首先要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及涉及到待安置職工的實際狀況,制定出科學、符合實際的基本保障體系。并結合企業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完善的經濟管理規定,定期對職工進行經濟補償的發放,確保職工基本生活有保障。同時為職工尋求更多的發展機會,幫助員工盡快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盡早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尤其要關注安置職工的心理疏導工作,提高職工對改革的認識。特別是針對年齡結構大、再就業難度高的職工更應給予更多的幫助,確保職工生活水平不降低,基本生活有保障。此外,從不同層面加強對待安置職工的經濟資助,比如從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傾斜,減輕安置職工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③。
考慮到去產能企業更多涉及到的都是傳統制造業,這些企業的共同點就是職工勞動技能單一,學歷不高。對于這些職工的安置如果都流入到社會,必然會造成社會整體就業平衡的打破,給社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負擔。另外,職工就業競爭力大、自身優勢不明顯,這無疑會加大職工的心理壓力。因此,企業要結合待安置職工實際能力和技能進行分類,制定不同的安置計劃,重點做好企業內部的轉崗安置,為職工尋求到最佳的崗位,幫助職工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緩解職工就業壓力,減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負擔,從根本上降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職工產生的負面影響。
從政府層面,要充分發揮好就業市場的調節作用,對去產能企業職工就業提供更多政策扶植,同時對于企業轉崗職工要充分的尊重和支持,幫助企業做好職工的安撫工作。尤其對于欠發達地區的職工安置工作,尤其要進行就業政策的傾斜,擴大安置職工的就業范圍,同時加強去產能企業的政策引導,以交流會和座談會的形式進行經驗的交流和問題的分析,及時進行政策的調整和完善,切實做好政府去產能工作中兜底保障工作。太原市政府和市國有資產經營公司在前幾年國有企業改革改制工作中安置下崗職工時,因地制宜開發了諸如養老服務、環保服務、公交安全、社區服務等公益性崗位安排職工重新就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職工、企業、政府都滿意。在此建議,在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安置富余職工時也部分采用上述辦法,政府適時開發部分公益性崗位,以便更好地幫助職工轉崗就業。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新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去產能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對其開展過程中的職工安置問題是頭等大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前進的步伐。因此,從企業方面,要建立完善的安置政策,幫助職工盡快適應新形勢、新崗位。政府要加強對安置職工的就業政策傾斜,擴大職工就業范圍,切實落實國家就職工安置政策,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健康發展。
注釋:①張乙喆.去產能企業職工安置問題研究[J].納稅,2018,No.187(07):255
②劉燕斌.去產能職工就業安置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中國就業,2018,255(09):6-8
③張國平.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職工安置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029(012):183-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