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玉
較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商業銀行起步較晚,但是發展迅速相對較快,很多商業銀行已經開始拓展境外市場,為此更好加強對銀行監管框架的重視,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逐步與國際市場接軌,給商業銀行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挑戰,要求商業銀行按照新框架要求作出改變,可以更好的管控風險,建立以價值為核心的經營模式,才能推動商業銀行健康平穩發展。
1986 年國務院頒布了《銀行管理暫行條例》,從此時起,中國現代意義上的銀行監管才開始建立起來。隨后,國家逐漸加大對銀行體制和監管改革的力度,就在1995 年這一年里,相繼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及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進行修改等。
站在監管體系的角度來看,銀監會取代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位置,但是人民銀行仍然負責重要工作內容,包括貨幣政策的制定及執行,監督在債券市場、黃金市場、外匯市場等,可以說中國人民銀行仍然具備一定的監督管理權限,同時上海與深圳證券交易也具備一定監管職責,也屬于銀行監管機構,可以看出我國監管體制越來越完善。
自上世紀80 年代起,建立在最低資本要求基礎上的微觀審慎監管逐漸成為各國銀行業監管實踐的主流,但各界對于這種監管體系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次貸危機爆發之后,加強宏觀審慎監管以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迅速成為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及學術界的共識。危機發生后,國家認識到加強宏觀審慎監管的重要性,國務院發布了《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意見》。《意見》明確指出,為了彌補傳統的微觀審慎監管的局限性,在金融監管中必須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監管金融監管框架,確立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制度,強化資本和流動性要求。
巴塞爾協議的變化是全世界銀行業監管的風向標。巴塞爾協議出臺必將促使各國家對現行的金融監管準則進行調整,從而影響銀行經營模式和發展戰略。在我國發布規劃中提出:參與國際金融準則新一輪修訂,提升我國金融業穩健標準。金融危機之后,在巴塞爾協議出臺之際,銀監會提出:需要對金融危機的教訓進行深刻反思的同時推進全面改革,銀監會推出了四大監管工具,包括資本要求、杠桿率、撥備率和流動性要求四大方面,構成了未來一段時期中國銀行業監管的新框架。
一是提升資本充足率,建立新的監管制度,我國銀行監管部門明確要求銀行業核心一級資本占比,超過巴塞爾協議3 個百分點,同時要求設置超額資本和附加資本。二是引入杠桿率監管指標,避免出現過度積累的現象。三是引入動態撥備率,要配合現有指標,達到降低經營風險的目的,并且結合實際情況展開調整。四是引入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融資比率兩大指標,新框架設定為100%,要求所有商業銀行都要達到新規定的相關要求。
在建立新監管框架以后,給商業銀行帶來不少積極影響,爭取到有利的監管環境,讓我國擁有更多話語權,主要體現以下幾點:一是消除潛在風險。在銀行監管框架出現變化以后,要求商業銀行擁有更多的資本數量,這就可以化解潛在風險,避免銀行體系信用風險出現大幅度的波動情況,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問題。二是有利于控制銀行過度擴張。我國銀行監管框架引入新的監管指標,可以避免銀行多度擴張,瘋狂引入表外及衍生品業務,如杠桿率指標可以設置風險底線,同時也起到了一定的緩釋效果,避免杠桿化行為對銀行金融產生沖擊,可以實現對銀行衍生品業務擴張的合理約束,降低商業銀行經營風險。三是加強對銀行的硬性約束。在銀行監管框架出現變化后,引入了凈覆蓋率風險,銀行需要根據框架要求制定管理制度,實現對風險的識別和控制。四是約束銀行經營。在引入動態監管撥備率指標以后,由于我國商業銀行擁有較高的信貸資占比,可以讓銀行具備更強的前瞻性,結合銀行經營情況控制信用成本,實現對經營風險的良好把控。
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要求銀行具備一定的資本充足率,但是目前發布的新標準并不高,與銀行現有的資本充足率差異不大,實際上對銀行影響較小,如果新標準持續上升,就會帶來不小的挑戰。二是要求商業銀行重塑價值管理體系,這就對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提出新的要求,要建立價值為核心的思想,按照客戶需求轉變商業策略,實現對商業銀行資本的約束,才能更好的應對金融市場的變化。三是形成對商業銀行的多重約束。在出臺新框架標準以后,要求商業銀行加強創新,從多方面入手,改變經營理念,才能提供足夠的內在發展動力。
綜上,在實施新監管標準體系以后,為商業銀行今后的發展提供巨大的幫助,有利于銀行體系長期穩定發展。一些銀行瞄準境外市場,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革,或者制定境外發展任務,銀行監管框架的變化可以實現對商業銀行的約束規范,按照國家要求開展各項業務,采用統一的專業術語,更容易被國際認可,為商業銀行擴展國際市場奠定良好基礎。總之,銀行監管框架變化給商業銀行發展帶來不小的積極影響,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要求商業銀行不斷創新改革,才能達到新標準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