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昂宋雨哲
最近幾年,隨著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商業銀行存款利率的多次下調,加之股市和樓市的不穩定,人們越來越多地追逐銀行理財,對理財產品的選擇已經從傳統的儲蓄型逐漸過渡到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經營性投資,比如股票、債券以及期權等,也逐漸意識到理財產品的重要性,并利用較為專業的知識去鑒別理財市場的競爭和選擇較為準確和恰當的理財產品,資金在保值中逐漸實現資金的增值。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存在的一些內部問題也不容忽視。
商業銀行應評估客戶風險承受能力,以此來確定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然而當前部分商業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時,對客戶信息沒有全面地評估和收集,也沒有認真地進行風險評估,從根本上沒有有效了解客戶更適合哪種理財產品。當首輪投資結束后,大部分商業銀行的理財人員也不會審核此輪投資是否達到了客戶的目標要求,計算給客戶帶來了多少收益、讓客戶承擔了多少風險以及客戶對此輪投資是否滿意等。此外,大部分理財人員盡管對客戶做了評估,鑒于保護自身和銀行利益的考慮,也不會將評估結果告知客戶。
商業銀行要對所銷售的理財產品進行全面的信息披露,但在實際中,信息披露依然不夠充分。譬如產品的資金投向、運營機制和標的比例等核心內容仍然沒有得到充分披露:關于產品的收益率,投資者得到的僅僅是一個數字,卻無法得知其復雜的計算方式和來源;在披露產品的風險等級過程中,銀行會對產品進行風險評級,但具體的評級方法銀行卻幾乎沒有明確說明,這就造成了投資者對產品的了解不足;在推銷理財產品時,為了讓投資者更易接受,商業銀行刻意將產品自身的風險特征規避。例如,非保本類理財產品,其風險全部由客戶承擔,但銀行命名這類產品時卻刻意規避了產品的高風險,譬如"安享回報"、"樂盈穩健"等,很容易讓客戶產生一種穩賺不賠的錯覺。
在這一領域,銀行之間的產品內容基本沒有區別,如出一轍。因此銀行只能在產品形式上翻新花樣。比如,銀行在信用卡的發行量上競爭,表面上好像是銀行在不斷創新,發行新卡,實際上新舊卡的功能幾乎不變,只因當下時勢而設計信用卡卡面,以此來吸引客戶提高開卡量;同樣,在理財產品設計上也是換皮不換骨,只簡單地換一種名稱,投資組合內容、預期收益率、風險等基本不變。更糟糕的是,有些銀行還因為模仿復制成本低,效仿別家金融機構的產品并因此暗自竊喜,這都無形地阻礙了銀行創新,導致理財市場的實際競爭力減小并使其逐漸習以為常。
商業銀行的理財業務是涉及會計、金融、投資等多個領域的綜合業務。因此,理財人員應當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然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銀行招聘理財人員更多考慮銷售和溝通技巧,而大多忽視專業方面。同時,部分銀行缺乏產品銷售人員管理,人員資質評估和績效評估體系尚未建立,造成了不規范的銷售行為。在銷售過程中,銷售人員經常夸大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并且近乎不解釋投資者面臨的潛在風險和損失。有些人甚至搞混淆宣傳,誘使投資者購買產品;通過銷售非本行的產品來進行牟利、違反相關規定私自代表投資者購買產品或接受其他商業賄賂等,嚴重損壞了投資者利益和銀行聲譽。
全面的風險管理體系對銀行規避面臨風險、獲得穩健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所以銀行必須考慮風險因素,積極全面地健全個人理財業務的風控體系。董事會可制定風險管理框架,明確可承受的最高風險。同時由董事會下的風管委員會制定具體的政策和程序,向各分支部門分配限額并實施監督。同時風管部門作為特殊部門,要保持獨立性,不能受到其他業務部門的干預,以確保風險政策的有效執行。
建設內控制度,首先要操作合規,銀行必須秉持"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理念,確定個人理財業務流程的風控要點,并不斷優化業務流程以降低成本。同時,要加強對一線理財人員的培訓,使他們能夠清晰認識和熟悉操作程序。此外,銀行還必須進一步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無論在銀行中的哪一層,其考核或者提拔都應該以合規經營作為基礎標準。其次要關注制度約束,商業銀行要細心制定適合自身發展的更細致的開發銷售產品實施細則,并要嚴格要求理財人會員在遵循法律法規和本行"家規"的條件下展開有關業務。
加強信息披露,不僅讓客戶正確識別產品風險,保障自身權益,更讓銀行防范化解一些自身內部風險,在客戶和大眾投資者中樹立良好形象。所以銀行在發行理財產品時,務必要客觀正視本行理財產品所固有的風險,然后正確向投資者披露。切忌為了經營業績,選擇隱瞞風險實情,向客戶刻意夸大產品的收益率。同時銀行除了披露金額、期限和收益率等固定項目外,還要定期向外披露產品的投資報告,并且報告中必須包括投資對象、當期收益和風險等內容,讓投資者更加清晰地知悉自己所投理財產品的情況。同時商業銀行應該增強個人理財產品創新,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競爭力,這樣即便位于經濟下行周期中,依然能夠在行業中處于不敗之地。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大陸金融市場在未來的混業經營、市場化利率、市場細分等趨勢都迫切需要不斷創新的理財產品,也就同樣需要和要求理財人員既要有營銷能力,又要具備金融各個領域的知識。因此我們應該著手建立更貼切國內金融市場、屬于我們自己的權威資格認證和嚴謹的分類、分級制度。這樣才可以迫使銀行的理財人員達到應有的水準并成為優秀的金融綜合性人才。這就要求政府與此同時要加強監督理財人員培訓、建立規范的培訓制度并督促金融機構有效執行。完善的資格認證體系和優秀的理財人才隊伍,必會進一步推進理財業務的發展。另一方面,政府和銀行的相關部門也要重視監督理財人員的品行操守、社交問題,積極地教育理財業務人員,加強理財人員的素質培養,同時制定相關的政策法規或者制度來規范管理他們,務必有效地規避這些方面所造成的銀行名譽和利益損失。
客戶需求的增加必然會造成商業理財產品的供給激增,商業銀行的逐利目標,導致了現階段的理財產品存在著諸多問題,而這些問題又存在著潛在的風險,可能引發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因此,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發展,要在密切結合國情的基礎上,同時也要在信息披露、理財產品的風控和創新、人員素質培養之間尋找平衡點,這樣才能讓我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在未來大潮中健康、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