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晶 劉 謙 陳津端
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下,地域經濟、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成為一個顯著問題,面對新的形勢,黨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戰略綱領,這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的有益方式。在精準扶貧規劃中,教育扶貧處于其中的關鍵地位,作為“五個一工程”的組成,教育扶貧在精準扶貧中起著基礎性、根本性地位,在《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的意見》與《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等政策中,對于教育精準扶貧提出了明確規定。高職院校精準扶貧是“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的戰略組成,高校特別是農林類高職院校要發揮出自身在農業、科研上的優勢,利用多元化的方式參與精準扶貧,充分體現出自身的社會服務職能。
從上世紀90 年代開始,我國相繼頒布了一系列扶貧攻堅計劃,每年都會在扶貧工作中劃撥大量專項資金,不斷完善“三農”普惠政策,開辟了具有我國特色的扶貧戰略。精準扶貧的核心內涵在于三方面。
“人心齊,泰山移”,精準扶貧不僅是貧困地區的重點工作,更是全社會的任務,要讓精準扶貧真正取得成效,需要凝聚各方力量,而專項扶貧、行業扶貧以及社會扶貧多方力量的整合,能夠形成合力,提高扶貧質量和扶貧效率。
關于精準扶貧的思想,最早于2012年提出,在這項工作中,需要解決好三個問題,即幫扶誰、誰來幫扶、怎樣幫扶,針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精準扶貧要做到六個精準:即扶貧對象、項目安排、資金使用、措施到戶、因村派人、脫貧成效都要做到精準。
高職院校擁有學生、教師等知識型人才,還具備科研儀器、圖書等優質資源,是參與精準扶貧的力量之一,在社會經濟的發展中,高職院校肩負著服務社會、科學研究、培育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職院校要發揮出自身優勢,在文化扶貧、教育扶貧、志愿扶貧、科技扶貧上提供幫扶?,F有的實踐顯示,高職院校是精準扶貧的重要力量,并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夠發揮重要的示范效應。
產業扶貧是農林類高職院校精準扶貧工作的主要抓手,也是農林類高職院??平虄瀯莸捏w現。產業扶貧涉及的扶貧對象廣泛,與教育扶貧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當前,就我國多數貧困地區來看,相當一部分農民會為了生存而外出務工,主動留在家鄉務農的數量并不多,在當前我國的定點扶貧項目中,一些高職院校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帶動作用的農林類產業和項目,取得了良好的扶持效果,但是,隨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深入,要讓農民真正的脫貧,那么,在扶貧方面,就不能簡單停留在農林產品的種植和開發上,要讓農村產業扶貧真正的做大、做強。在貧困地區,產業的發展普遍存在失衡問題,沒有構建起完善的產業鏈,在這一方面,必須要打通生產、加工、存儲、銷售等多個環節,延伸現有的農林產業鏈,提高農林產業化發展能力,因此,農林類高職院校的精準扶貧工作要基于產業扶貧來著手,構建一個涵蓋文化、品牌、生產、營銷、科技、資源于一體的綜合體系,促進農產品生產鏈的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通過該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針對精準扶貧的需求,農林類高職院校需要對現有的專業內容進行調整,基于地方產業特色,聯系地方政府、貧困戶、合作企業、扶貧辦等,調整專業內容,將專業教學納入精準扶貧的大框架和大機制中,明確學校在扶貧工作上的作用和地位,發揮出學校在人才、產業項目扶貧上的優勢,探索“專業+”精準扶貧戰略,如針對當地產業需求,構建“食品專業+ 農民培訓”“林業專業”+ 一村一品”模式,建設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專業+”教育機制。如:某地肉雞養殖產業發達,針對此,高職院校即可與當地企業和政府合作,構建產業學院,共同建設生態產業專業群,為食品生產、食品加工、儲存自檢、環境監測、環境修復提供便利,通過“專業+”模式的開展,將精準扶貧真正地深入到各項產業鏈中,吸納社會投資,帶動貧困戶,并為其提供技術咨詢、培訓、成果轉化等方面的服務。
為了促進優勢資源的整合,農林類高職院校在精準扶貧模式的開展上,有必要構建產業扶貧聯盟。所謂產業扶貧聯盟,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高職院校基于共同的價值取向、戰略目標,按照一定方式來形成優勢互補、資源互通的合作體,高職院校聯盟合作項目,也不再局限在科研、育人上,能夠逐漸延伸至社會服務方面,基于精準扶貧的要求,應當以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扶貧機制作為契機,促進人才、技術和資金上的整合,構建扶貧聯盟,彌補高職院校在現有弱勢學科上存在的劣勢,將貧困地區產業發展中的水文、土壤、生產、技術、產業品種、資金管理等多個要素相整合,提升各類資源的利用率。從長遠來看,扶貧聯盟的構建順應了高職院校內涵式發展的新要求,開辟了協同創新的全新路徑,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資金、資源和人才的重復投入。
高職院校的精準扶貧離不開校企合作,通過政府的引導,由高職院校、龍頭企業之間基于扶貧任務來構建利益合作共同體。為了促進兩者之間的緊密結合,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解決經營主體資金投入較少的困境,精準扶貧下的校企合作,需要構建產權利益聯結機制,由高職院校、扶貧企業之間構建股份制鏈接方式,進行市場化運作,這樣,高職院校、企業之間形成了緊密結合的產業鏈條,將生產、加工、銷售、物流等環節緊密結合,在這種合作模式中,高職院校以人才、技術、設備、科研等要素來入股扶貧企業,按股分利,明確界定雙方的占有權,通過科學的約束和激勵機制,讓高職院校、龍頭企業、農民都可以在其中獲得利益,實現多方之間的互惠共贏。在具體的合作方式上,要對接當地產業、職業崗位,突出專業核心課程的構建,與當地知名企業共同更新校企合作內容,實現人才教育與工作崗位之間的無縫對接。
農林類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精準扶貧的開展,要構建出理論、實踐并重的課程體系,突破傳統理性主義課程理念,轉為技術邏輯、應用主義理念。根據產業要求,明確專業實踐能力,從區域扶貧產業中提取樣本,勾勒出與對應專業、相關崗位群的能力和總能力,通過調研結果優化課程內容,凸顯實踐內容,構建包括職業通用技能、職業綜合技能、畢業實習等于一體的漸進式人才培育模式,實現專業課程與職業能力的對接,并與時俱進地編寫校本教程。同時,對接精準扶貧社會要求,開發出趣味、生動的教學培訓包,培訓包主要通過線上教育的方式來呈現,突出實踐能力,為學生、農民、企業提供支撐,發揮高職院校的科技引領作用。
農林類高職院校特色專業精準扶貧的開展,對于教師隊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此,要構建技能型、雙師型師資隊伍,遵循德才并舉、內外聯用,針對校內教師,加強培訓與教育,使之全面掌控專業教育與精準扶貧的結合方式和開展戰略,為教師提供到相關企業實踐的機會,夯實其實踐能力,培育出一批行業認可、學生歡迎的校內師資隊伍,做到學歷、年齡、職稱、技術結構上的科學合理。同時,在校內培育扶貧能手,甄選德、能兼備的校內教師組成扶貧工作隊伍,有計劃地到貧困地區調研、精準識別項目,為學生提供指導,帶領學生主動服務產業,投身于精準扶貧的建設。此外,夯實校外導師隊伍,在合作企業、行業專家、扶貧辦中選擇綜合素質過硬的管理人才、技術能手,組成校外導師隊伍,解決學生在參與精準扶貧項目中的種種困惑,并為其提供政策、資金上的扶持,構建一支有影響、有聲譽的高水平雙師型師資隊伍。
精準扶貧中,鄉村生態環境也是需要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鄉村生態環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個空間載體,涵蓋生活環境、生產環境以及資源環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精準扶貧的重任除了要幫助農民脫貧之外,還要改善居住環境,構建美麗宜居的鄉村,農林類高職院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幫助貧困地區創設宜居環境。一方面,由高職院校組成專家智庫,協助當地政府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對農村建設提供包括空間景觀、土地使用、建筑控制、交通組織等方面的指引,根據當地的地理特色來塑造鄉村風貌;另一方面,針對當地的農業技術來進行繼承和創新,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為農民提供指導,發揮科技力量,解決土壤肥力下降、土壤荒漠化、濕地生態功能減弱等問題,讓農業能夠從生產真正地轉化為提質,在精準扶貧過程中,要為農民灌輸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讓環保理念能夠深入人心,傳授科學養殖、種植技術,從傳統的生態扶貧轉化為生態振興。
精準扶貧是新經濟時代下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高職院校精準扶貧是一項新的研究領域,已經引起了高度關注。農林類高職院校在精準扶貧上具有先天優勢,在具體工作的開展上,應當基于產業扶貧為抓手,創新專業內容、重構專業體系,為精準扶貧提供必備的人才、技術指導,實踐證實,這種方式能夠提高精準扶貧工作的經濟社會效益。當然,作為一項全新的課題,這一工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內容,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訴求也各不相同,如何繪出最大的同心圓,還需要進一步地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