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王 鋒 崔 新 王宇洋
(中國人民銀行長春中心支行,吉林長春 130051)
引導金融機構提供充足信貸支持是中小微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學術界為如何破解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困境做了諸多研究,實務界更是進行多種有益嘗試,雖然融資環境有了顯著改善,但距離扭轉企業融資難現狀仍存在差距。
中小微企業是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而金融機構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支持力度卻遠不能滿足其融資需求。中小微企業融資難既與中小微企業自身特點有關,又與現階段金融市場發展情況密不可分。
一是企業自身存在先天短板。中小微企業具有經營規模小、人員流動性大、缺少抵押物等特點,同時多集中于零售業、餐飲業、居民服務業等易受外部經濟波動影響的第三產業,這決定中小微企業抵御風險能力偏弱、生存周期較短,這些都增加了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二是企業財務制度不健全。中小微企業經營管理相對松散、制度缺失、管理薄弱,部分企業甚至無法提供完整財務報表、銀行流水等資料,這加大了商業銀行貸前核查難度大,迫使商業銀行采取更謹慎的信貸政策。
一是難以通過直接融資渠道獲得融資。我國資本市場起步較晚,企業發行股票或發行債券的門檻相對較高,中小微企業往往無法通過直接融資渠道滿足自身融資需求,以商業銀行為主體的間接融資渠道仍是中小微企業最主要的融資方式。二是面向中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機構單一。中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往往具有“短、小、頻、急”的特點,而大多數信貸產品難以有效匹配以上特征,“貸不到、貸的少、成本高、體驗差”成為中小微融資現狀的真實寫照。
為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吉林省政府相關部門采取了多種措施,但企業融資難現狀仍未得到扭轉,這與現階段融資環境難以為政策措施生效提供良好基礎有直接關系。
近年來,吉林省相繼出臺《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若干措施的通知》《吉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吉林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吉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吉林省加快推進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工作方案的通知》等多個政策文件。各級政府、各行業領域主管部門也相繼出臺相應細則或實施方案,但政策傳導路徑不暢通的問題仍然凸顯。
為更好貫徹落實各項政策,多部門在擴大融資規模、拓寬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上下了很多功夫。包括舉辦政銀企對接會、加強對金融機構政策指導、對省內部分生產企業實施清單式管理、加大應收賬款融資服務平臺應用推廣力度等,但中小微企業融資的普惠性不足局面持續存在。據統計,2019年全省境內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20884.41億元,貸款發生額93億元。其中,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711億元,占比3.4%;發生額55億元,占比59%。
這種政策措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信息不對稱。一方面扶持措施和政策紅利是有針對性和時限的,政府需要短期內充分找到精準扶持對象,金融機構需要能夠充分為中小微企業“畫像”的相關信息來有效防控風險,但現階段尚未建成完整、精準、全面的信用信息體系來支撐和實現政策的快速落地。另一方面中小微企業迫切需求能夠及時、全面了解融資扶持政策信息、融資產品信息等,但現階段發布政策信息的平臺過多,各家金融機構的融資產品種類繁多、條件各異,都成為政銀企對接的障礙。
信息不對稱不僅存在商業銀行與企業之間,實際上在金融機構、企業、政府的任意兩者間都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并且絕大部分信息不對稱是雙向的。
“金融機構不了解企業”是被經常提及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一是信息不對稱會削弱主動服務能力。金融機構因難以主動識別有潛在融資需求的企業,只能被動等待企業反饋融資需求,金融機構拓展服務范圍、下沉服務重心的進程也隨之放緩。二是信息不對稱會降低融資效率。金融機構在無法充分了解企業償債意愿、償債能力的情況下,只能提高融資門檻、設定嚴苛貸前調查流程等,從未獲得過間接融資支持的中小微企業表現的尤為突出。三是信息不對稱會拖慢金融產品創新速度。沒有充足的信息支持,金融機構難以依據企業發展階段、行業特征、風險承擔能力等進行金融產品創新,也就難以有效向企業提供更具針對性金融服務。
“企業不了解金融機構”主要表現在企業難以自主選擇適合的金融產品服務,而不同融資經歷企業的表現形式又會有明顯差異。因企業對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缺乏了解渠道,除企業可主動向金融機構提出融資申請外,只能被動接受金融機構推薦的信貸產品,企業融資市場呈現出明顯的、金融機構享有顯著市場影響力的賣方市場,企業融資效率也會下降。這種融資的低效率在從未獲得過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企業身上表現的更為明顯,這部分企業在選擇適合自身的金融機構以及金融產品兩方面都將面臨著低效率的窘境。
金融機構不了解政府主要體現在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共享方面。企業公共信用信息能夠直接反應企業在參與社會公共生活的情況,是企業征信信息重要補充。企業公共信用信息匱乏一方面會使金融機構花費更多成本進行線下貸前調查,企業融資周期、企業融資成本都將上升;另一方面會極大限制金融機構的信貸產品多樣性,進而影響金融機構提供針對性金融服務的能力。對從未獲得過金融機構信貸支持的企業而言,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情況對于其能否成功跨過融資門檻有著更為重要的影響。
政府不了解金融機構更多體現在政府的各項促融資政策與金融機構的配合仍存在摩擦。政府會圍繞金融機構信貸業務通過建立信貸風險分擔補償機制、優化公共事務辦事流程等方式,不斷完善融資配套政策措施,以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企業信貸支持力度。由于政府與金融機構缺乏常態化的交流機制,政府對金融機構在加大信貸支持過程中需迫切解決的問題了解不充分,導致各項融資配套政策措施與金融機構信貸的配合經常存在各種摩擦,政策措施預期的降低信貸風險、壓縮業務辦理周期等目的也難以實現。
企業不了解政府主要體現在企業不能及時了解、享受各項政策紅利。因缺乏宣傳渠道或宣傳渠道不夠便捷,難以及時掌握政府出臺的各項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政策措施,這導致一方面政府持續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實際享受到政策紅利的企業有限,政策落實難以達到預期。
政府不了解企業主要體現在削弱政策有效性。有效的政策要能切實解決企業的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因缺乏企業直接向政府反饋情況的便捷渠道,政府在制定、執行優惠政策時的偏差往往不可避免,認定標準過于苛刻、申請流程過于繁瑣、實際推動效果有限等都是政策出現偏差的體現,這不僅不能達到促進企業融資發展的政策目標,反而有可能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針對信息不對稱嚴重阻礙良好融資環境的形成,長春中支以促進征信市場發展為“破解點”,在借鑒臺州模式和蘇州模式的基礎上,積極指導吉林省惠金信用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吉林省通聯信用服務有限公司搭建地方征信平臺,全力支持穩企業保就業,取得了較好效果,等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2019年以來,長春中支積極指導推動地方征信平臺建設,暢通銀企對接渠道,得到了人民銀行總行陳雨露副行長、吉林省省委和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一是指導吉林省惠金信用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建設運營省級地方征信平臺——吉林省小微數字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吉企銀通”小微企業申報系統。今年6月11日,平臺正式上線運行,省長景俊海出席啟動儀式。截至8月末,平臺收集了275萬戶企業信息,信息量達到9072萬條;注冊用戶9655余戶;135家銀行入駐平臺,共計上線“小微快貸”、“云稅貸”等信貸產品369種;為銀行提供企業信用服務6796次;促成融資1134筆,金額25.35億元,其中信用貸款555筆,占比48.94%。二是指導吉林省通聯信用服務有限公司,建設運營吉林省首個市級征信平臺——松原市信用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平臺于今年2月14日上線運行,已實現了與市場監督、稅務、社保、醫保、公積金等10余個松原市政府部門,水、電、燃氣3家公共事業單位之間的常態化信息采集,截至8月末共采集了1.36萬戶小微企業信息,信息量達到217萬條,初步建成了以小微企業為主,逐步輻射松原地區所有企業的信用信息庫。建設銀行、興業銀行、億聯銀行、九臺農商行、前郭陽光村鎮銀行等25家銀行入駐平臺,已上線28種信貸產品;有4021戶企業在平臺注冊,為金融機構提供企業信息查詢服務1635次;已促成89家小微企業實現貸款融資,金額1.54億元,其中37家企業為信用貸款,37家企業為首次獲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