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倩
(河北傳媒學院)
2014年6月,國務院提出了“引導一批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等學校轉型”的國家戰略。2015年各省出臺相應的轉型文件,地方高校相繼開始了轉型工作,并按要求加大投入力度和改革力度,轉型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轉型是地方高校的使命和發展機遇,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必然選擇。
與研究教學型高校相比,應用型本科院校應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并以學科建設為支撐,建設一流應用型本科專業,建立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的人才目標。從2015年至今,各地方高校構建了人才培養體系,并結合轉型發展和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要求,優化和完善了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構建了適應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
2019年10月9日教育部印發《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教高〔2019〕8號),文件中指出“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課程建設關系著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關系著轉型工作落到實處。
為了培養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職業能力強、較好地為區域經濟服務的應用型人才,地方高校均構建了符合校情、學情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體系。建立課程評價標準是檢驗課程建設是否合格的重要部分。
應用型課程評價標準主要從師資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條件、課程考核及教學效果等方面進行。
2017年11月20日,《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文件中寫道“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師資隊伍建設是推進應用型課程建設的根本力量,因此課程評價標準中應首先對師資結構做要求。第一,應該建立一支學歷、職稱結構合理的教師團隊。評價應從學歷結構、職稱構成、教學經驗、教師教學質量評價等方面進行。第二,教師團隊要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和年齡結構等。評價應對教師知識結構、能力結構、職業素養、年齡結構等方面進行宏觀評價。例如中青年教師的培養計劃是否科學合理,教學隊伍水平的建設能否支撐課程培養目標的達成,教師個人水平、經驗、能力能否勝任其承擔的教學任務。第三,教師團隊中教研活動、教改和科研成果。評價時,要看團隊教學思想是否活躍,是否推動了課堂教學改革,成效如何。第四,教學團隊對教學質量、課程建設方面是否有提升計劃,是否取得明顯效果。
是否有行業企業背景的教師參與教學團隊,并承擔教學任務是應用型課程評價中師資結構的一個顯著評價指標。評價時,要看行業企業是否真正參與到教學管理中來。例如是否有校外行業專家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中,是否有行業企業專家參與本科生授課,是否聘請行業企業專家聯合指導畢業設計及論文。
教學內容從課程目標的制定、課程內容設計、教學內容組織與安排等方面進行評價。
第一,課程目標是否有效支撐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評價時,應從課程目標是否符合學校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是否由專業負責人、專業帶頭人及企業、行業專家參與制定的,是否由畢業要求和課程特點共同決定的教學目標。
第二,課程內容設計的評價。評價觀測點有:課程內容是否契合課程目標,是否依據學科前沿動態,是否能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是否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于一體等。
第三,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評價。主要觀測點有:教學目標是否有適當的教學環節作支撐,是否體現對畢業要求的支撐;是否能綜合對學生進行考核,并評估畢業要求的達成及考核的合理性;教學內容是否體現前沿性與時代性,體現課程的創新性;
其中,是否能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入教學內容中,體現課程的先進性與互動性,是應用型課程評價的一個觀測點。例如,引用校園網及慕課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造,實行線上線下翻轉教學,打造混合式應用型課程。
教學條件的評價可以從教學文件、教材建設,實踐教學環境的先進性等方面進行。評價時,應從教學文件是否齊全、教材選用是否符合規定,尤其是實踐教學環境是否滿足課程要求,能否跟得上區域經濟發展,培養出的學生能否滿足職業群和行業的要求,實現無縫連接。
其中,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等方面,應用型高校應建立校企合作機制,實現校企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平臺。
課程考核及教學效果是從考核內容及形式、教學效果達成度進行課程評價。評價觀測點有:考核內容、考核方式、評分標準,師生滿意度、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方法的合理性及評價結果等。
應用型課程建設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知識、素質、能力等,因而在對課程進行考核評價時,應當注重過程評價,注重對學生應用能力、職業能力的考核。
其中,課程考核結束后應進行詳細的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提出改進措施,將評價結果用于今后的課程教學中。
制定出符合地方經濟、社會服務的課程體系和課程評價標準,為地方高校順利轉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