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天宇
近年來,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秩序不斷完善,打破剛性兌付已經越來越成為金融監管機構、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代銷機構、中介機構的共識。與此同時,隨著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民眾的理財投資意識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金融消費者愿意將資金投入高收益的金融產品之中。然而,部分金融消費者缺乏風險意識,對投資與風險之間的關系了解和把握不足,對金融機構存在過度信任的傾向。面對投資“失利”,適當性義務成為金融消費者起訴金融機構的訴訟依據,并要求金融機構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為有效統一司法裁判尺度,最高人民法院印發《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其中專設“關于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案件的審理”一章,明確了司法機關審理金融消費者糾紛權益保護案件的裁判標準,規定了金融機構履行適當性義務的具體方式、舉證責任和履行適當性義務不利的法律后果。
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之間的金融產品合同本質上是民事合同,受民事法律關系調整和約束。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法律關系的法律,但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之間事實上存在著不對等特性。因此,在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下,須以“賣者盡責”作為“買者自負”的前提,司法機關在審理相關案件時應充分考慮金融消費者在認知和能力方面的特殊性,金融機構僅以金融產品合同是金融消費者自愿簽署作為抗辯理由的效力逐漸降低。
現代民法繼承了羅馬萬民法中的契約自由理念,并將其確立為自身法體系的核心原則。長期以來,我國立法機關在金融投資領域秉承“投資者自行負責”的理念,即在法律制定中明確消費者應承擔投資損失責任。司法機關傾向于堅持私法自治原則,即金融合同如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金融消費者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金融消費者獲得救濟的途徑十分有限,甚至存在金融機構懲罰性賠償責任落空的現象。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開放銀行、金融科技等概念的不斷普及和深化,金融產品的創新速率不斷提升,并極大地涌入民眾的日常投資活動之中。然而,部分金融消費者缺少風險意識和交易知識;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出于考核獎懲機制等原因,存在利用自身優勢地位影響甚至誘騙金融消費者的可能;我國金融消費者對金融機構具有天然的信賴感,金融機構的宣傳推薦成為消費者選擇和購買金融產品的主要“推手”。此外,金融機構與金融消費者之間存在著獲取市場信息不對稱、專業能力不均衡、實質地位不平等的現象。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金融機構的天然強勢地位使得消費者只有選擇產品的自由,金融消費者無法對金融產品合同進行實質上改動。這種形式上由金融消費者自愿簽署的金融產品合同在契約自由方面存在著瑕疵,掩蓋了該合同實質上的不平等性。因此,契約自由已無法單獨成為劃分投資損失責任的合法性依據,僅僅單純訴諸“買者自負”的詮釋路徑逐漸失生存空間。為了有效平衡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的法律地位,適當性義務以“賣者盡責”作為前提和標志取代契約自由原則,并成為處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案件的主要切入點和依據。
在金融市場中,金融消費者既是資金的主要提供方,又與金融機構在風險識別、專業能力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金融領域的安全穩定事關國家發展全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為此,有必要為金融消費者提供特殊保護,以平衡其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地位,從而實現公平性和效率性的有機統一。
在面對金融糾紛案件呈現出爆發式增長事態時,我國司法機關不斷探索金融產品糾紛案件的審判思路,及時調整“買者風險自擔”原則的適用范圍和裁判尺度,為金融機構和金融消費者提供明確的司法預期,以實質公平為裁判導向,統一全國的裁判尺度,從而為穩步提升金融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提供司法供給。為此,全國法院第九次民事商事審判工作會議圍繞適當性義務、法律適用規則、責任主體、舉證責任分配、告知說明義務、損失賠償數額、免責事由等角度,確立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糾紛案件的總原則,將金融消費者視為特殊的市場主體予以優先保護。
長期以來,司法機關出于對金融產品合同和銷售過程的完整性、金融機構強勢地位、金融消費者舉證不足等因素的考量,在面對金融消費者起訴時,缺少保護金融消費者的裁判理念和直接依據。適當性義務的提出為司法機關提供了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法理依據,有效地保障了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由選擇權。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重要利器。金融消費者和金融機構都試圖從金融市場中獲取收益。在盈利性需求的驅動下,亟需明確適當性義務的適用范圍、適用方式和評判標準。一是明確了應當適用適當性義務的金融產品范圍。《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認為,應當以金融產品是否具有高風險作為是否適用適當性義務的標準。這里關于高風險的認定標準是以是否存在可能導致金融消費者經濟損失作為標志的。因此,市場上絕大多數金融產品,如銀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信托產品等,均納入適當性義務規制范疇,金融機構應當從了解客戶、了解產品、將適當的產品銷售給適合的金融消費者三個維度履行適當性義務。二是確認了適當性義務具有先合同性質,從而夯實“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法理根基。縱觀我國近年來制定的金融領域法律法規或監管規則,賣者盡責、買者自負早已成為證券、期貨、信托等高風險金融投資領域的基本內容,如2016 年證監會發布的《證券期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辦法》,就證券期貨領域的金融機構適當性義務提出了具體細則。但在商業銀行理財領域,剛性兌付思維仍然較為嚴重。為此,2018 年4 月,人民銀行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強調了“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在認可此前規范的基礎上,將金融合同認定為金融機構以自身信用作為保證而展開的金融投資活動,即金融消費者的投資行為是基于對金融機構的信賴。由此,基于信賴利益保護原則,金融機構的投資活動不再是單純的自身經營投資行為,而是接受金融消費者委托,以保護金融消費者的信賴利益為前提的金融活動,并在信賴利益無法得到保障時履行賠償責任。
適當性義務從法理概念進入法律體系,離不開各國立法機關和金融監管當局的推動。目前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金融監管當局逐步認可并采用適當性義務作為監管依據,使其從道德倫理和市場慣例轉化為法律義務,寫入各國監管規則之中。鑒于其可以有效平衡各主體間的地位,推動金融市場信息對稱化,合理分配責任和損失,我國金融監管當局積極引入適當性義務,如在2009 年證監會發布的《創業板市場投資者適當性管理暫行規定》中,對證券公司的適當性義務進行了系統化規制。雖然適當性義務逐步在期貨期權、融資融券、私募基金等領域均得到推廣,但就法律層級而言,適當性義務多以部門規章、部門規范性文件和行業自律性規定等形式存在,效力層級較低。此外,就金融機構而言,違反適當性義務僅會受到行政處罰或紀律處分,不承擔由此引發的民事責任。然而在金融實踐中,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銷售金融產品時,往往片面強調過往收益,未向投資者準確揭示投資風險,有的甚至直接使用消費者賬號進行交易;當出現投資損失時,消費者又由于已經簽署了各項投資文件而難以獲得司法救濟。為此《全國法院民商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認為,金融交易方式、風險等級直接影響適當性義務的實現方式。適當性義務評價體系是專業性極強的工作,法律、行政法規對此僅以法律原則形式予以規制,具體操作流程、評價尺度依照金融實踐領域中的各類交易慣例,從而使之更加具備實操性。為有效提高司法裁判的精準性,司法機關可以將金融監管部門的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及自律機構的自律性規范作為判斷金融機構是否盡到適當性義務的評判依據。
了解金融消費者是金融機構承擔履行適當性義務的第一環節,只有基于合理分析金融消費者的基本信息,才能有針對性地展開營銷推薦活動。一是從金融消費者的風險認知和投資決策角度來看,金融機構需要了解其教育背景、職業履歷、過往投資經驗、個人財產狀況、個人心理狀態等內容,以此作為劃分客戶種類、評價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的依據,為客戶匹配適當產品提供基礎性資料和數據支撐。如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指令》將金融消費者劃分為三類投資者,并給予差異化保護,可以作為我國商業銀行了解客戶的參考。二是形成公正且客觀的金融消費者風險承受能力評估報告。風險承受能力包含主觀維度和客觀維度:所謂主觀維度,是指通過適當性評估問卷、客戶經理面對面訪談、不定期走訪交流等方式,了解金融消費者對其可承受風險的主觀認知狀況;所謂客觀維度,是指金融機構通過建立金融消費者數據庫、采用集團化數據分析等方式,掌握其過往投資決策思路和模式。金融機構需要綜合主觀維度和客觀維度,公正且客觀地形成金融消費者風險評估報告。三是針對部分金融消費者對投資風險和投資預期認知不足、對金融產品運作機制不熟悉的現狀,金融機構要經常性地通過線上和線下渠道,向金融消費者充分揭示投資風險、傳導打破剛性兌付的理性投資觀念,提高金融消費者的自我風險防范意識;要高效便捷地為金融消費者提供產品相關的各項法律文件、經常性地公開產品日常投資運作狀況,最大限度地彌合自身與金融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等狀態,保障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
金融機構需要對現有金融產品進行統一梳理,積極正視監管規則要求,充實和營造合規經營的企業文化氛圍。一是要準確劃分產品風險等級。建立產品風險等級動態調整機制,結合產品總體規模、產品流動性狀況、產品杠桿比率等因素和可預見性風險、風險突發事件,設立產品風險臨時評估和定期評估指標體系,及時調整金融產品的風險等級。二是要采用金融科技等手段提高產品匹配性。當前金融產品種類和數量極多,僅僅依靠人工手段已無法適當地匹配人數眾多的金融消費者。因此,需要加大對金融科技的研究力度,探索通過金融消費者信息共享、大數據分析等方式,挖掘金融消費者的真實投資需求,精準掌握其風險偏好,從而做到精準推薦、合規推薦。三是要優化金融機構內部管理體系。要培養銷售崗位人員的合規意識,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合理分配銷售任務,科學設置考核評價體系,以案釋法、以案明規,最大限度地降低欺詐風險;要推動建立銷售崗位和適當性評估崗位分離制度,確保適當性評估的公平性和客觀性;要提高從業人員對專業術語理解和闡釋能力,為各類金融消費者提供清晰明了、易于理解的產品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