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偉
(河北省社會科學院)
隨著智慧地球的理念被提出,人類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都變得更加具有智慧,隨之而來的就是城市運行系統的智慧化和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通過充分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可持續創新的過程當中以協同開放作為發展特點,提高現代化發展水平,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我國城市在建設發展的過程當中面臨著一些問題,故此,建設以人為本的智慧城市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也順應了我國城市化發展的潮流。
社會政策的本質是一種國家政策,在分配的過程當中為了保證其公平公正,需要通過立法以及行政的方式來實現。社會政策是由政府決定從而制定的,在影響公民的福利過程當中,主要是通過為公民提供相應的服務來實現的。有效的社會政策可以從根本上對于公民的基本福利進行保障,充分滿足居民的需求,政府對于政策的制定、實行可以起到有效的監管,能夠有效確保公民的基本權益,從而維護社會的穩定。
社會政策在確立的過程當中,會經歷制定、執行和評估三個基本的環節,其中對于社會政策的評估工作是整個社會政策確立當中最重要的環節。對政策進行科學公平的評估,相關的制定者會根據最終評估的匯總結果,對社會政策進行優化和調整,以此來實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目標。對于社會政策的評估標準沒有得到統一的設定,因此相應的工作在開展的過程當中彈性比較大。
(1)社會政策評估的標準。政策在制定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考慮到目標、背景、受眾、細節,而這些元素都存在著一定的多元化,因此社會政策在制定的過程當中,標準也會存在著多元性。社會政策的制定為了滿足公民的響應需求,因此社會政策從制定到實施以及后期的評估都需要有公民的參與,公民在其中可以起到良好的監督作用,除此之外,為政策的評價內容指標也應該有公民的參與,應該將公民設置為指標之一。對社會政策進行評估的過程當中,需要有相關利益方的參加,以此才能夠探求公民的具體需求,了解公民的需求是否得到了滿足。
(2)社會政策評估的功能。開展社會需求評價工作,能夠更加準確地分析政策的績效,此外還能夠規范政策的相關行為,充分了解到社會政策的價值取向,最后能夠決定政策的延續以及修訂工作。對社會政策展開評估是政府行動工作的重要組成內容,能夠了解到政策的目標是否得到實現,除此之外,也能夠提高社會政策的實施效率,從而在根本上去滿足公民的具體需求。
(1)研究假設:在實施智慧城市所制定的相關政策過程當中,需要將民生作為出發點,充分的引進現代信息技術,從根本上改變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公民的滿意度。
(2)中心假設:社會政策在具體應用的過程當中,確保這些政策內容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以及響應性,能夠滿足公民的響應需求。保障政策的有形性,其中的內容應該包含具有現代化特點的服務設施。保障政策的可靠性,公民所承諾的事情要保證質量、時限地去完成,為公民提供社區服務,承諾的服務一定要落實到具體實踐中。保障政策的響應性,有真心真意的服務公民,才會收到良好的反應,也能夠受到公民的擁護與支持。社會政策在具體落實的過程當中,需要針對不同的公民需求展開個性化的服務支持,優先考慮到公民的利益,所提供的服務要滿足公民的需求。
了解公民需求的個性化,調查區居民的基本需求,研究社會政策的響應性、可靠性是否影響到了社會居民的具體需求,在具體落實的過程當中,能否滿足居民的具體需求,分析無法滿足公民需求的原因,制定一系列的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不斷地完善社會政策。
政府加大力度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其中的內在動因無非是政治和經濟層面,具體的表現為:
第一,推動智慧城市試點城市的發展,抓住試點的契機,轉變城市的發展模式,通過建立智慧城市能夠推動城市的穩定可持續發展。
第二,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能夠引進更高水平的項目和一系列的資金支持,加快現代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
第三,為了改變傳統社區的發展模式,需要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以此可以充分地保障社區生活。實現對社區運行每一個系統環節的協調與監控,通過構建智慧城市發展體系,滿足社區居民的生活基本需求,保障社區發展的安全性與穩定性,實現人與自然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第四,作為智慧城市試點,能夠全面地實施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建設,成立各種智慧化的功能室。
政策在制定以及后期實施的過程當中是以政府作為主導,智慧城市政策制定存在的內在動因是,從根本上調整政府的發展模式,強化政府治理的效能。社區居民對于智慧城市建設的滿意度比較低,智慧城市的建設是為了滿足公民的基本需求,給公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建設更加美好的社區人們環境。在調查的過程當中,社區居民對于工作人員的信任度比較低,除此之外,智慧城市建設相關設施不能滿足居民的相關需求。管理職能具有一定的泛化性和外移性,使得基層政權在管理的過程當中具有空洞化的特點,和社區居民的聯系比較松散。智慧城市建設過程當中,街道社區改變的都是辦公條件,并沒有滿足社區居民的相關需求。展開一系列工作的政府組織是獨立的利益主體,組織的性質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開展社會政策實惠保障組織的利益最大化,并沒有將滿足公民的需求作為發展的目標。
開展智慧城市以及智慧社區建設的過程當中,要將滿足公民的基本需求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與歸宿點。社會政策從最初制定一直到后期實施整個過程當中,需要充分地考慮到公民的需求,工作開展中要將民生優先作為引領目標,工作在后期評估以及整體完善的過程當中,需要充分地考慮到是否滿足了公民的具體需求。在建設和設立評估指標的過程當中,要考慮到第三方以及和另一相關的居民的建議。社會政策要定期進行考核,政策在落實的過程當中要進行全面的監督,后期還要引入到健全的評估機制當中,整個工作的開展要將政府作為主導。基于公民需求視域下智慧城市整體的建設,相關政策在落實的過程當中會被忽視,地方工作人員更加重視政策的制定工作,這一點是必須要得到改正。
建立智慧城市社會政策保障體系,邀請地方的政府組織、社會中的組織以及社區居民進行參與,共同對體系的內容進行優化和完善,工作人員在修改體系的過程當中,要充分了解居民的具體需求,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工作的主要目標。建立智慧中心,該工作在開展的過程當中,要將社區作為主導,除此之外,社區的管理范圍也應該得到擴大,將企業、小區業主委員會、相關志愿者、社區的每一位居民都融入到管理體系當中。建立高水平高素質的社區組織,積極響應為人民服務的社會政策目標。有效避免政府組織出于逐利目標而認同相應的政策,從而造成政策規避行為的出現。除此之外,選擇的社會組織要具有獨立性、自由性,以公益作為組織發展的目標,以此來避免政府和市場出現失靈。加大監管力度,提高社會政策實施效率,培養公民的自治精神,積極踴躍地參與到社會政策實施和監督工作當中,培養公民的志愿意識,形成現代良好的公民精神,保障基于公民需求視域下智慧城市社會政策可以得到有效的落實。
在現代信息化的社會發展當中,信息對公民的生活方式影響是非常大的。智慧城市整體的建設需要依靠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信息的共享化,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豐富公民的生活內容,改變公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化建設的進程在逐漸加快,以智慧城市為建設目標,充分滿足公民的基本需求,加大力度監管社會政策的實施工作,后期開展完善的評估工作,對社會政策的落實進行全面監督,增加智慧城市建設功能,解決政策規避行為問題,創造出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智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