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鵬婕 楊彥華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的第十次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的重要思想,獲得感被第一次提上了議題。在十九大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有關獲得感的問題,“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獲得感。”教育部也多次提出要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更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被定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年”,會議中將增強大學的獲得感作為核心議題,并將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作為實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怎樣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增強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際獲得感,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獲得感”原本是說明在獲取某種利益之后所產生的滿足感。之后獲得感一詞發展成為了政府的熱點文件,熱點話語,其使用范圍也逐漸擴大化民主化,成為了一個傳播人民群眾幸福感、滿意度的熱門詞語。同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同樣存在獲得感。我們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獲得感定義為大學生從所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得到的精神利益和對該內容形成的積極主觀體驗。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上的學習,不僅可以學習到相關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從中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還可以培養他們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優秀的道德品質、正確的心理認識,從而生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認同感和滿足感。因此,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要求教育者要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讓學生喜歡、學生感興趣、從課堂中收益,從要求學生聽講變為學生主動聽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思政課的意義,把學習變成一種樂趣。大學生的思政課不僅要從中獲取理論知識、提升能力,更要從中獲得喜悅感、滿足感。由此可見,增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獲得感具有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高校的立身之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從而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堅持立德樹人,逐步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遵循教書育人的規律,圍繞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問題展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思想政治教師要不忘自己的初心和擔當,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秉承立德樹人的發展理念。把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的獲得感作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和評價標準。
學生作為校園活動的主體是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的主要教育對象。他們從思想政治課中得到的獲得感對思政課有直接影響。學生在每個時期的思維方式、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都有其不同時段的特點。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能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切實了解學生的需求,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因材施教,對教材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要把上課的“到課率”和“抬頭率”作為課堂的重要指標,真正讓思想政治理論“入眼”“入心”。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要不斷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創造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增強思想政治課的親和力。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提高和加強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立德育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方法,是弘揚培育和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核心課程。“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為黨培養合格的接班人,思政課有重要的角色作用。同時,思政課對提高學生精神境界,完善人格心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有重要作用。學生在思政課上要有所收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引導大學生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承擔著“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責任和使命。大學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有一定的需求和期盼。由于受到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獲得感有所下降,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話語方式是教育者將教學目標轉換為教學體系,教學話語的一種表達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呈現的話語交往中,不同的話語方式表達出不同的教育效果。不光涉及到教育者應該說什么,還應該涉及怎么說的問題。思想政治理論的傳播離不開好的話語方式。在新時代背景下,互聯網高速發展。思想政治教育面對的是更加自由、開放、靈活的網絡話語環境。網絡媒體的發展帶來的是大學生上課玩手機已經成為了普遍現象。他們習慣于借助各種多媒體渠道來獲取理論知識,這大大超過了教師在課堂上所傳授的理論。加之,思政課理論性較強,教育者話語方式與學生接受習慣相比存在一定的偏差,與媒體上關注的現實問題存在一些差距。教育者的話語方式與學生的心理預期不一致,使學生產生了抵觸情緒。而這些問題是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是國家發展的寶貴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源泉。之所以對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由于其重要的社會地位決定的。“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要落實好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需求為出發點,尊重學生的發展規律。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也有著一定的興趣需求。大學生是新時代下的高學歷群體,它們對自己的人生有著很多的思索,同時也有著很多的困惑,希望能夠得到更好的解讀和引導。而思想政治課的內容中大多是關于國家甚至民族興亡的大事,與學生們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學生們在學習中很難看到關于自己未來的方向,以及時代發展對個人的影響等。這衍生了學生們迫切希望能夠融合與個人相關的知識的需求。因此,大學生難以在思政課堂上找到共鳴,難以在課堂上得到思想的啟迪,思維的碰撞。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大學生的需求參差是獲得感缺失的一大原因。
在較長的時期以來,我國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師為主導,教師在課堂上有絕對的領導權,部分教師養成了照本宣科、刻板僵化的授課習慣。并沒有運用全面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導致講課內容不夠清楚明了,不能夠解決學生的困惑。給學生留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內容高大上且不接地氣、概念抽象、理論高深沒有什么用處的刻板印象。思政課往往被大學生稱為“無聊無用的課”“可以逃課的課”。在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各個教育階段都是一以貫之的,每個教學階段都會涉及相同的教學內容,就算是在大學的思政課上教學內容也會有一定的交叉和重復的情況。如此說來,大學生會更認為所學知識無用,失去了自身對思政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對思政課表現出漠視的態度,那么獲得感就無法談起了。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供給側”改革,是指從教學內容供給教學工具等生產端入手。在提高供給質量的同時,還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謀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與學生個體成長發展協調統一。馬克思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由此可見,面對著學生毫無興趣的知識他們很難去用心去接受學習。要提升思政課的獲得感就必須進行“供給側”改革,從根本上完善教育供給的內容,在完成價值輸送的條件下適當地考慮學生的發展需求。在思政課上教師要把握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需求、心理特征和學習狀態。把大學生的興趣點與共鳴點同思政課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提供教學供給,從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盡可能地在教學過程中關照每一個學生的個體成長與價值實現。同時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完成教學語言的轉化,把教材語言轉化為教學語言。教材語言是政治性的,文件偏于書面化、理論性、邏輯性較強,欠缺感情,與學生的距離較遠。思政課教師首先必須把教材了如指掌之后,把教材轉化成為與大學生息息相關,符合他們的心理預期和容易理解的語言。避免脫離實際談理論,強行灌輸,把理論知識融入到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從實踐中感受理論知識的正確性,從而更好地掌握理論知識。運用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往往正確的思想理論能夠給人帶來滿足感,使學生自然而然的有所觸動,增強獲得感。促使學生思想成熟,政治素養成熟。
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教學的方法可以是多樣的,教師應主動探索出更多的教學方式方法,教學方式方法的創新,有利于調動課堂的氣氛,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對于增進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不可低估。如今,我們正處于信息時代,科技和生活都在迅速變化。我們面對的是更加年輕的“00”后大學生,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和學生的要求。改變僵化的教學方式,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去組織和實施課堂教學。大學生對新媒體有與生俱來的親切感,網絡已經成為了他們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培養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課的獲得感,應增強互聯網思維,善于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實現線上線下互動雙向教學。其中,線上可以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借助平臺,大學生可以自主學習相關理論知識,查漏補缺,完善理論體系。老師還可以利用平臺收取課堂作業,得以檢查學生學習情況并做出對應的教學計劃。這種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教學限制,為大學生提供了更加開放的網絡環境,增強了課堂的親和力和時代感,形成多元化的師生學習交流模式。與此同時,線下應該運用一批有影響力的教學方式。比如,實踐性教學、實驗性教學、互動式教學以及文藝展演等。各種異彩紛呈的教學方法,既可以增強思想政治課的活力,也可以提升其教學效果。體會感悟到思政課的魅力,最終轉化為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
大學的學習模式主要是自主探究式,學生應通過獨立的有條理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和創造來對知識結構進行完善,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擁有獨特氣質。因此,大學學習應側重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思想政治教育亦是如此。但是,現在部分學生缺乏對思政課學習的認知,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很多大學生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門“洗腦課”,是國家所推行的意識形態的灌輸,對思政課有較深的誤解。這種認識上的誤差對提升思政課獲得感有巨大的阻礙。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思政課的認識不能光停留在表面去做評價,也不能道聽途說,應該學會自己去感悟和體會。評價一門課是否有必要性的標準并不是由自己在課堂上是否輕松自在下定義,而是要衡量這堂課到底能收獲到什么。思政課給學生的不光是一些概念、原則、結論,還有一種理論思維是觀察當代世界和觀察當代中國的基本觀點、立場和方法。這對學生的生活和人生是有幫助的。與“洗腦課”有著本質的差異。大學生應該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擺正心態,化解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偏見,真正地敞開心扉去認同它。學生的獲得感是需要靠自己去努力創造的,只有在學習過程中有所收獲,才能有所獲得。由獲得感覺到社會主義國家的優越性,由心底種下愛國主義情懷,將來為社會主義建設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