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明確指出:“要積極爭取家庭、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學校德育工作,引導家長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營造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氛圍。”家庭教育和班級教育的共同目標就是,促使家庭、班級、學校和社會共享資源、優勢互補、協同進步。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管理理念,家班共育將有效提升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
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瞬息萬變,前沿學科的發展和突破往往更容易誕生在跨學科的交叉領域。在這樣的發展趨勢下,學校教育資源開始變得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全面健康成長的需要,而每個班級幾十個學生家長所能提供的學習活動空間又遠遠超過教師。由此,我們考慮建立“午間小課堂”,以轉變家庭日益增長的多元教育需要和學校資源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一、“午間小講堂”課程的整體設計
肖川曾說:“只有讓家庭的日常生活經驗和學校教育帶給他的經驗,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才能促使孩子得到比較好的發展。”積極良好的家班共育,從一定程度上來說能影響孩子未來成長的高度。由家長組成的師資團隊基于以下的實施路徑,推進“午間小講堂”的家班共育特色課程。
1.“午間小講堂”課程的師資團隊
“午間小講堂”的師資團隊包括班主任、家委成員、聯絡群聯絡員、專業領域的家長講師、實踐基地活動輔導員等。“午間小講堂”師資團隊的構建為提升家班共育、班級建設、家庭教育等提供了有力保障,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樣的師資團隊也更能確保“午間小講堂”課程設計與實施的科學性、有效性。
2.“午間小講堂”課程的組織建設
所謂組織建設,指的就是家長以何種形式參與班級教育形成的一種組織或機構的管理辦法。
(1)建立家長資源電子檔案,儲備優質校外教育資源
家長資源是一筆潛在的豐富資源,倘若能對游離零散的家長資源加以合理利用,也許就能從最大限度上將家長資源轉化為優質的校外教育資源,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能滿足學校教育長短期的教育教學需要。對此,班主任應依據教育教學目標,擬定家長資源開發實施方案,對家長資源的服務類型、服務內容、服務意向等進行歸類整理,建立系統性、動態性的家長資源電子檔案。
(2)成立家長師資團隊的聯絡群
魏書生說過:“管理是集體的骨架。”考慮到家長講師團內成員較多,為保持溝通順暢,我們可以成立以每個班級的班主任和家委會成員為聯絡員的聯絡群,便于平時活動策劃與聯絡。
二、“午間小講堂”課程的實施辦法
陳幗眉教授曾說過:“家長對孩子的教育,第一是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第二就是跟孩子做親子游戲。”對低年齡段學生來說,家班合作共育尤其需要調動家庭、班級、學校和社會各個方面的資源,特別是作為家班共育的發起者和主導者的班主任與家委會,想要活動項目獲得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加大對家班合作共育資源的整合力度。
1.創建“午間小講堂”課程,打造班級特色文化,推進學校課程建設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家長資源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是優化課程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若能實現校內資源與校外資源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推進班級建設與學校課程。例如,可以根據家長資源的類型等情況,邀請目標領域的相關家長,以家長講師、聯絡群聯絡員、實踐基地活動輔導者、對外業務聯絡者等多種角色介入班級課堂,共同推進班級建設與學校課程建設。
(1)融入學科課程
在日常學科教學方面,班主任與家委會不妨積極構建以教師為主、家長為輔的課程體系,實現校內與校外的高效整合,將家長資源融入學校資源,促進學科課程體系向校外延伸。如數學課的《百分數的應用》,可以邀請在銀行系統工作或從事審計行業工作的家長主講題為“銀行稅率利息與個人理財收益”的專題講座;又如地理課的《溫帶季風性氣候》,也可以邀請在氣象單位工作的家長從本地年平均氣溫入手,了解氣候類型及特征和分布;再如科學課,可以邀請從事AI人工智能領域工作的家長,利用多媒體資料或模型介紹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的科技產品。
(2)完善校本課程
在將家長資源融入班級課堂的基礎上,班主任與家委會也可以開設以家長為主、教師為輔的家班共育系列特色校本課程,具有相關興趣專長的家長以教師角色進入班級課堂,在三尺講臺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家班合作共育。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課程,可以邀請有專長的家長以客座講師的身份來學校指導學生,如吟誦、剪紙、刺繡等,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感受身懷傳統技藝的匠人精神。特別是對獲得市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榮譽的家長,實行一對多師徒制度,幫助學生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高度來了解和掌握一門傳統技藝,也能在授受過程中促進家長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3)優化德育課程
除了優化學科課程與校本課程之外,學校教育還可以邀請具有相關行業經驗與技能的家長,以指導教師的身份積極參與班級的德育建設,作為一種優質的社會資源來優化班級德育課程。如“交通與法制”專題,可以邀請公安民警的家長,播放真實或模擬的案例來加強學生遵紀守法的公民意識;如衛生保健與緊急救治,也可以邀請醫護人員的家長用情景模擬的形式,幫助學生掌握緊急情況下自救與他救的常識與方法;如跨文化交際能力,還可以邀請外事人員或外資企業人員,以“某國的民俗傳統與禮儀文化”和“文化適應以及克服文化沖突的交際策略”等專題講座的形式,或者也可以用跨文化交際案例情景模擬的方式,幫助學生無障礙地了解并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有利于在未來可以與不同國家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溝通與交流。
2.搭建社會實踐基地,豐富社會教育資源
班主任鼓勵家長依照相關流程引薦申報基地,班主任向學校層面申報,經過學校層面審核以后,與學校共同搭建主題系列社會實踐基地。對審核通過的社會實踐基地進行分類后,共同策劃與制定社會實踐活動方案,既可以由學校統一安排,又可以在班主任與家委會組織與管理下進行。在社會實踐基地開展主題活動期間,可以邀請相關家長擔任社會實踐基地輔導員,在家班攜手努力下,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與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達成高效的家班共育。
三、“午間小講堂”課程的實踐思考
1.“午間小講堂”課程的積極影響
“午間小講堂”課程能幫助更多學生走出課本,接觸新生事物和開闊視野,放眼看世界,更清晰地認識和注意培養興趣愛好,對學習生涯和職業生涯有更具體清晰的認識和規劃;也能緩解家長無法滿足學校現有教育模式和課程結構的現狀;還能融入多元化、社會化的家長資源,有效補充短缺單一的學校資源,在家班合作共育的過程中,逐漸促使家長支持班級工作,推進班級建設與學校課程。
2.“午間小講堂”課程的實踐反思
“誰放棄了家庭教育,誰就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誰贏得了家庭教育,誰就贏得了孩子輝煌的未來”,這說明了班主任要與家庭取得積極聯系,家班合作共育對完善教育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總之,以班主任和家委會為主導、以家長為主體的重視家長資源的教育資源開發模式,既能調動家庭教育融入學校教育以支持班級工作,又能豐富校外資源來推進學校課程和班級建設,有利于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體系的創建,實現家班同心合力育人,促進學生全面健康成長。
趙軼群? ?上海市中國中學語文教師,中學二級教師。2017年獲上海市徐匯區見習教師規范化培訓成果展示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