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庫監管業務重點課題研究小組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實現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并提出要 “建設現代中央銀行制度” 以及 “推動公共財政支出等重點領域監督機制改革和制度建設”。《金融科技發展規劃(2019—2021年)》指出,要將金融科技打造成為金融高質量發展的 “新引擎”,利用大數據信息實現現代化監管,這是時代賦予國庫在國家治理層面上的新使命。從金融信息化監管的角度看,將金融科技變革予以制度化,邏輯的終點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監管框架(楊帆,2019)。
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第三方支付等新技術新業態的快速興起,財政、稅務、海關、納稅繳費人等對國庫服務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金融領域,基于機器與機器的對話速度越來越快、范圍越來越廣、規模越來越大的新業態,對大數據信息采集、預處理、存儲及管理、分析及挖掘、應用及展現等方面的資源投入提出了持續性要求。國庫作為央行內設機構,經理國庫是《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的法定職責。因此,國庫信息化監督對大數據信息的挖掘、存儲、分析、統計等直接的監管框架、制度與信息系統的先行工作已經迫在眉睫。
美國金融科技行業發展迅猛,監管當局一直秉持 “負責任的創新” 的監管理念,對金融科技領域的新生事物始終保持高度敏銳,并適時引入立法規范和監管范圍。美國監管當局有意識的建構金融科技的法律框架,在理清監管協調機制與法律框架之上,強化對金融科技的監管。
監管沙箱(Regulatory Sandbox)是由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FCA)設立的一個安全空間,金融科技公司、創新企業或金融機構可以在監管機構的監督下,在受控環境中使用并進行實時的模擬實驗,FCA根據測評和評估的結果,判定是否給予正式的監管授權并推廣使用該產品。“監管沙箱” 能夠縮短創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能夠擴大監管機構視野,有利于金融產品創新,很大程度上豐富了監管手段。
歐盟注重金融數據在金融參與各部門之間的共享機制,他們認為普適的標準能夠增強產品競爭力,更能充分發揮金融科技、金融監管的潛力。目前,歐盟正在探討大型數據庫共享與監管框架,這一做法將為我國金融業解決數據孤立問題提供可借鑒性思路。
目前,以國內大型銀行為代表,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薄前臺、厚中臺、強后臺” 的整體戰略被廣泛應用。而且,打造符合新時代特征的 “數字化中臺” 已經成為業內聚焦,同時,基于光學字符識別(OCR)及人工智能的物聯網憑證要素識別應用技術越來越廣泛。鑒于此,央行國庫信息化監管目標亟待全面構建實施。
1.以創新監管工具為基礎
探索建立包容審慎的金融科技監管機制,建設獨立的數據分析平臺,主要采用關系型數據庫技術以及傳統的BI(Business Intelligence)①BI即商業智能,最早在1996年提出,當時將商業智能定義為一類由數據倉庫(或數據集市)、查詢報表、數據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備份和恢復等部分組成的、以幫助企業決策為目的技術及其應用。工具,提升金融監管工作的專業性、科學性、便利性和穿透性。從而,不斷推進央行國庫信息化監管工作,在守正、安全、普惠、開放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2.以實現信息化監管為手段
引入大數據信息應用推廣手段,實施事前攔截、事中監測、事后追溯。將內控管理制度、目標責任管理、各類檢查通報信息等充分整合形成國庫監管數據庫,應用大數據技術實現電子數據事前審批過濾、偵測國庫業務處理各個風險環節,提高國庫風險防控能力。
3.以呈現科學化監管結果為標尺
建設央行國庫電子數字監管報告平臺 (DRR)②DRR,即雙倍速率同步動態隨機存儲器,通常把要永久保存的、大量的數據存儲在外存上。,應用數據語言甄別、知識圖譜分析等人工智能手段,實現監管規則的數字化、規范化、科學化,強化信息化監管的廣度和深度,以呈現科學化監管結果為標尺,加快國庫信息化監管的科技加持。
1.國庫收支電子化范圍逐步拓展
一是預算收入基本全面聯網。以吉林省為例,2019年,橫向聯網系統電子繳稅共4,480,815筆,繼稅收收入電子化后,行政性收費等非稅收入和社保基金收入也陸續納入聯網系統,大部分市縣國庫經收業務聯網率達95%以上,部分地市接近100%,僅有少量的罰沒收入或異地稅款仍使用紙質票據。二是國庫經收業務電子化程度普遍提高。尤其是放開第三方支付機構經收財政資金之后,國庫經收環節基本實現了自動處理及存檔,原始的紙質繳款書、賬簿、檔案被電子數據信息所取代。三是支出電子化比例逐年提升。以吉林省為例,實撥和集中支付業務的電子化占比已達90%以上,2019年電子退庫業務量伴隨減稅降費、個稅匯算清繳等政策大幅增加,2020年上半年共辦理電子退庫業務608,123筆,占全部退庫業務的99.8%,支出電子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需要國庫實施信息化監管的業務量呈倍數增漲。
2.財稅改革深化倒逼國庫提升信息化建設
金財工程、金稅三期系統上線運行后,各類功能逐步開發完善,并深入與國庫3T系統業務融和。征繳環節的電子化程度提升,客觀上對國庫部門預算收支的執行、促進和監督作用的履職能力提出新的挑戰。電子數據必須用更加強大的電子系統來應對,通過信息化改革提升經理國庫的水平,否則,對于落實 “現代央行”、“現代國庫” 以及 “國家治理層面的國庫” 等實際舉措將大打折扣。
3.傳統國庫監督方式亟待轉型升級
在事前監督方面,手工模式下,對撥款和退庫依據仍然需要進行人工審核。當前電子化撥付背景下,各級國庫相繼創新研發了功能各異的審核輔助系統,如電子退庫審核系統、個稅代扣代繳手續費解繳比例核查系統等等,初步實現了電子數據的自動化檢索與審核。在事中和事后監督方面,通過國庫監管子系統-事后監督系統控制,直接減少了人工差錯的發生。如TCBS系統的額度控制、重要賬戶余額控制、預算科目使用控制和收入分成比例控制等,通過采集前一日的系統數據與監管口徑進行比對,及時查找發現業務差錯并進行修正,國庫監督方式也發生了較為深刻的革新。但現階段國庫的綜合監管效能依然無法應對全面的數據信息化水平,依然需要進行全面的升級、轉型與再造。
國庫部門要加強頂層設計,積極搭建 “國家金庫工程”,充分利用大數據下的信息資源和技術,構建大數據監管平臺,完善監管系統、手段和方法,全面提升國庫 “大數據” 監管的及時性、專業性、全面性和高效性。
1.完善國庫現有系統
一是優化TCBS系統功能,增加對商業銀行的財政專戶、零余額賬戶以及非稅收入收繳專戶的明細信息的提取、對比、分析、審核以及監測功能。二是強化橫向聯網系統建設,促進非稅收入直繳入庫,推廣財政支出以及退庫業務的無紙化模式,全面實現國庫業務電子化,確保國庫各類監管數據的提取更加及時、全面、準確。三是完善TIPS數據的全面提取功能,充實TCBS有效數據庫信息,如重點納稅企業稅源信息等,確保國庫核心系統數據全面完整。
2.拓展信息獲取渠道
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壁壘,充分發揮財政、稅務、人大、審計、人行國庫、人行其他部門的綜合監管效能,依托在日常監管所積累的數據和案例,構建以賬戶信息為主線,資金流向為核心的國庫數據體系,打造包含政府預算、機構主體、賬戶設置、資金流動、行政處罰等信息的數據共享平臺,建立序時、準確的數據倉庫,實現資金運轉信息的高效存儲、快速挖掘、安全共享,便于開展大數據監管專項研究和實踐。
3.強化事中信息校驗
完善TCBS系統對不同業務類型的數據核查系統,將各級國庫創新研發的電子退庫信息核查系統、個稅代扣代繳手續費解繳比例核查系統、個稅匯算清繳退庫退回核查系統等,嵌入TCBS核心系統,實時對電子信息要素進行全面核查、比對,提升國庫事中信息化監管處理效率和精準度。加快升級完善TIPS系統功能,不但要實現數據的 “通道” 職能,還要更好的發揮差錯業務的“攔截” 功能。
一是機構監管方面,通過對資金流入、流出數據的綜合比對、分析、監測,建立科學的數據分析模型,對預算資金的運轉全過程進行高效分析,實現對金融機構、征繳機關、用款單位違規行為的科學篩查、全面預警、智能提示,及時預警預算資金流轉異常現象,幫助發現涉嫌違法違規主體,實現精準打擊的高效現代化監管模式,從而減少執法資源可能的無效投入和浪費現象。二是國庫內部規范化方面,通過完善篩選過濾功能,建立起 “機控為主,人控為輔” 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從而提高現代國庫電子監管與風險防控能力,節約國庫內部監督管理力量,轉型更加科學、高效的現代國庫。
一是強化電子數據審核。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完成電子數據的審核、校驗與分析,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將電子數據信息提交下一流程處理或者按照提示差錯類型進行退回,從而全面降低業務差錯率,消除外部審核隱患。二是優化人員管理。通過生物識別技術進行國庫經辦人員的身份認證與管理,為國庫人員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識別應用方式,規避一手清等違規情況的發生,最大程度降低由于經辦人員的操作風險、道德風險而可能帶來的國庫預算資金安全風險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