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瑞華 譚曉君 李艷 吳際(通迅作者)
(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 廣東 佛山 528000)
由惡性腫瘤的壓迫或直接轉移導致膽管狹窄,膽汁排泄受阻稱之為惡性膽道阻塞(malignant biliary obstruction,MBO),主要原因在于由于發生惡性膽道梗阻時,肝臟分泌的膽汁流出不暢或完全不能流出,導致膽汁中的膽紅素反流,進入血液形成高膽紅素血癥,會導致肝細胞的損傷,使肝細胞再生表達障礙[1]。淤膽增強凝血活性,破壞免疫系統。由于膽汁排泄不暢,導致腸道菌群移位,從而導致感染進而膿毒血癥威脅生命。傳統的較為常用的治療手段為PTCD,但有研究表明[2-3],ERCP 不僅可以造影顯示膽管的情況,還可以取組織及細胞進行檢驗,目前臨床上更多用于治療。為獲得MBO 手術治療的明確療效,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MBO 患者,進行不同的手術方案進行治療,獲得滿意的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為臨床相關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
選取我院2015 年6 月—2019 年6 月收治的惡性梗阻性黃疸患者60 例,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對入組患者進行分組并對其進行不同的治療方案,其中實驗組(30 例)實施ERCP 術,男19 例,女11 例,年齡49~79歲,平均(62.5±4.7)歲。對照組(30例)實施PTCD術,男20 例,女10 例,年齡43 ~76 歲,平均(61.7±4.5)歲。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
納入標準:①患者有梗阻性黃疸的臨床表現;②直接膽紅素升高,尿膽原減少或為陰性;③影像學檢查提示肝內膽管擴張、肝內外膽管占位或受壓情況,證實為梗阻性黃疸;④無法耐受外科手術治療。排除標準:①無法耐受PTCD 及ERCP 操作;②良性疾病引起的梗阻性黃疸;③多次接受PTCD 或ERCP 治療者。
對照組行PTCD 術:穿刺點定位:第8、9 肋間隙右側腋中線。麻醉方法:局部浸潤麻醉,2%利多卡因5ml。器材:一次性使用中心靜脈導管穿刺套件(CF-C 12Ga×20cm)。根據術前的超聲結果,判斷超聲下進針深度、冠狀面、橫斷面角度,見穿刺針到達擴張的肝內膽管內時抽吸出膽汁,外固定導絲,退出穿刺針并將2.95mm 擴張管沿導絲送入擴張膽管內。外固定導絲,退出擴張管,沿導絲引流導管送入膽管內,拔除導絲,抽出膽汁,固定引流管,接上引流袋。
實驗組行ERCP 術:常規準備行膽管造影,經乳頭膽管插管,注入適量泛影葡胺溶液明確狹窄部位、程度及長度。導絲選擇進入膽管擴張顯著、引流最廣泛膽管內。沿導絲送入形狀記憶鈦鎳合金醫用膽管支架(下端一般以越過狹窄段各為20.00 ~30.00 mm)。高位梗阻者,若累及二級膽管,可以將導絲分別插入左、右肝內膽管內,放置塑料雙支架。低位梗阻者,支架下端以出乳頭左右為佳;行造影檢查再次確定支架引流部位以及金屬支架的擴張情況。兩組患者術后均安返病房,進行術后對癥治療與護理。
對照兩組患者術后黃疸緩解率,術前、術后生化指標差值,并發癥發生率及住院時長比較。黃疸緩解判斷[4-5]:以術后第5 日為判定時間,以膽紅素為判斷標準,降低1/3 以上且臨床癥狀改善。生化指標差值為術前指標減去術后指標,差值越大,代表肝功能改善越明顯,指標以血清總膽紅素(TBIL)、谷氨酸轉氨酶(ALT)、直接膽紅素(DBIL)為相關的比較指標。
數據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地位緩解率(91.67%)高于對照組(53.85%),差異(P<0.05)有意義,而實驗組高位緩解率(61.11%)低于對照組(88.24%),總緩解率(73.33%)相同,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黃疸緩解率比較[n(%)]
實驗組術前、術后生化指標差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前、術后生化指標差值比較(±s)

表2 兩組術前、術后生化指標差值比較(±s)
組別 例數 TBIL(μmol/L) ALT(μ/L) DBIL(μmol/L)實驗組 30 89.43±9.72 81.92±6.45 101.63±10.55對照組 30 71.52±6.52 75.68±8.61 87.11±8.63 t-8.381 3.177 5.835 P-0.000 0.002 0.000
實驗組并發癥率(6.67%)低于對照組(30.00%),且住院時長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及住院時長比較[n(%)]
惡性梗阻性黃疸,嚴重者導致多臟器功能衰竭進而休克,病死率高。由于早期癥狀不明顯,早期診斷比較困難,并發癥多、復發率高而治療效果不佳[6-7]。而目前隨著科技的進步,達到減少并發癥,改善長期膽道引流的效果的治療不斷出現[8]。PTCD 途徑在超聲引導下操作能夠安全準確定位擴張的膽管,順膽汁流動方向成功率較高且高位梗阻病例中效果優于ERCP途徑。實驗組患者低位緩解率(91.67%)高于對照組(53.85%),差異有意義(P<0.05),而實驗組高位緩解率(61.11%)低于對照組(88.24%),總緩解率(73.33%)相同,差異無意義(P>0.05)。實驗組術前、術后生化指標差值高于對照組(53.85%),差異有意義(P<0.05)。實驗組并發癥率(6.67%)低于對照組(30.00%),且住院時長短于對照組,差異有意義(P<0.05)。
綜上所述在惡性梗阻性黃疸的治療中,采取ERCP 術治療,可明顯改善術后肝功能,降低并發癥,縮短住院時間,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