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學利
2013 年9 月,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首次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0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建設“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這兩個倡議被合稱為“一帶一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習近平主席在多次講話中提到,這是符合中國和世界人民利益的中長期發展規劃。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將東南亞經濟圈和歐洲經濟圈相聯結。“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通暢三大部分:中國——中亞——俄羅斯——歐洲;中國——中亞、西亞——波斯灣、地中海;中國——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南海——印度洋——歐洲;中國沿海港口——南海——南太平洋。“一帶一路”建設主要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將不同的資源稟賦、經濟結構、政治基礎的國家凝聚起來,共建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①“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政治生態環境復雜,大部分處于發展和轉型階段,風險程度普遍偏高,但造成風險的原因卻又各不相同。②在這種情況下,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只有在民心相通的“陪伴”下,才能發揮自己的優勢。因此,民心相通是加強與沿線國合作的一把無形卻必不可少的鑰匙,而實現民心相通的捷徑便是加強與沿線各國的文化交流、開展文化產業合作③。“一帶一路”沿線國都有自己的文明史,其民族特色也是別具風味,他們的文明構成世界文明的一部分,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貢獻力量。兩千多年前中國的“絲綢之路”,為中華文化的向外傳播提供了道路,成為文化西學東漸的重要平臺。新世紀的今天,“一帶一路”繼承并創新了古代“絲路文化”,希望在文化多樣性的當代,基于共贏理念,實現與沿線國的文化互鑒、文化產業的共同發展、文化產品的共同開發,將中華民族友好合作的精神傳到世界各地。
中國和印度是兩大文明古國,都具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中印兩國的交流史也超過兩千年。中印深厚的文化積淀,悠久的歷史傳統,各具特色的民族屬性,可使兩個民族在文化交往中互學互鑒、取長補短。同時,印度是一個自認為可以和中國“龍象共舞”的南亞鄰國,為了實施大國戰略,正在利用當前比較有利的國際局勢,大力開展強勢外交,在其有聲有色的活躍外交中,均不同程度地呈現出對中國因素的關心和運用。因此,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加強與印度的文化交流和文化產業合作,是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一劑良方,是打開中印民心的一把鑰匙,也是促進世界經濟文化繁榮的一抹彩光。
在歷史長河中,中印曾有過很多相似的“浪花”,出現過不少類似的歷史發展階段。釋迦牟尼在印度創立佛教之時,儒家學說在孔子的主張下誕生;當佛教教義因不同于印度教的等級制而在印度廣為流傳時,百家爭鳴正在中國的春秋時期興起;印度在阿育王的統治下達到統一后,秦始皇在中國橫掃六國;印度的笈多王朝和中國的唐朝先后成為兩國的黃金時代;20 世紀40 年代印度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相繼誕生;20 世紀后期,中印兩國先后推行改革開放;當下,中印兩國正在崛起……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出使西域過程中,曾派遣副使前往印度;④漢魏以后,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并以佛教為紐帶開展了其他方面的交流;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興盛,佛僧云集,佛寺拔地而起;北周與隋時期,印度音樂樣式及技法,乃至音韻學知識等也逐漸傳入中國⑤;隋唐之時,中印兩國在政府和民間層面的交流均達到高潮,佛教在中國達到鼎盛;北宋至明,中印交流勢頭減弱,但依舊繁盛;元明之時,中印發展了海上交通,但在鄭和下西洋結束后逐漸衰微;19 世紀中葉,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而清廷也是風雨飄搖,此時中印交流較少;20世紀上半葉,兩國人民互相支持,為民族獨立和解放增添力量;20 世紀以來,中印文化交流呈現出嶄新的開端,獲得了全面發展;1950 年,中印建交,官方、半官方、民間組織的交往逐漸增多,雖因邊界問題出現爭端,但兩個偉大民族仍是朝理性與合作的方向邁進。
歷史上的中印文化交流,為當今中印進行文化產業合作奠定了基調。步入新時代,兩大民族處于自身發展的十字路口,也站在了歷史發展的新起點,新時期的中印,在合作中競爭,也在競爭中合作。而加強具有經濟和文化雙重屬性的文化產業方面的合作,是造福兩國人民、繪制“中印大同”的重要一筆。
第一,有利于拓展中印合作范圍,促進中印經濟發展。文化產業可以通過文化地理格局重構帶來經濟版圖能量交換,在解決經濟發展困境和區域發展鴻溝方面起到重要的動力觸發作用。⑥中印文化產業的合作程度,不僅體現了中印文化交流水平,還體現了兩個國家現代化的發達程度。良好的中印文化產業合作,將直接成為中印經濟發展的驅動力和兩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推動力。
第二,有利于擴大文化交流規模,增加對彼此傳統文化的認知。跨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必然伴隨著文化的交流,而文化產品的問世,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民族的文化特色。加強中印文化產業合作,是擴大文化交流規模的契機。當今中印之間,民間交流相對薄弱,兩國人民對正在崛起的對方國家的了解是相對膚淺的。⑦因此,加強中印之間的文化產業合作,讓中印文化產業的生產入駐兩國民間,不僅可以加深兩國人民的對彼此的文化價值觀認知,也可以為其他事件的解決提供較寬松的人文環境。
第三,有利于消除心理隔閡,助力中印關系平穩運行。在國際合作中,文化始終占有一席之地,文化或價值認同基礎上的國際合作毋庸置疑會更加持久、穩固。中印兩國合作的范圍及深度取決于兩國之間能否建立互信,因為文化的差異是導致彼此間誤解的重要因素,互信的建立需要以共享的文化價值觀為基礎。中印文化產業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尋求中印“共性文化”,拓展中印“文化交集”,中印“共性文化”的發現,將推動中印共同價值觀的挖掘,從而減小甚至消除兩國人民的心理隔閡,增加中印民心傾向,為中印良好關系的發展減輕障礙。
第一,助推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文明的幸存者,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和多樣性聞名世界,也具有發展文化產業的人口規模和歷史積淀。中印文化產業合作,適應中國內部經濟改革的需求,可以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可為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提供良好典范,從而加快中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步伐;中國生產的文化產品,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深厚的民族印痕,是民族特色的濃縮。印度,作為中國推銷文化產品的優質窗口,可加速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交換,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增強我國的國際影響力。
第二,加速文化產業國際化,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中印作為發展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作為歷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兩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世界的神經,中印在文化產業方面的友好合作,可以極大地促進文化產業的國際化進程,成為文化產業合作的國際典范;由于文化產業具有經濟和意識形態的雙重屬性,所以,它便也具備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能,中印在意識形態上是存在差異的,但通過經濟緩沖意識形態的沖突、借助文化加速經濟交往的過程卻是可以解決經濟與文化之外的一些問題的。這種交往范式被廣泛流傳后,不僅可以促進世界經濟與文化的繁榮,也可以達到維護世界和平的目的。
印度,一個極具特色的南亞大國,由于歷史上的長期分裂,形成了現在印度社會文化多樣性的現象。中華文明,作為歷史上唯一延續下來的古老文明,在中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具有多樣性與包容性。同時,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和歷史的時代性形成了中印兩國文化的不同質性,于是,兩個極具多樣性的文化體系也是存在很大差異的。但是,不同的民族文化,都有屬于自己民族的價值符號與歷史印記,民族特色間不存在高低卑賤、孰優孰劣問題,對其他國家文化的尊重,就是對本民族文化的愛護。因此,在中印文化產業合作過程中,要做到相互尊重,尊重對方的文化傳統,尊重對方的民族特色,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同時,在平等相待、尊重彼此文化的基礎上,也要做到求同存異,共同致力于挖掘中印“共性文化”,拓展中印“文化交集”。
中國文化傳統較注重解決人與人的關系,社會的基本理想是實現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徹底和諧,其主要特點表現為尊祖宗、尚人倫、重道德。⑧印度的文化把相當大的精力放在了探討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上,宗教構成印度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印度文化的宗教性特點,已經滲透在文化領域的方方面面。毫不吝嗇地說,中印文化,各有特色,而這些特色是在本民族的社會土壤上形成、與本國現實相適應的,所以,中印之間的文化產業合作,要在維護自我民族特色、尊重他國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文化互鑒與合作,從而實現深化彼此了解、互利共贏的目標。
文化產業是重要的非物質生產部門,不僅自身增長潛力巨大,直接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而且可以滲透到其他行業,融合成許多新的產業形態、創造出更多高附加值的新產品。⑨由此可見,文化產業的合作,既要涉及文化領域,又要涉及經濟領域。所以,中印兩國在進行文化產業合作時,不僅要在文化上兼容并蓄,還要對文化產業自身的基礎結構和產業鏈及其發展規律有足夠的認識和研究,真正把投入用在產品開發、扶持原創和“內容文化”發展上,擺脫經濟上的速成思想和“經濟至上”的思維模式,避免產生“文化亂象”,⑩以期使中印之間的文化交流融入經濟成分,使中印之間的經濟交流帶入和平的文化基因,從而打造出中印文化交流新秩序。
文化資源,大體上是指具有文化特征和人類精神活動痕跡,具有人文價值和傳統價值的資源,是所有具有精神屬性的產品、服務和活動的綜合,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物質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資源和自然文化資源,包括歷史遺跡、民俗文化、地域文化、鄉土風情、文學歷史、民族音樂、宗教文化、自然風光等不同類別。?
第一,提高物質文化交流速度。中印兩國都有反映本國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物質文化遺產,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彼此物質文化交流的頻率是充分挖掘中印“共性文化”資源的必經之路。比如,中國的古文化遺址、石窟寺、壁畫等與印度的宗教石窟、石雕等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不妨加快智慧旅游發展,開通并完善中印文化景區網上購票窗口;開通中印文化景區直通車;開發中印文化景區紀念品等。
第二,加大非物質文化交流深度。中印文化均具有很強的民族個性,兩國人民都有自己的審美習慣,那些依托兩國人民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循環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極具多樣性,?而多樣性恰恰是文化交流的前提。比如,印度佛教,成為唯一一個傳入中國、變成中國傳統文化一部分的異國宗教,這種水乳相容的程度在整個世界文明交流史上都是罕見的。所以,現存于中國的、已經打上中國烙印的佛教傳統和習俗,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和印度現在的佛教思想相交流,并以佛教為紐帶,加快宗教思想的溝通。
資源也豐富多樣,自然資源作為文化資源的一部分,在中印兩國文化交往中發揮著特殊的作用。自然資源只有在我們以審美價值去審視而非以功利的使用價值去看待時,才能更好地發揮它文化屬性的作用。比如,山水精神是中國人追求自然、向往天道的內在氣質,農耕文明的山水精神表現為水墨山水的藝術巔峰。?而印度作為一個在人與自然關系上走的較遠的國家,對自然山水也是賦予了不一樣的情感,于是,從山水物質價值的攫取轉移到山水文化價值的開發,是兩國面臨的共同話題,因此,加快兩國自然資源文化價值的開發也是促進中印文化資源開發的一部分。比如,可以開展中印演藝事業人員的實景旅游演出;建立中印“共性文化”主題公園;定期在一些自然景點開展中印節慶會展等。
文化技術是指在文化產品的研發、生產、流通與消費過程中,將文化符號、新點子、好想法等無形文化資源表現為可感知化、可復制性、可推廣性的技術手段。?按照文化技術實現文化產業的功效來分,文化技術可以分為文化創作與表現技術和文化傳播技術。文化技術是文化產業的驅動要素,文化產業的合作離不開文化技術的創新合作。
第一,加快文化創作與表現手法的交流借鑒。中印兩國根據自己的文化習慣和民族特點進行文化創作與表現,因此,兩國可以采取擴大兩國科技人才的交流規模、兩國共同設立創作基金、建立創新鼓勵機制等方式,去提高文化產品的生產率,加強民族特色的溝通與融合。
第二,重視大眾傳媒,促進文化傳播。印度1885 年制定的《印度電報法》和1950年頒布的《印度憲法》,是印度政府壟斷和控制電子傳媒的法律依據,但印度富有主見的、自信的文化開放政策使得政府電視臺、私營電視臺、合資電視臺和境外電視臺頻道可以和諧共存,造就了繁榮的電視市場。?同時,印度的新聞界相對自由,被評為“世界上新聞最自由的國家”之一?。新時期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新階段,大眾傳媒的自由發展也是我國長期堅持的政策。在中印傳媒都相對開放的前提下,加強中印媒體的溝通,擴大媒體人員的跨國交流,為媒體人員普及對方國家的媒體文化及相關法律制度等,可以為兩國關系的平穩運行添磚加瓦。而完善中印兩國對文化產品的宣傳手段,提升中印文化產品的宣傳技術與力度,可以讓兩國人民更快、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文化,達到增信釋疑的效果,也可以讓世界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印文化,體會到中印傳統友誼。
隨著中印文化產業合作的加深,文化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均會得到提升,因此,加強對中印文化產品的保護也是中印文化產業合作的重點。中印作為中華文明和古印度文明的發源地,在長期的歷史交流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共性文化,兩大民族在開發共性文化產品或共同創作文化產品時,要注意對文化產品的版權保護。
比如,可以擴大中印兩國法律人才,尤其是知識產權人才的交流規模,緩沖兩國在知識產權法方面的沖突力度,為達成共同的法律保護意向建言獻策;兩國政府可以共同頒布保護文化產品的相關法律與政策,將文化產品保護制度化,并通過官方和民間的方式對公眾進行宣傳,以加深兩國人民對文化產品保護的的法律意識;兩國政府可以考慮設立“中印文化產品保護中心”,專門負責中印文化產品保護任務,解決文化產品糾紛等。
在當今的全球化過程中,文化及文化產業已經成為衡量全球化程度的重要因素,并成為新時代凸顯國家文化戰略的標桿。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不僅是國家文化戰略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軟實力”提升的有效路徑和重要載體。“一帶一路”倡議作為新時期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重要手段,其深厚的文化底蘊也體現了中國的“文化戰略”,在西方文化產業迅速發展,采用“軟實力”技術去攻打外交戰的大背景下,加快我國文化產業“走出去”的步伐,深化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產業合作,已經成為新時代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而印度,作為南亞大國,是“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地理節點;作為四大文明發源地之一,其歷史文化博大精深,中印文明交流史也是源遠流長;作為一直視科技與文化為重要發展任務的國家,文化產業“走出去”也是其追求目標。由此可見,在“一帶一路”推行過程中,本著互利共贏、尊重包容等原則,實現中印文化產業在文化資源、文化技術、產品版權維護等方面的合作,是我國加強與世界各國文化產業合作的重要一步,是促進兩國共同發展、增進兩國感情、維護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推動因素。
注釋:
①《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于2015 年3 月28 日聯合發布
②陳曉紅.試論“一帶一路”法律風險防控中的“軟法”價值.經濟與法,2017 年 9 月下期
③文化產業至今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各國都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不同的闡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題為《文化、貿易和全球化》的報告中指出:“文化產業這個概念是指那些包含創作、生產、銷售‘內容’的產業。從本質上講,它們與文化有關而且是不可觸摸的,一般通過著作權來保護,并且以商品或者服務的形態出現。”
④⑤薛克翹.中印文化交流史.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7 年版,第 3、6 頁
⑥齊驥.文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研究:理論與案例.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 年版,第 1 頁
⑦吳永年.“中印大同”的戰略思考.解放軍日報,2008 年第 3 版
⑧印度文化:超自然中心的生活方式.https://m.sohu.com/a/123806896_350858
⑨劉邵堅.文化產業:國際經驗與中國路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年版,第1 頁
⑩范玉剛.“文化強國”戰略視野中的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年版,第 127 頁
?向勇.文化產業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 111- 114 頁。同時,向老師認為,文化資源是一種無形的柔性化資源,是一種需求非穩定的不確定性資源,是一種在產生、傳播和接受過程中存在變化的差異性資源,是一種情景內生性的環境性資源,是一種基于人性需求的可通約性資源
?潘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中的傳播與推廣初探. 黑龍江史志,2013 年第15 期
??向勇.文化產業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 112 頁
??趙瑞琦.印度大眾傳媒研究.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年版,第105- 106頁、10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