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麗
文化產業作為一項多元化多覆蓋的產業,其內容涵蓋較為抽象分散,包含了旅游產業、動畫以及電影游戲等多媒體產業、文學產業、手工藝產業等諸多產業。文化作為華夏民族傳承發展的內在根本,是我們國家最獨特而無法磨滅的精神符號。而文化產業是在發展弘揚文化內涵的同時收獲經濟收益,文化與經濟兩者反哺反饋、循環促進的低能耗高收益經濟產業。在這個文化需求日益增長的時代,文化產業的進步與發展是時代對高水平大國的要求,是民族文化傳承弘揚的必需,是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前瞻。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前景雖然較為樂觀,文化產品產出也呈現百花齊放的姿態。例如去年上映的《流浪地球》中國內地票房高達46.55 億元,《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國內票房更是高達50.70億元。但從國際市場角度來看,在同等經濟科技水平的國家間,我國文化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仍較為薄弱,文化產業發展程度、立法保障體系完善程度、產業體系成熟程度也存在著差距。以美國好萊塢為例,我國雖然在電影技術方面已經接近好萊塢水平,但整個產業鏈、產業體系、市場營銷體系不夠完備,導致文化產品前期的創作生產協調乃至后期的經濟效益回收等環節效率和影響力均落后于人。不過在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推動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已經開始走上了快車道,值此之際,我們的政府和企業等更應把握好時代機遇,大力推動發展文化產業。
文化發展、文化強國是我國國家戰略級別的長期重要國策,黨的十八大將“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列入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文化產業的發展被提高到了新的高度。黨的十九大對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了新的部署,指出“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須提供豐富的精神糧食。”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生產經營機制,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培育新型文化業態”,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文化產業作為直接影響國民文化素質水平的一項重要因素,其重要程度從長遠來看完全高于同等經濟效益的其他產業。人民文化素質水平的提高將直接增強各領域的發展活力,文化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給予人民正確的價值導向教育,使人們深入了解政治精神、熱愛科學科技、培養正確的經濟觀,這都將直接對政治、科技、經濟等領域的發展產生強大的促進推動作用。文化產業可以直接向國際社會輸出我國的文化精神,使世界對中國的了解更加多元豐富,使更多的人喜愛熱愛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同時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相結合,可以更有效地推動我國的經濟轉型,實現綠色經濟,推動建設生態文明,為經濟水平發展落后的地區提供源源不斷的經濟發展活力。因此文化產業的發展在我國的整體發展進步中舉足輕重,是可持續性地增強我國綜合實力的核心因素。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等均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指示,給予了強有力的政治政策支持,同時發布了許多促進、保障文化產業健康發展的法律法規。在企業方面,越來越多的金融行業以及資本體系逐漸意識到我國文化產業的潛力,開始對我國的文化產業進行投資。文化產業相關企業的數量大量增長,文化產品的種類與質量也顯著提高,金融投資與文化產業開始實現循環促進。在很多資源型城市,正在實行綠色經濟轉型改革發展,大力發展旅游業等文化產業。同時隨著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文化精神需求日益增長,旅游業等文化產業的市場需求顯著提高,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當今時代,我國的國際地位、經濟水平已躋身世界前列,國際社會對于我國文化的關注程度顯著提高,增強文化產業水平、占據國際文化市場是時代的潮流,是國家發展的機遇。
文化產業由于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其生產產品與傳統的實體產品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更加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我國在近些年來已出臺諸多關于文化產業的法律法規,但文化產業的體系復雜、產業鏈長、生產經營過程涉及廣泛,相關法律制度體系的保障在實踐過程中,發現仍存在很多因法律法規不健全不完善最終導致消極結果的情況發生。只有建立健全科學完善先進的保障制約體系,在保障文化創作者、創作源頭合法權益的同時,制約限制避免因市場調節而導致的文化產品低俗化、過度經濟化從而失去文化內涵等現象的發生,才能使文化產業在積極健康的方向蓬勃生長。而在經濟轉型發展旅游等文化產業的城市,中央政府也應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文化效益的“三贏”。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精神財富,在給予政策保護的同時,也要注入市場經濟動力。使之在保存內在文化核心的同時,適應市場發展,通過走向市場實現發揚光大,這樣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煥發內在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過去時代的文化產品,曾經也是適應市場需求應運而生的產物,因此市場是文化產品生生不息的重要助推力,政策保護推動非遺產品進入市場、適應時代,才是新時代文化保護發揚的可行之道。
文化產品作為一種產品,不僅需要文化提供內涵核心,同時也需要在市場經濟體系中流動運作。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仍依賴于市場資本金融體系的投資,雖然日前有更多的金融行業開始投資文化產業,但因文化產業生產周期長、生產流程冗雜、市場效益隨機性大等原因,導致文化產業投資風險較大,很多金融行業仍處于觀望態勢。對于文化產業體系自身,應當把握時代機遇,爭取政策扶持,確立法規保障,及時完善產業鏈,構建健全高效的生產體系,保障文化產品市場的收益安全性,從而才能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資,最終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發展的正反饋循環促進,擴大全國文化產業生產發展規模,實現文化產業的真正成熟和中國文化的全面復興。
對于需要進行經濟轉型的地方城市,文化產業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例如旅游類產業,在實現環境生態保護、帶動經濟效益的同時,也能增強地方城市的知名度,對于日后實現精準扶貧、綠色經濟轉型、高新人才引進等均有促進效益。因此地方政府也應重視當地的文化產業發展,在大力招商引資文化產業的同時給予一定的激勵推動,促進文化產業的扎根與繁榮。
對于文化產業自身,如何適應市場需求,順應時代潮流,不斷創新發展,長久以來一直引人深思。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擁有巨大的文化內涵財富,但目前我國文化與經濟效益的轉換與文化在國際社會上的輸出力度均略顯疲軟。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吸收更多文化素質水平高、善于將文化產品化、甚至精于高新科學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實現文化產品與高新技術的結合創新,在依托新穎科技媒介吸引市場的同時實現文化的產出輸出。例如電影動漫游戲等產業,可以在實現成熟高質量特效的同時,加入豐富多彩、耐人尋味的中國文化元素,將帶有中國文化符號的科技產品輸送向國際市場。當中國文化產品在世界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時,我們的文化自信、文化產業內源的創新動力也將空前勃發,最終實現文化強國的中國夢。
文化發展、文化強國作為我國的一項長期國策,是我國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發展文化產業實現全民文化素質水平提高、增強我國國際地位、占據有利國際市場更是行之有效、行之高效的發展捷徑。文化產業的發展弘揚,促進民族文化傳承,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符合市場經濟需求,是新時代中國發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石。為實現文化強國,在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方面,仍需各方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