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明軒
前不久,國務院公布《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彰顯了政府對于優化營商環境的信心與決心,同時也意味著我國營商環境進一步擴大了法治的進程。現如今,司法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對履行自身司法職責與創建法治營商環境之間的關系的認識,思想的不更新將直接導致司法實踐的不進步,進而影響司法機關處理營商環境案件的質量。比如司法工作人員在一些案件的辦案過程中、處理方法上,便體現了缺乏特案特辦、專案專人的辦案意識,同時也需要轉變成為積極主動總結辦案經驗的良好態度。據了解,在部分司法工作人員中存在著不愿主動接觸新思想、不愿主動學習新理念的問題,這一點尤其體現在基層工作隊伍中。另外,直接與群眾面對面打交道的辦案人員缺乏對“影響營商環境案件”的概念準確理解,在處理涉及企業項目和投資的案件過程中不夠敏感,服務熱情不高,這些問題也直接影響了司法機關一線辦案的水平質量,所以,深化思想認識、更新辦案觀念便是營造法治營商環境的重要一步。
在辦理關于營商環境的刑事訴訟案件中,涉案罪名主要集中在《刑法》分則第三章“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中,比如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騙取貸款罪、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罪等罪名,因此也可以看出依法打擊非法集資、侵害財產、侵害知識產權行為的任務依然艱巨。同時,在現實生活中針對市場投資者、經營者的人身財產各類侵犯案件頻發,但是在聚焦打擊危害社會安全刑事案件中大部分只是尋釁滋事罪等單項罪名,其中所涉及的罪數問題應該引起偵辦人員的高度重視。從辦理的民事性質案件中來看,絕大多數是侵權糾紛類案件和合同糾紛類案件,其中涉及勞動報酬糾紛的所辦案件占到了辦理的侵權糾紛類案件的一半以上,這些問題要求我們做好優化營商環境工作,就要加強對涉及投資、企業產權和勞企關系的民事訴訟案件的重視。因此,黑龍江省司法機關要強化辦理影響營商環境訴訟案件方面的能力,司法工作人員要充分提高自身責任意識,要妥善處理企業各類民事糾紛,做到司法不偏不倚,為群眾斷好案、做實事,為社會營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的營商環境。
營商類案件一般具有涉及人員較多、案件問題繁雜、涉案范圍多層次的特點,司法實踐中的各類新型復雜案件頻發,讓司法工作人員心有余而力不足。營商環境類案件與民法、商法和經濟法等這些相關部門法密切相關,而很多司法工作人員不愿意在這些部門法上花費過多的精力,這就導致了辦案人員在處理營商案件時,法律知識儲備不足,時常在審理案件中感到棘手難辦。比如,在一些涉及到市場經濟秩序內容方面的案件,因知識儲備不足在搜集、甄別有效證據的過程中存在困難,從而直接導致辦案難度的增加。這一點尤其在檢察隊伍內體現尤為明顯,一大重要原因便是司法責任制改革,在此改革之后,只有通過考核遴選出來的員額制檢察官才能行使辦案權,使得工作人員數量減少,而改革后每年遞增的案件數量同減少的工作人員數量形成鮮明對比,造成了檢察官每年平均辦案量急速增多的現狀,有的工作人員甚至是身兼數職,根本無暇自主學習民商法等相關法律知識。除了上文所述的這一原因,檢察隊伍建設的薄弱還在于精通民商經濟法律知識的人員缺口太大,多重原因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辦理營商類案件審判時間長、審判效率低。
首先,缺乏對錯誤案件的調查監管機制。對于涉及企業利益和營商環境案件進行重大決策責任追究及責任倒查對于規范刑事司法具有重大意義,責任人員如若作出嚴重失誤的決策和非常規的過于拖延等重大錯誤,必須由其對造成的重大損失和嚴重影響負責,必須依法進行調查,對相關責任人員進行有效懲處。目前,黑龍江省的基層司法機關缺少評查制度和追究機制,內部結構不完善,制度不健全,同時還缺乏專職人員來負責和推進。其次,對案件判決結果的執行情況缺乏有效監督。如果判決結果不能夠得到有效執行,那么就浪費了雙方當事人的時間金錢,不能保障法律的有效性。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公司企業遭遇到越來越多的債務糾紛和違約問題,有些案件是“由于債務人轉移財產、對執行機關‘躲貓貓’等情況,導致部分案件執行困難。執行機關采取的措施有限,效果力度有限,未能對部分‘老賴’形成真正的觸動,加重了企業經營困難”。同時,黑龍江省缺乏對審判機關執行難問題的有效監督,難以對執法問題進行全面有效的監督。
司法實踐工作中的情況同理論研究相同,由于缺乏與“優化營商環境”相關案件的理論和實踐經驗,因此在處理此類案件的過程中不能得心應手,司法工作人員缺乏開拓能力,在辦理影響營商環境案件的時候不能充分發揮司法機關職能。透過現象看問題,首先是缺乏經驗總結和典型案例匯編,沒有針對重大疑難案件和典型案件的匯編機制,研究這些案件背后的社會因素及其犯罪原因,以及犯罪現象之下隱藏的其他方面將有助于建立健全黑龍江省的司法證據系統,指導黑龍江省司法實踐將來可以更為有效地預防和打擊犯罪。其次是缺少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的辦案方法的總結。比如,應該提高對實踐中多發類案件的提前介入能力,不能只是被動地打擊和懲處,更應該主動總結此類案件的發生原因和提高預防能力。再次是缺乏對破壞商業環境的案件的定期總結,例如破壞市場經濟秩序,金融市場安全和影響地方穩定的案件,這些案件同樣對黑龍江省的營商環境造成了極大地破壞,同樣也存在著上述問題,缺乏對案件類型、原因的學習思考和梳理總結。
伴隨著黑龍江省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民商事領域的矛盾和糾紛日益突出,人民法院面臨著案件激增、訴訟井噴以及案多人少的司法問題。同時,由于實行了登記制改革,使黑龍江省人民法院特別是基層法院受理的案件數量激增。在過去的五年中,全省法院受理案件216 萬件,比前五年增長47.3%,創歷史新高,基層法院受理案件數量增長尤為迅速。同時伴隨著推進員額制法官制度的改革,以往的案件處理機制已經發生了變化,新的案件處理機制正在逐步探索。由于法官助理和書記員配比不到位,很多法官在完成繁重審判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大量的事務性工作,導致身心疲憊。法官人數的減少更為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案多人少的這一司法困境噬待解決。同樣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由于審判權的有限性,訴訟無法解決所有民事糾紛,因此迫切需要動員所有社會力量參與解決糾紛。因此,在當前黑龍江省優化營商環境的背景下,引入和改進創新多元化的民商事糾紛途徑來解決紛繁案件是十分必要和緊迫的。民商事糾紛雖不及刑事案件惡劣,但長期的問題不解決、不及時勢必會帶來黑龍江省的營商環境惡化,嚴重者甚至惡化出更多的社會問題、滋生出更多的不利因素影響黑龍江省的和諧發展。所以,司法便民,及時解決民事糾紛在營商環境的維護中也是非常重要。
黑龍江省在對營商類案件的審理過程中,經常存在著延期判案的問題,同時在涉及民商事糾紛的案件在審理時間、開庭次數和延時限度上規定不明,影響了法治營商環境對于案件訴訟“穩定公平透明”的要求。常言道,“遲來的正義非正義”,訴訟延遲高、審判效率低不僅會增加訴訟成本,還會耗盡裁決效用,敗訴的當事人不認可法院宣判,勝訴的當事人也會可能產生對司法的不信任,這些問題無疑會對司法信任造成極大打擊。要想提高民商案件審理效率,就要規范審理程序,確有需要延長審理時間的,就應該按照相關程序提出申請。司法機關工作人員要提高自身能力,夯實民法、商法、經濟法、知識產權法等理論知識,按照法律規定履行法定職責,按時完成審判工作,保護合法的市場主體,懲罰違法的市場主體,幫助市場主體將寶貴的時間用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而不是困陷于官司之中無法脫身。與此同時,司法機關應該高度樹立為民司法的工作理念,認真履行上級任務,讓“信息多流通,讓人民少跑腿”的辦案理念成為便民利民的司法常態,盡可能減輕當事人維權費用負擔,降低維權成本。
尊重知識價值,保護知識產權,司法保障良好的營商環境帶動經濟的更好發展。其實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假設現在作為企業投資者、經營者,投資的同時一定會有很多擔心:自己會不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如果遇到糾紛有沒有可以求助的途徑?這些疑問如果沒有可靠的解決辦法,那么在黑龍江省的投資很可能就會猶豫徘徊。盡管近些年來黑龍江省對于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是侵犯知識產權的案件時有發生,這主要是因為違法成本低、利潤高而維權成本高、賠償低,這便使得許多侵權者肆無忌憚而維權人不愿大費周章,從而導致許多違法者得不到懲罰,如此亂象對凈化營商環境而言有百害而無一利。同時,黑龍江省對于專利法、商標法、著作權法等執行制度需要完善,不僅需要加快在專利、著作權等領域引入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而且需要在民事保護方面建立有效的執行懲罰性賠償制度,對于商業秘密、保密商務信息及其源代碼等進行有效保護。就當前國際環境來看,各國對于知識產權領域的侵權亂象可謂是不可容忍,侵犯他人勞動成果基本會受到非常嚴厲的懲罰。而黑龍江省也應該順應國際形勢,要充分認識到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因為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完善知識產權相關制度,才能大力助推優化營商環境步伐,建設法治經濟環境。建立健全黑龍江省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不僅可以彰顯黑龍江省提高司法競爭力的決心、對創新技術的尊重,同時也為在黑龍江省投資企業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