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梁思禮:我國火箭控制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導彈控制系統研制創始人之一,是研制捍衛疆土、揚我國威的“東風導彈”主要負責人。
林燁:華人科學家,才華橫溢,公費留美后,選擇留在美國研制軍事武器,研發美國民兵洲際導彈“瞄準中國”。
何為素養?學富五車,視通萬里,具有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積累,那是素養;精益求精,開拓創新,具有艱深的專業技能,以獨立的思考推動人類文明的發展,那是素養;思維縝密,多維辯證,大膽假設并能小心求證,那也是素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認為,素養是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六大素養,細化為十八個基本要點。在這些全而滿的素養要點中,哪一種素養才是最根本、最重要、最迫切的,是“全面發展的人”的生長根基和土壤?
也許,我們可以從梁思禮和林燁的故事中得到一點啟發。據悉,兩人曾是同學,有同樣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卻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軌跡,身為炎黃子孫,不禁為林燁發出一絲哀嘆:他的素養構成里,究竟缺失了什么?
一、道德修養:素養發展之基石
《論語》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不管素養的內涵有多么全面、多么豐富,立于“人”的中心,作為各種素養之根基的,首先是一種道德修養,一種以炎黃子孫、華夏民族為自我認同的價值傳承。
完善的道德修養,首先是作為“人”的一種自覺:仁者愛人。孟子說:“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這“仁”是對天下萬物的尊重與熱愛,是對生命的慈悲與敬畏。以仁存心,方能將他人的生命同樣視為珍寶,將人類命運視為一體。
完善的道德修養,也是對“義”的遵從與追求。“舍生取義”是中國傳統的道德規范,當代學生的核心素養也應該植根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有信仰,有追求,有責任,忠恕信勇,愛誠敬善,有所為而有所不為。萬鐘之俸,妻妾之侍,眾人之追隨,都不足以改變對“義”的追尋。
完善的道德修養,更是一種“達”的氣度,一種坦蕩的胸襟,一種豁達明凈的慨然。“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面對得失成敗時,不斤斤計較,不患得患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自強不息而不以名利為意;“君子不憂不懼”,捫心自問時,無愧天地,坦蕩自如,氣定神閑。唯有內在的“達”,才能實現外在的“慨”。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新時代的青少年,思維開闊,視野宏大,他們的科學精神、實踐創新等能力遠遠走在時代前端。但是,“百行德為首”,道德修養,是素養發展的基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然后才能談得上“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青少年精神引領者的班主任,需要有這樣一種自覺:發展學生素養,應以“德”為先、以“德”為基、以“德”為本。
二、養成評價:素養發展之導向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物皆然,心為甚。”學生素質發展不同于零件生產,其發展水平如何,難以用工具測量,難以用數據評估,也不可能在一張試卷上得到具體呈現。同時,養成評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素養發展的方向,這就意味著班主任需要以更大的責任、更多的自覺將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作為工作的重心,也意味著班主任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強對學生隱性素質的評價和引導,更意味著班主任需要以學生的終身發展為教育出發點,注重其素質長遠發展的規劃和培育。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指出:要“把綜合素質評價作為發展素質教育、轉變育人方式的重要制度,強化其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導向作用”。在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信息管理系統建立的當下,班主任需要思考如何建立動態的學生素質評價體系,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班級層面落地,并以評價導航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需要注意的是,綜合素質評價的要點,不僅僅在于學生獲取了多少張證書、贏得了多少場比賽,更要注重其日常的思想、態度、價值觀。如果一個獲取了鋼琴十級證書的孩子卻厭惡鋼琴,在獲取證書后從不彈奏鋼琴,甚至“言琴必鄙”,這樣的孩子,只能說他具有音樂技能,而離“音樂素養”“審美素養”還有一段距離。
對學生進行綜合素質評價,班主任需要“觀其言,察其行”,注重學生日常素養表現,以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為著眼點,重形成性評價,更重過程性評價,并以日常的評價促進其思想、改進其行為。對于學生素質發展的某些隱性要點——比如道德水平,我們也許可以采用更為貼切的方式。比如,以陳述性評價代替總結性評價,班主任可以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客觀記錄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的某些言談舉止,用以呈現學生的真實狀態,這樣有助于學生進行自我的反思和修正,引領學生向“更完整的人”過渡。
三、期待生長:素養發展之關鍵
班主任老師不僅僅是學生素養的評價者,更是學生素養發展的指導者、培育者。作為學生的“重要他人”,作為班級精神的引領者,班主任對學生素質的發展,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
“馬不伏櫪,不可以趨道;士不素養,不可以重國。”學生的素養發展,不是空中樓閣,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由平素養成,在瑣碎而真實的教育生活中造就。而課堂,是學生素質發展的第一基地。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以發展的眼光組織課堂,在課堂上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審美能力、創新精神,是“立德樹人”的不二選擇。這就需要班主任以“全面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節課,特別注重美術、音樂、勞技等課程,將“課程育人”落到實處。班主任要善于激發和鼓勵學生,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化外在的要求為內在的自覺,主動追求全面生動的發展。班主任也要善于同任課老師交流溝通,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不同課程的學習情況,吸引和幫助任課老師共同關注學生的“素養發展”。“氣不素養,臨事惶遽”,班主任更需要在所任學科和班會課上融合、滲透德育因素,奠定素養之基石,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一個孩子離開學校的時候,他忘記了所學的一切,留下來的,才是教育。”每一個走出校門的學生身上都會留下學校的烙印,甚至留下班主任的烙印,這烙印會直接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進而影響其一生。對學生的素質發展指導,尤其需要我們站在“終身發展”的角度,用3年的付出,讓他們擁有幸福生活30年的能力。班主任應該清醒地知道,人生的黃金20年中,什么是支撐起家庭、社會責任與使命完成的關鍵因素——不是分數和考試成績,而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即參與社會工作、組建和諧家庭、營造幸福生活的能力與素養。班主任需要創設各類班級活動,以實現“知行合一”,在實踐中發展學生的核心能力;班主任需要發掘各類教育資源,密切學校、家庭與社會的聯系,構建有效的素質發展網絡,最大限度地保證學生素質發展的可能;班主任需要充分展現自我人格魅力,以理想信念、以道德情操、以扎實學識引領學生素質發展,以仁愛之心給予其生命的溫度,增加其生命的厚度;生命的素養無法速成,班主任需要以包容之心對待學生,不急功近利,留給學生素質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學生素養的發展,離不開學生個體的主動意識和自覺行動,更離不開班主任的努力創建和積極引導。作為班主任,“傳道”是我們的首要責任,傳為人之道、傳理想之道、傳責任之道,是教書育人的神圣職責。注重“素”之“養成”,方能成就學生的未來“素養”!
胡春美? ?江蘇省啟東市折桂中學班主任、語文教師,中學一級教師,南通市名師導師團第一梯隊培養對象,南通市骨干教師,啟東市學科帶頭人。曾獲江蘇省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初中語文)大賽一等獎、長三角班主任大賽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