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靚雯/北京市十一學校教師
開展英語大單元學習以來,我們教研組做了很多關于“如何利用工具支持學生學習”的嘗試。在“校園生活”這個單元中,我們做了如下探索:
首先,根據《國家英語課程標準》中提及的技能、策略,結合本單元資源文本類型和特征,我們提煉出了以下學習目標:1.能夠提取語篇中校園生活的主要信息;2.通過“對比和比較”的方法,概括語篇中的文化現象;3.能夠對校園生活信息進行“評判和論述”。根據這些目標,我們在教學設計中提出了一個核心問題:“一所好學校是什么樣的?”核心問題是大單元教學中的重要工具,通常有趣且開放,能引發學生進一步追問,繼而驅動學生運用篩選、概括、舉例、論證等學習策略,尋找解決一個核心問題的方法。這意味著核心問題有別于章節問題,它是整合、統領、跨越整個單元學習資源的問題。接著,依據這個核心問題,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核心任務:結合文本中不同國家的校園生活,給校長寫一封“如何讓學校更美好”的建議信。核心任務旨在讓核心問題貼合學習目標落地,因此要求學生用學習目標涉及的知識技能與學習策略,來完成核心任務,最終解決核心問題。
寫一封建議信看似誰都有話可說,但真實的學習過程卻并不簡單。首先,有話可說的前提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事實依據來源于閱讀積累,我們期待學生能從閱讀中提取不同國家的校園生活信息,并通過“對比和比較”的方法進行“評判和論述”。
于是,我們為學生提供了五篇不同國家校園生活的文本資源,它們不僅涉及五個國家的校園生活,還涉及課程、飲食、住宿、教學技術、文化多樣性等方面。此時,學生面對這么龐大的信息量,怎么獲得有效信息后完成建議信的寫作?此時他遇到了第一個難題:信息太多,無從下手。這時,教師要如何幫助學生跨越這道門檻呢?我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工具。寫建議信之前,學生心目中必然有個理想的學校,那這個理想是怎么來的呢?先啟發學生選擇出他關注的是校園生活中的哪方面,并列舉出文章中不同國家的做法,又從這些做法中摘出他欣賞的做法,這樣龐雜的信息就被放進了一個個抽屜里,不再雜亂無章;下一步,我們要提升建議信的說服力,就要學生陳述他的切身感受和選擇理由。我們如何幫助學生梳理千頭萬緒的情感和理由呢?通過這個工具,學生就能針對每一個方面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再回到現實生活看學校的做法,才能客觀、理性且有針對性地提出建議。這個腳手架包含著教師的設計,它幫助學生利用概括、列舉、對比、比較、評判、論述這些能力,對龐雜的信息進行梳理整合。
接著,在批改學生作業的過程中,我們又發現了學生的新問題:提取的對比信息不恰當,概括不準確。比如學生A,他想對比英國和中國校園的餐飲,但他摘選的信息分別是“英國學生喜歡飯后吃甜點”“中國學生有到校外就餐的習慣”,前者描述飲食偏好,而后者描述就餐地點偏好,不是一回事,無法進行對比。還有學生習慣先列舉信息,再概括這是什么方面的對比,但他的概括語言不準確。比如學生B,他提取出某一組信息,并歸納為美國與日本的“教學技術”對比,但實際上從英語語言準確描述(accuracy)的角度,通過同義詞替換,他應該提取的是“技術應用”而非技術本身。我們如何幫助學生攻克這個難關呢?此時,我們又提供了新的工具,幫助學生識別、歸納英文中“對比與比較”的常用表達,以及原文中同義詞替換的方式。可見,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我們隨時觀察學生遇到的種種問題,必要的時候進行一些“干預和校正”。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需要我們隨時觀察學生遇到的種種問題,必要的時候進行一些“干預和校正”。
在這些學習工具的幫助下,學生對于完成核心任務有了更充足的準備和信心,具備了獨立完成一封建議信的能力。然而,我們又迎來了新的挑戰。當學生C 通過精讀文本,運用工具對文本進行梳理和加工,并結合自己的觀點和價值判斷,洋洋灑灑寫了一大篇自認為十分滿意的建議信時,卻得到了“滿篇紅”的反饋。他內心很不服氣:“我寫了這么多,怎么沒拿高分呢?”當學生自評期望與教師評價不一致的時候,我們用什么工具讓學生心服口服呢?答案是再次利用我們的量規。學生雖然在學習之初就拿到了量規,但對量規的理解并不充分,使用得不夠熟練。而當他的作品遭遇滑鐵盧時,恰恰是教師帶領學生重新學習量規,認識學習目標的契機。譬如針對這封建議信,我們從“對比和比較的信息及細節”“文章結構”“語言組織”“邏輯銜接與連貫”“語法與拼寫”5 個維度,設計了A-E 這5 個不同的分級,最終形成25 個不同維度、不同分級的條目,每一個分級條目下都有該級別的詳細描述。量規就像一面“鏡子”,此時學生對照量規,用評價維度的每個類別下的分級標準,對照他自己的作品重新進行自評。我們的量規提供了充分的示例和清晰的標準,學生通過逐條對照,就會發現自己有哪些優點,又存在哪些差距。
為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理解這個量規,我們再進行一輪同伴互評,在互評環節我們又給學生提供了互評工具,用來凸顯量規的關鍵維度中的四個細節“羅列論述點”“對比與比較”“情感態度與說理”“用語規范與得體”,再次校正學習成果,從而得到啟發,如何能讓自己的作品更接近一封好的“建議信”。通過互評,又在前面一個個學習工具的支撐下,學生跨過了重重困難,他們二稿的寫作,相對于第一稿有明顯提升。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老師們針對這些問題,不斷探索合適的工具、資源和腳手架,幫助學生克服重重難關。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技能,并且能把這些知識技能遷移運用到實際的生活當中。在我們年級的公眾號,學生自發編輯推送了一期“聽說這是你的夢想學校”,我們欣喜地發現,學生在行文中充分運用了“對比與比較”的方法,進行“評判和論述”來描繪他心中的理想學校,將學科核心素養內化到真實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