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俊領
林地是國家重要的自然資源和戰略資源,是森林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按照發展現代林業和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嚴格實施用途管制,依法依規使用林地,認真落實林地分級管理,切實保護現有森林,引導節約集約使用林地,確保林地資源穩定增長。
某省公路建設項目是規劃國家公路網的一部分,是城市群“三橫三縱”對外綜合運輸通道中“三縱”線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區人文生態旅游片區的主要干道之一。該公路建成后將成為地區生態旅游片區的大通道,極大改善沿線交通條件,加強城市群內部聯系,對提升沿線人文生態旅游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項目建設共永久使用林地占公路總用地規模的16%,由道路路基、互通立交、隧道工程、橋梁工程、養護中心五部分組成,林地分別占總林地面積的59%、10%、14%、11%、6%。工程區內的林木主要以針葉林、闊葉林和灌木林為主,樹種主要有青楊、青海云杉、圓柏、檸條、沙棘、小檗、錦雞兒。線路沿線穿越省級森林公園,占總林地面積的21%。
1.對森林資源的影響。在工程設計選線時“本著不占或者少占林地的原則”,優化公路線路布局,項目建設擬使用的林地大多數為村集體的人工林及四旁樹,盡可能避開林相較好的天然林,只是在橋梁、隧道口等控制性工程不可避免地使用省級森林公園林地。根據以上分析,項目建設對森林資源的影響是局部面積的減少,總體上對森林資源不會造成大的負面影響。
2. 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項目建設對地表植物是有一定的影響的,主要體現在道路主體建設,會清除和占壓大面積的土地,其清除過程及占用會使原有植物永久失去棲息之地,但由于地表植物的損失面積與沿線總體占地相比數量相對較少,所以項目對地表植物整體群落影響不大。項目區野生動物類型和分布數量很少,調查發現建設過程中主要影響的野生動物均為常見物種,且對其不利影響僅局限在施工區域,因此該公路建設對當地野生動物不會產生顯著的不良影響。
3. 對生態效能的影響。該項目使用林地數量占項目區域總數量比例較小,且森林群落結構單一,大部分林地為人工林,主要喬木樹種為青楊、青海云杉,喬木林多為中幼林,生物量較小,所以工程使用林地對森林生態效能不會造成嚴重影響和破壞。加強監管,落實環評報告和水保方案中的水土保持及綠化措施,對因工程建設造成的裸露土壤、填挖地貌進行有效防護,減少水土流失和環境污染,使項目區的生態環境有所改善,生態效能逐步增強,同時注意要按照大陸性干旱氣候地區植被正向演替規律選擇植被物種植被恢復措施,要以種植喬木為主,輔以灌木、草,就能有效改善本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生態功能的減弱。
4.對自然景觀的影響。項目建設對景觀風貌的影響主要是施工過程中開挖、填埋等會影響土體的結構,造成地表裸露的視覺反差與周圍景觀的不協調,自然生態系統被構筑物占用,由自然生態景觀變為人工景觀。由于占地為帶狀布局,對景觀風貌的影響十分有限,并可以通過植被恢復等措施將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且工程建設完成后,將會完善藥草臺森林公園的交通條件,從而帶動森林公園的發展。
1.生態保護措施。在施工階段,擬采用生態保護保措。(1)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保護意識。施工單位與當地林業主管部門定期座談、交流。及時開展對施工人員保護森林資源、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森林防火等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提高保護森林資源安全的意識。(2)簽訂保護協議,明確保護責任。施工單位擬與林業主管部門簽訂有關的保護管理協議,明確各自的職責,盡量減小工程建設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協議內容包括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環境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有害生物進入和工作人員的活動范圍等內容,做到責任明確,各司其責。(3)科學制定施工方案,有效降低負面影響。在工程施工過程中,要按照生態保護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嚴格執行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并加強管理,防止因為趕工期造成人為的生態干擾和破壞。
2.加強林地林木管理。在項目使用林地過程中,縣級林業主管部門要依法加強對使用林地的監管,檢查用地進展情況,確保施工單位嚴格按審批范圍使用林地,防止用地單位或施工單位擅自擴大林地使用范圍,造成林地資源流失。各級林業主管部門要根據國土部門的正式用地手續依法對項目使用林地進行撥交和林權變更登記,及時核減被使用征收的林地。在項目建設過程中,確需增加使用林地,建設單位應依法另外辦理審核審批后方可施工,林業主管部門要積極配合項目業主辦理使用林地手續。
3.使用林地的恢復措施。由縣級林業主管部門統一規劃設計和組織實施,負責工程占用林地的異地造林和植被恢復工作。造林面積不低于占用林地面積的120%,造林和植被恢復資金,按有關規定在占用的森林植被恢復費中列支。造林可安排在可研報告植被恢復費繳納到位后的當年或歷年進行。省林業主管部門有權對森林植被的異地恢復工作進行監督檢查,以確保林地的占補平衡和森林資源的恢復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