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楚若
(山東臨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總結了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治理的成功經驗,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是我們黨在追求實現中國特色現代化道路上的又一突破,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深謀遠慮和宏圖大略,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將對未來的現代化建設產生深遠影響。
現代化是跨域兩個世紀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話題。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根據毛澤東的提議,通過了"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盡快把我國建設成一個具有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和現代化科學文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黨對現代化的第一次追求。1964年底召開的三屆人大一次會議曾宣布:在20世紀內我國將全面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趕上并超過世界先進水平,走在世界前列。黨對現代化追求進一步強調。1975年初周恩來在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重申在20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中國的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來總理的莊嚴宣誓極大鼓舞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
“文革”結束后,中國共產黨人重新審視現代化這一戰略命題。總設計師鄧小平先后訪問日本、美國。1979年底,他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說:我們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小康狀態”。這個狀態,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1000美元。至此,“中國式的現代化”不但有了具體的量化標準,而且有了一個中國老百姓易于理解的傳統詞匯——“小康”。
黨的十三大到十七大對黨的階段性奮斗目標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仍處在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再一次聚焦現代化:強調要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上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概念。黨的十九大進一步強調,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這一闡釋,既包含歷史上工業、農業、國防科學技術等在內的綜合國力,又增加了國際影響力、國家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等新內容。至此,黨對現代化認識進入新境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又增添了新的理論支撐。
我國國家治理體系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規法律規范性安排,是一整套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國家制度。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個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的能力等多方面。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相輔相成的內在整體:國家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能力的基礎和載體,國家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體系釋放出的作用和效能。
國家治理能力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構成的完整社會形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改革開放40年,我國的經濟基礎得到顯著提升,客觀上要求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上層建筑必須跟上時代的步伐,釋放更優的效能為國家為人民服務。離開治理體系談治理能力和離開國家治理能力談治理體系都是沒有意義的。
國家治理能力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代表著現代政治文明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國家治理能力和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標志著政治文明達到空前的程度。政治文明是由意識文明、制度文明、行為文明所組成的統一體。其中,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關鍵,是政治文明乃至整個人類文明演進的重要分水嶺。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意味著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為文明、政治意識文明達到新的高度,一種嶄新的政治文化應運而生。人民成為國家主人的方式和方法,每個公民的自由、民主、法治實現又是另一番壯麗圖景。
目前,我國還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有許多不足:國家制度體系還不完善,法制還不健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現象較為突出。公民、法人、社會組織的法治意識、參與自治程度還有待大的提高。不少干部的能力素質還不適應形勢任務需要。政治文明還沒有達到空前的程度。國家治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水平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等領域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問題,需要在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過程中加以解決。
基層不牢地動山搖。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進程中同樣存在多種矛盾,也要從基礎性的工作做起。當前,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主要矛盾和戰略重點。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認真總結了建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教訓,對社會治理的規律性認識達到新的高度,理論創新的基本點是:
第一,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的轉變。社會管理是政府作為主體的行政管理行為:政府擁有龐大的權力,是社會管理主要主導者;社會管理很容易表現為政府凌駕于社會之上,習慣于包攬一切社會事務,并對社會進行命令和控制,習慣于扮演“全能角色”。在網絡發達的今天,社會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主體之間形成密切、平等的網絡關系、線上線下的關系,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體之間的合作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體現的是系統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綜合施策。”
“社會治理體系”概念及實踐路徑的提出。社會治理體系由組織體系、制度體系、運行體系、評價體系和保障體系構成。其中,組織體系是由多個主體構成,制度體系是相互遵守的依據和共同的價值觀,運行體系是實踐探索的路徑,評價體系是運行效果的檢驗評判,保障體系是基礎物資支撐。它們既相對獨立,又互為一體,構起互為前提、互相制約的社會治理體系。其實踐路徑是: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由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各種社會組織平等參與,有序競爭,治理的活力競相迸發。黨切實支持政府依法管理社會各項事務,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完善集約高效的政府體制機制。
“共建共治共享”成為整個社會基本遵循。這里的共建是黨領導下各主體共同參與社會治理過程。這里的共治是黨領導下政府、市場、社會組織、公民等主體協同協作、良性互動共同參與社會治理。這里的共享是多個社會主體共同分享社會治理成果。“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實施標志著一個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逐漸形成。一幅公民、家庭、社會組織及企業法人充分參與社會治理的圖景呈現在人們面前。
可以期待,一場更為聲勢浩大的既講點又講面全方位改革必將展現出嶄新的壯麗圖景。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也將作為這場改革的根本尺度,繼續體現在深化改革與擴大開放之中,發揮出它應有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牢牢把握改革開放的前進方向。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也必定會成為這場改革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