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謙
現代學徒制建設是目前職業教育中不斷推廣和探索的教育制度。自2015 年第一批試點單位試點至今,已有三批次的學校、企業或研究機構加入到學徒制建設中。同時,隨著多領域的不斷綜合,專業人才的評價體系趨向于專業化與多元化。因此,探索一種能夠在學科專業背景下,將傳統技能與知識體系相結合,并且以職業發展為導向,實現綜合能力拓展的培養模式,成為時下職業院校對人才培養的關注方向。
筆者所在的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國內唯一一所以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進行試點改革的高職院校,在當今工程機械裝備不斷升級,專業人才綜合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為大背景下,結合現代學徒制“深化產教融合,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理念,對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以實現提高專業人才的綜合能力及就業適應性的目標。
現代學徒制是在傳統學徒制的基礎上,將專業的基礎知識理論與實踐技能相結合,改善了傳統學徒制經驗性為主帶來的延續偏差以及水平差異的問題以及理論教學實踐性不足的問題。
我國現代學徒制是基于英國現代學徒制、德國“雙元制”等國家的現代學徒制度而提出的人才培養制度。其培養方式主要通過在學校和企業“雙基地”進行學習及生產實踐,以學校與企業組成的“雙主體”,由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組成的“雙導師”隊伍共同進行培養,培養的專業人才既是學生,又是學徒,“雙身份”學習,在學制結束時能夠取得學歷證書以及專業相關的職業資質證書。
現代學徒制與傳統的“訂單班”存在較大區別,后者重點是以培養企業固定崗位的技術人員為導向,入校簽訂就業合同,學生畢業即對口就業,但培養主體依然是學校,專業知識面有限,職業發展存在一定的約束。
現代學徒制更加突出綜合能力和職業資質的培養,培養模式突出“四雙”教育,企業基地在學徒(學生)培養期間側重于經驗傳授,不與就業選擇相關。學徒(學生)有更多元的職業規劃。
隨著“制造強國”理念的不斷深化以及“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不斷推進,作為國家裝備制造業的重要產業之一,工程機械行業在近年不斷取得重大的發展,科技水平以及行業競爭力也在不斷地提升,推出了大批刷新世界紀錄的性能優良的工程機械產品。與此同時,與工程機械相關的關鍵技術包括液壓技術、智能化控制技術、人機交互技術,模塊化技術等也得到了同步的發展。
與此同時,機械化施工在總施工量中所占的比例不斷提高,多部門多崗位協同作業已成為一件普遍的現象。在此情況下,施工機械的使用管理的崗位責任也開始逐漸延伸形成使用+維護、使用+配電、使用+安全等形式。因此,“制造”+“使用”+“施工”復合型的人才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下產業的集群性發展。
通過對數十家對口企業以及就業多年的本專業人才進行調研分析,目前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在現代學徒制建設方面主要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人才培養的綜合性不足。現有的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是面向施工項目的機械化施工組織及管理方向,即施工機械裝備的使用過程管理。所以開設的專業課程主要偏向于工程機械裝備的基礎構造和施工能力認知,以及施工過程的管理。但企業的發展所需求的人才已從單一的專業性人才逐漸轉變為行業復合型人才。
因此現有的對人才培養目標從專業能力的深度和廣度方面就顯得略有不足。如調研過程中反映的工程機械主要構件的檢修工藝、塔吊的安拆工藝、施工臨時用電工藝等問題,這些基礎知識在現有的培養架構下涉及較少或者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知識模塊。這就不容易滿足崗位工作的延伸需求。而企業學校之間溝通機制有限,因此企業往往采用企業培訓、在崗自學的方式來實現知識的補充,有可能造成一些安全隱患。
2.課程體系偏向理論化。工程機械運用專業運用技術專業早期主要面向施工企業現場機械設備管理的工作,因此工程機械相關的多數課程,如工程機械發動機、底盤、液壓系統、電氣系統等基礎課程以課堂教學課件及影像資料講授為主,學生缺少直觀的認識。而通過工程機械操作實訓對設備能夠對工程裝備有一定的接觸,但實訓作業與施工項目工程機械作業存在較大差距。
實踐資源的缺乏、實踐針對性不強的問題會對學生就業適應性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會由于二次培訓而使企業的管理成本增加。
3.校企融合不夠緊密。由于對現代學徒制模式的認知尚處于起步階段,學校與企業的交流機制不足以滿足共同培養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幾方面:
首先學校和企業對現代學徒制認識有限。如對于學生的聯合考核,多數企業的管理主要側重員工培訓及年底考核,這與學校的學分考核等存在較大差別。
其次,理論和實踐能力各有側重,難以統一。學校教師的理論知識較完善,但多數教師缺少工程實踐經驗,使得教授內容實踐針對性不足;而多數的企業技術人員的實踐經驗是在工作過程中積累形成,其理論基礎較為薄弱,難以形成課程體系。兩方在現有培養模式下不能形成統一。
對于上述的問題,通過不斷地分析總結,可考慮采用以下的對策。
1.結合企業需求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設置和專業技能方向劃分應貫徹以學生為本、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教思想,以專業要求為主線,從深度和廣度方向進行適當延伸。
深度方面,將當下施工項目中的典型裝備引入專業課程中,如塔機設備、樁工設備、架橋設備等,豐富對工程裝備的認識。廣度方面,將崗位所需的跨專業技能結合在培養體系中,如制造工藝或施工電力等相關的技能及知識,提高專業綜合素質。目前我校在試點過程中已試行制造相關的能力拓展,并與合作企業開展聯合培養。
因此依據此人才定位,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具有良好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的,具備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的基本理論和專業技能的,面向生產、使用、租賃、銷售工程機械等單位的,從事工程機械制造、管理、租賃、營銷及技術服務,以及使用工程機械從事工程項目等工作的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人才。
2.深化企業合作,推進雙主體育人機制建設。根據本專業特點,建立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的雙主體育人模式。發揮企業技師與學校教師各自的優點,引導學徒(學生)融合吸收,綜合提升。建立理實一體化培養模式,實行“1(學年)學生+0.5(學年)學徒+1(學年)學生+0.5(學年)學徒”的學制安排,促進實踐經驗與理論知識更有機地實現融合。
在此期間,增加企業技師和學校教師的相互交流。一方面,在學徒(學生)完成一個階段學習,企業和學校培養導師進行“學情交底”,即完成的主要學習或工作的內容,并將各階段學徒考核結果納入學分體系,以實現共同培養,共同考核。另一方面,加強雙方導師的專業技術交流。組織教師進入企業進行專業基礎知識培訓,提高企業工作人員專業知識水平。組織企業工程師到學校進行專項培訓及管理規范培訓,同時鼓勵教師在寒暑假及各種形式分次分批進入企業進行工作實踐,提高專業技能水平。
在此基礎上,可進一步形成定期交流的動態信息機制。從企業角度來看,通過與學校的交流,可以使技師在總結工作經驗時具備更多的理論依據,及時發現不足進行糾偏,提高了綜合技能,有利于實現生產流程,管理水平等各方面的優化。對學校而言,通過共同培養以及相互交流的模式,也可以提高自身的實踐認知水平,更能夠把握專業技術的發展方向,同時為下一輪培養模式提供實際可行的修訂依據。
3.加強校企共建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教學基地建設。在調研工程機械運用技術行業的崗位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基礎上,分析了其對實驗實訓條件的需求,再結合學院現有實驗實訓條件,為提高學生(學徒)的技術技能等綜合素質,推行現代學徒制試點建設提倡的“四雙”“四共同”育人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秉持“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深度融合”的合作理念,與合作企業構建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校企共建教學基地。
教學基地依據培養目標形成“制造工藝—設備使用—檢修保養”流程化模式,內容涵蓋了常規工程設備的操作、拆裝工藝、故障分析、檢驗維修等實踐作業項目,便于實訓操作和理實一體化課程的教學。同時,企業導師也可針對教學環節在基地開展培訓工作,豐富了培養形式。
4.校企聯合教材編寫。基于培養方案及知識體系,以職業能力為主線,由校企聯合開發教材。教材采用模塊化設計,將知識體系與實踐運用相結合,形成能力模塊,模塊知識結合實踐操作,達到掌握及運用的目標。
教材由企業技師與學校教師共同編制,模塊框架由企業及學校導師以能力拓展為導向,根據培養目標討論確定。企業技師將企業的操作規程、標準規范以及操作作業流程和工作經驗等按照對應的模塊整理作為實踐作業的指導資料,學校教師完成相應模塊的專業基礎知識的梳理,并結合企業方資料補充相對應。雙方進一步研討后形成完整的“認知+實踐”的知識體系的教材,提高了教材操作性和實用性。
在應用型高校不斷推進建設的大趨勢下,將現代學徒制與工程機械運用技術專業相結合,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探索,以雙主體形式實現專業人才的實踐能力的延伸和進一步拓展,更有利于專業人才的職業發展。當然在探索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我們結合實際情況進行不斷討論研究,但隨著應用型高校建設中政府、企業、社會以及學校的支持,工程機械專業的現代學徒制建設還會取得更進一步的發展。
在培養模式的不斷調研修訂過程中,還可探索依照“1+X”模式同步引入相關的技能資質證書以豐富學徒(學生)的技能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