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義瑤 楊 婷
(華東交通大學)
共享經濟是近年我國發展最為迅速的一種經濟體系,而且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的形成結構可以發現共享經濟很適合運用于市場中,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隨著共享經濟得到大力的發展,其發展的目標也存在于“十三五”的規劃之中,由此可知,共享經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視。共享經濟的發展促使市場中出現了很多新型的企業,企業得到相應的發展,同時也就從側面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相對減輕了人們的就業壓力。因為共享經濟的發展,使得市場中有了更多的就業職位,也增加了很多的共享經濟企業,在經濟得到提升的同時促進市場經濟的創新。不論是那種經濟體系,其最終都是服務于大眾。而共享經濟正是可以運用于社區文化服務體系中,以此來提高社區服務的質量,使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提升。社區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初衷就是為了解決一直存在的民生問題,只有大眾得到了良好的服務,才能促使我國經濟得以穩固的發展。
(1)社區文化服務發展不平衡。經濟發達地區的社區文化服務設施比較完善,活動也開展得較多,而部分經濟發展欠佳的地區,社區文化服務配套實施則比較落后,配套不完善。
(2)社會文化服務活動覆蓋面較窄。當前社區文化服務活動形式較為單一,難以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要。
(3)社區文化服務者的專業性較弱。在大部分社區文化服務者中,只有極少數的服務者接受過高層次的教育,受過專業化的訓練,服務者的專業程度直接關系到社區文化服務的成效。
(4)社區文化服務不夠智能便捷。如今已進入智能化信息時代,但社區文化服務仍停留在傳統方式,無法體現政府“最后一公里”的人文關懷。本研究則是通過借鑒共享單車、滴滴出行等共享經濟模式,借力“互聯網+”,實現資源共享,解決社區居民文化需求多樣化、個性化等問題,直接對接高校專業化師生團隊,同時為企業商家、文化教育培訓機構提供一種可供選擇的、具有現實意義的、較強可操作性的新型運營模式參考,大力提升人民群眾社區文化服務智能化、多元化、個性化的體驗。
(1)大力發展共享經濟,新動能培育帶動就業。2017年1月18日國務院通過“十三五”就業規劃中提出,大力發展共享經濟,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新動能培育帶動就業。2019年2月中國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9)》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29420億元,比上年增長41.6%,未來三年共享經濟年均增速將在30%以上,同時報告顯示共享經濟發展企業創造就業崗位約585萬人,為共享經濟平臺服務人數約6000萬人。由此可見,大力發展共享經濟,建立更加公平的分配制度,激發新動能培育,帶動全國就業市場的開發,解決目前國內就業壓力大的問題。中國勞動保障研究院研究員張麗賓認為,共享經濟有利于激活資源,提高使用效率,帶動就業增長。
(2)完善社區文化服務體系惠及于民,解決不平衡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目前全國所有社區都配有文化活動室,三分之二的村配備文化中心,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已經基本建成。但是社區文化服務資源利用存在不平衡問題,一方面是社區分布不平衡,有的社區資源相對豐富,有的又很貧乏;另一方面是時間不平衡,即所謂的“潮汐現象”,上班時間沒人使用,下班時間供應不暇。而要完善社區文化服務體系惠及于民,解決以上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借助以實現社會最優配置作為核心價值目標的共享經濟發展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它能夠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及實現經濟、社會、自然三大系統的整體協調發展的要求。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對文化生活的需求量更大、品質要求更高,因而還需拓寬文化活動和傳播空間,繼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完善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創新和提高,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擴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質和量。
(3)文化經濟的發展給新時代市場經濟注入新活力。文化經濟的凸顯反映著社會巨大而深刻的發展, 文化產業的經濟領域卻悄然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都給無數企業商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需要層次學說,追求精神的滿足和個人價值的實現是熱門的高級心理需要,這方面的需要是無限的,為經濟發展開辟了無限的可能性。經濟社會學家們相信,文化經濟將給一些日趨沒落的城市經濟注入活力,能夠創造更健康的群體,對經濟的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借助互聯網智能手機終端(APP)軟件開發,實現社區文化服務智能化、多元化、個性化。借助互聯網智能手機終端(APP)軟件開發,實現社區文化服務智能化、多元化、個性化。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提升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人們越來越關注個體化的發展,對文體生活的需求也愈漸多元化和智能化。借力互聯網推動共享社區文化服務平臺智能化發展,不僅有助于完善服務、優化體驗、節約成本,更重要的是為社區文化服務提供了一條新興且獨特的路徑——個人數據開發。
(1)預期目標。加快社區文化體系建設步伐,不斷鞏固和壯大社區基層文化陣地;大力發展共享經濟,整合各類公共服務資源,爭取把人力、財力、物力成本降到最低,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社區文化服務質量,實現多元化、智能化、便捷化;引導電商企業、民間資本的參與,以電商業務為紐帶,有力推進文化惠民服務的提檔升級;減輕高校就業壓力,提供大學生實習創業新途徑;完善監管制度,為社區群眾以及后臺服務方提供和諧共贏、互惠互利的長久有效的社區共享文化服務平臺。
(2)可能遇到的困難。手機終端(APP)軟件開發,優化服務體驗。目前國內移動終端已具備較強的智能化功能,但是如何使社區文化服務借力“互聯網+”大力提升社區居民的服務體驗,使社區居民能體驗到功能齊全、覆蓋面廣、操作簡便的優質服務,這是研究重點也是難點。共享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加強政府、企業、百姓等相關多方責權利的風險管控。如何把握社區居民文化需求和個體習慣,找到社區共享文化服務的要點,找到一條最經濟有效的路徑進入人們的文化生活,同時避免資源浪費、加強市場監管、提高市民素質等也并非易事,需要研究者長期深入地探索研究,及時調控,才能找到科學有效的制度法規加以管理。
共享經濟視域下社區文化服務發展路徑具有重要的社會科學研究價值。文化服務體系面向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其根系是民生之大事。讓文化成果惠及于民,既能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獲得更多的精神食糧,提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進一步弘揚社會正能量,又能發揮人的創造能力、促進群眾增收、適應人們對自身價值的追求,實現較充分和高質量的就業。為社區群眾以及后臺服務方提供和諧共贏、互惠互利的長久有效的社區共享文化服務平臺。在國家大力推行共享經濟戰略背景下,社區居民閑置資源共享,企業供應商協同供貨,高校畢業生實習、創新創業的平臺,同時借助互聯網手機智能平臺,全面完善社區文化服務體系惠及于民,有效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降低政府投入成本,同時要防范風險,建立健全供需雙方協同監管的機制,好事辦好,使社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朝著健康的、科學的、可持續的方向發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