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海松
(中海油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1.1.1 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識別方法
被國際組織(例如聯合國、FATF等)制裁、或被確認存在洗錢、生產毒品等的國家或地區。可以以國際SOS組織會定期發布有關國家或地區的危險等級作為參考識別哪些國家或地區為高風險國家或地區。
1.1.2 國家有關部門對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有關要求
依據國家有關部門共同頒布的《境外中資企業機構和人員安全管理規定》:要求境內企業要加強對派出人員的行前教育、培訓和考核。有關商(協)會應幫助企業開展出國人員培訓。規定還要求對高風險國家實施投資的公司應對外派人員實施當地法律法規、語言及其它培訓并對外派人員的安全及應急管理負責,規定對外投資公司應對項目所在地實施安保評價。遇到異常安全情況下應立即向當地使領館匯報,并在使領館指導下妥善處置[1]。
高風險地區項目現場必須按有關要求實施第三方安全評估。在第三方安全評估的基礎上建立項目的培訓需求及安保和應急方案,同時,確定項目的安保及應急投入并上報國家商務部同意的條件下國家才允許在此投標及投資。第三方安保評估報告應就投資項目或投標項目所在地的政治、經濟、宗教、交通安全、社會環境、營地安全、恐怖襲擊等實施綜合安全評估并給出相應的安保及應急管理建議。
在第三方評估的基礎上,項目人員、營地及交通旅行的安保及應急安全管理措施如下:
1.2.1 交通旅行安保及應急安全管理要求
首先,經過招標選用合格的第三方私人安保公司,這些私人安保公司必須滿足當地伊拉克國家石油公司的特殊要求,即所招標的私人安保公司必須在其批準的私人安保公司名單內選取。要求配備一定防護等級的防彈車輛及持槍安保人員保障在外人員在伊拉克境內的交通安全,其所有車輛應有GPS定位系統及車速記錄要求,所派出的保衛人員除了有響應的車輛駕駛、安保技能外還要求能使用英語并有人員急救技能。同時,建立現場人員交通旅行安全管理規定,要求凡是進出伊拉克的人員必須實施項目人員接送機審批制并熟知項目緊急情況聯系人。
1.2.2 營地的安保及應急安全管理要求
項目現場營地四周必須設置實體圍墻和壕溝,壕溝內側設置鐵絲網及警衛室和CCTV監控系統。營地內門口設置警衛室及營地內CCTV監控設備,營地四周設置磚砌圍墻且警衛24小時巡邏機制。
在營地內設置醫務室,應急物資存放處及人員應急躲避處(安全屋),要求最少存儲1周的食品及飲用水,專人管理。配備個人應急包,包內應急手電、毛毯、指南針等配備齊全。
根據伊拉克項目現場實際情況,現場建立了2級預警機制:
①黃色預警:啟動項目應急撤離緊急預案,項目普通人員撤離現場;準備及應急物資的監督檢查。
②橙色預警:封存現場營地、工地并委派安保公司看護,項目部人員撤離現場。
①確定項目普通人員(例如:商務、文控、行政人員等)、基本人員、關鍵人員。黃色預警發布后,項目現場負責人組織項目普通人員撤離現場。
②橙色預警發布后:通知現場所有人員包括承包商人員隨身24小時攜帶好護照,通知項目所有人員的應急集合地點,組織撤離。
③確定衛星電話及現場其他所有人的其他聯絡手段是否暢通(最少兩種:全球通、伊拉克當地手機電話)。
④告知駐伊拉克大使館經商處或領保處并通知緊急撤離轉運公司。
⑤營地。營地除警衛室外應上鎖封存,所有物資應清點并與當地雇員雙方簽字確認。
⑥現場物資的處置。現場物資應專人清點,在業主方人員不簽字確認的情況下應交給項目部伊拉克當地人看管并雙方簽字確認。
①第三方緊急撤離公司或緊急醫療公司。簽約第三方緊急撤離公司或緊急醫療公司,第三方緊急撤離公司或醫療公司應是國際上有經驗的公司承擔此業務,可以通過國際保險公司經紀人與這些公司簽約。這些國際撤離公司或緊急醫療公司有著廣泛的信息及各種資源,必要條件下,可以利用并且非常必要。
②私人安保公司。私人安保應是當地綜合實力處于上游的公司承擔,其職責在于接到緊急撤離通知后能在最短的時間或提前到達項目營地將人員安全的運送至指定位置或機場。
③大使館。不管是通過何種渠道,將信息(主要是將要撤離人員的聯系方式、護照號、簽證、數量、位置及當地局勢等)通過專人及時有效傳遞給當地大使館。
在項目HSE管理上有策劃、實施、檢查、整改和持續改進,是正常也是正確的HSE管理模式。但安全管理工作中總會存在疏漏(也有因為本身專業知識或經驗的缺乏會導致部分風險沒有識別出來)的可能。這部分沒有識別出來的風險或疏于管制的風險,在一定的條件下就有可能轉化成事故。任何人都不希望有事故發生,但是事故發生后我們如何應對,如何降低事故的影響是項目HSE管理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人是項目安全的決定性因素,國外項目尤其如此。
安全管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局限在制度建設、現場管理,國外項目安保及應急管理也是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降低事故損失、預防人員傷害的技防、物防措施有很多。人員安保及急救應急技能的培訓,以前大部分就是消防滅火器使用、人員集中、如何報警等簡單的內容,目前已經滿足不了項目現場安保及應急安全管理的需要了。因此高風險地區人員安保及急救知識及急救技能培訓必不可少。
所有外派人員應按要求實施相關安全知識培訓。這些安全知識統稱境外公共安全知識培訓,培訓內容包括不限于項目所在國政治、宗教、經濟,當地安保形勢、防恐技能、個人緊急醫療知識及技能培訓等等。
防恐技能的培訓在高風險地區必不可少,包括必要的格斗、搏擊等技巧技能。中東及伊斯蘭國家的宗教知識培訓非常重要,各種派別、禮節、節假日、注意事項等都是培訓的內容。伊拉克地區自機場到項目所在地要經過很多檢查站,這些檢查站是禁止攝像或照相的,培訓的時候一定要涉及。
西方發達國家在急救技能上的培訓非常普遍,急救知識及技能的普及率已經達到10%⑵。由于我國急救知識培訓起步較晚,大部分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后才開始且宣傳不足導致持證急救人員及比例非常低、會急救技能的人員數量也非常少。
對于在高風險地區,特別是資源缺乏地區的項目,在項目開始前實施急救知識及技能培訓就顯得非常必要。急救技能的培訓不僅僅局限于心肺復蘇,還有骨折綁扎、止血、受傷人員正確的搬運保護、食道堵塞、給醉酒人員防噎死、老年人及兒童食物堵住呼吸道急救技能等。掌握這些急救技能不是在保護自己,是救別人,但若是項目現場上會的人多了就會相互互救,對整個項目的安全應急管理會有很大的資源保障。
高風險地區外派人員除了參加公司組織的境外公共安全基本知識及技能培訓外,還應熟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①遵守項目所在地HSE管理要求。
②不參與項目所在地宗教活動或討論有關政治話題。③發現可疑分子要第一時間上報項目部。
④路途中遇到當地人攔截或其它事項應立即返回營地并上報項目部,不得與當地人發生沖突或當面溝通。
⑤接送機路途應聽從私人安保公司的指揮或行動。
應急演練作為項目應急安全管理的重要一環必不可少。通過演練可發現項目應急方案的缺陷、應急物資或資源的不足及其它等問題。且要根據項目實施進度的要求及需要不間斷地實施各種形式的演練,使得現場所有人員都參與其中。
應急演練可分為桌面演練或實戰演練。主要目的就是讓現場人員熟悉緊急集合點、撤離過程及需要的材料、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特別是與相關方的溝通與協調。
演練前的應急方案培訓是整個演練或真正實施應急措施時是否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通過培訓可以讓項目所有人員知曉整個應急程序及主要步驟。
總之,高風險國家或地區的安保及應急安全管理需要專人專部門負責。既要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要求,特別是第三方安全評估的要求和應急管理及培訓的安全要求,也是對公司及外派人員的內在需求和負責任態度。加強項目外派人員防恐及應急技能的培訓,這些要求及措施對已經在高風險國家或地區實施投資的或將要實施在高風險國家投資的中資公司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