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海明
(西寧市第二人民醫院手術室 青海 西寧 810000)
患者在手術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各種意外,所以護理人員護理時對患者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評估及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不僅能加強治療效果,還能降低其風險的發生,為了加強護理人員的護理質量,降低患者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對其應用管理措施很重要[1]。本次研究主要對180 例手術患者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應用風險意識聯合無縫隙護理的影響進行探究。
選取2018 年11 月—2019 年11 月我院收治的180 例手術患者,將其按照簡單隨機化法均分為對照組(90 例)和觀察組(90例),對照組男性52 例,女性38 例,年齡25 ~77 歲,平均年齡(59.8±11.6)歲;觀察組男性54 例,女性36 例,年齡27~77 歲,平均年齡(61.5±11.3)歲;對比兩組數據基礎資料顯示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選取2017 年5 月—2018年5月手術室工作的護理人員10名參加護理,其中男性4名,女性6 名,年齡25 ~40 歲,平均年齡(35.6±3.5)歲。
1.2.1 對照組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依醫院規定提供基礎護理,手術前結合患者的病情簡單向其普及相關知識,提醒其手術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同時手術時護理人員要全程對其生命體征進行監測并記錄各項指標,一旦有異常情況出現告知主治醫生并協助其實施治療及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應用風險意識聯合無縫隙護理:(1)組建無縫隙護理小組,主要有主治醫生、護師、護理長、護理人員共10 名,由護理人員結合患者的病情實施相應的護理措施及管理,另外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培訓,加強其防范風險的意識提高其護理質量,從而降低風險事件發生率。(2)手術前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各項信息進行核對后指導其進行檢查,詢問患者是否有過敏史,詳細了解其各項情況,另外提前設定好手術室的溫度及濕度,對于術前產生不良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及時給予其相應的心理疏導,同時也可以向其詳細說明手術治療的相關事宜及手術室的環境等,講解以往患者治療時積極配合進而取得較好恢復效果的案例,降低其不良情緒的同時加強患者治療的信心,進而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2]。(3)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護理人員對手術時應用的醫療器械進行檢查后開始手術,手術期間護理人員密切監測患者的各項指征及生命體征,對患者實施輸液治療時,仔細核對名稱、使用方法及劑量等,若患者需要輸血治療護理人員核對其血型及血量后實施,對于病情嚴重手術時間較長的患者,護理時應注意觀察其受壓部位,可以將高分子體位墊放置于其受壓部位抑降低其壓瘡的發生,手術過程中患者一旦有異常情況出現,護理人員應立即告知醫生并輔助其進行治療。(4)手術完成后將患者切除的組織裝入標本袋中做好標記送入實驗室進行檢驗,并徹底對手術室進行清理,及時處理醫療垃圾避免出現污染,同時告知患者家屬手術結果,將其送回病房后監測其呼吸、脈搏、血壓等,妥善固定引流管并觀察其是否出現堵塞、對折等,告知家屬術后需要注意的事項,結合患者的術后情況對其用藥、飲食及生活等進行正確的指導及護理[3]。
對比兩組護理質量評分、風險事件發生率及護理前后焦慮、抑郁評分。(1)采用自制的護理質量評分表對其護理質量進行評估,主要包括防范風險意識、工作態度、安全管理意識及安全隱患認知4 項,各項100 分,分數越高表明其護理質量越好。(2)比較兩組風險事件發生率,其主要內容包括切口感染、出血、摔傷、壓瘡。(3)采用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SDS)對其不良情緒進行評估,各20項分4級評分,臨界分值50分,50 ~59 分為輕度焦慮/抑郁;60 ~69 分為中度焦慮/抑郁;>70 分為重度焦慮/抑郁,評分越高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越嚴重。
數據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防范風險意識、工作態度、安全管理意識、安全隱患認知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s ,分)

表1 兩組護理質量評分對比(±s ,分)
組別 人數 防范風險意識 工作態度 安全管理意識 安全隱患認知觀察組 10 91.5±2.6 93.4±2.5 94.4±3.1 92.7±3.4對照組 10 81.3±3.1 85.6±3.2 87.6±3.4 88.5±3.3 t - 7.972 6.074 4.674 2.803 P - 0.000 0.000 0.000 0.012
觀察組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風險事件發生率對比[n(%)]
兩組護理前SAS、SDS 評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對比(±s ,分)

表3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 評分對比(±s ,分)
組別 例數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90 58.6±3.5 38.7±2.2 56.4±2.9 35.2±1.5對照組 90 57.9±3.3 46.5±2.6 55.7±2.5 42.3±1.8 t- 1.381 21.726 1.734 28.747 P- 0.169 0.000 0.085 0.000
手術室是患者治療疾病的重要場所,患者一般病情比較嚴重且病情發展較快,治療過程中護理措施是不可缺少的,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加強護理管理很重要,若其水平較低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增加其疼痛,還會增加其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4]。
風險意識是加強護理人員對風險事件的防范意識,將責任具體到個人,從而提高護理水平及護理質量,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無縫隙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為其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服務,進而加快其恢復速度。護理人員在患者手術前會對其各項情況進行詳細了解,針對其具體病情實施相應的治療及護理措施,對于產生不良情緒的患者會及時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并向其普及疾病及手術治療的相關知識,加強其配合度進而保證手術的順利實施[5-7]。同時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也會密切監測其各項指征及生命體征,針對患者不同的治療方法給予其相應的護理措施,仔細核對藥品名稱及劑量等,降低患者風險事件的發生從而保證護理質量,術后監測其生命指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加強其各項護理,促使其能盡快恢復健康[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質量優于對照組,且觀察組風險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后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與常規護理相比,風險意識聯合無縫隙護理在手術室護理管理中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中應用風險意識聯合無縫隙護理不僅能降低患者風險的發生率,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還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