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增剛
1.地勘單位轉型發展是當前國內經濟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當前國內經濟仍然處于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實體經濟發展緩慢,內外部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加,國內周期性問題與結構性矛盾疊加,經濟運行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仍然較多。從山西省經濟形勢看,全省地質勘查項目投入持續減少,傳統的地勘行業面臨的“小市場、大隊伍”的困境將日益凸顯,地勘隊伍找項目、保收入、穩隊伍的壓力越來越大,迫切需要地勘單位轉型發展。
2.地勘單位轉型發展是當前事業單位改革進程的迫切需要。目前全國事業單位的改革正在進行,2020 年是實行政府購買服務改革三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從明年開始財政保障地勘隊伍人頭經費的歷史將一去不返,深化改革的形勢也逼迫地勘單位要盡快地轉型發展。
3.地勘單位轉型發展是當前地勘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地勘行業經過十年的黃金期后進入了持續的低迷期,山西省地勘局及各下屬地勘單位從2017 年經濟發展企穩回升后,2018、2019 年雖然連續保持了一定的經濟增長,但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差強人意,保持地勘經濟持續發展迫切需要地勘單位轉型發展。
1.干部職工的思想解放程度還遠遠不夠。歸結起來講,在思想解放上普遍存在“四個缺乏”,即墨守成規,缺乏開拓意識;安于現狀,缺乏危機意識;求穩怕亂,缺乏風險意識;小富即安,缺乏發展意識,拼闖市場的勁頭和信心不足。
2.體制機制創新步伐緩慢,基礎管理工作薄弱,不能很好地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主要表現在推進產權多元化及經濟成份多元化方面沒有實質性進展;在績效考核分配方面落實不到位,依然存在大鍋飯、搞平衡現象,職工中存在相互攀比思想;在基礎管理方面,隨著產業領域的不斷擴大,部分制度仍不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要,和工作實際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脫節;在規章制度的貫徹落實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現象還時有發生,人事、分配、用工管理難度和風險不斷加大,工程技術及質量不盡人意,債權債務比較多,安全隱患日益增多等等。
3.合并重組及事企連根的管理模式導致管理風險和管理難度的加大,制約了地勘單位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由于事企連根,加之重組后事業單位編制內人員在實際工作中難以和筆者所在編制單位相對應,為地勘基金項目財政撥付、人員工資發放、單位資質申辦、養老統籌、銀行資信、職稱評聘、文明單位創建等各項工作帶來很多困難和困擾,急需盡快理順。
4.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一步理順產業格局的任務十分艱巨。由于受發展基礎、發展階段等多種因素制約,地勘經濟發展方式總體上仍然粗放,經濟效益難盡人意,經濟增長的自主性、可持續性和后勁還不夠強。在產業格局的構成上,雖然基本形成了礦業開發、傳統產業、多種經營和新興產業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的態勢,但由于這些產業絕大部分都屬于延伸產業,關聯性相對緊密,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因此,抗風險能力非常有限。
5.經濟基礎薄弱,職工隊伍結構復雜,管理難度較大。以筆者所在單位為例,現有600 多名工人中,50 歲以上的占到將近一半,且大多數已不適宜野外苦、臟、累、險崗位。與此同時,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技術工人又十分匱乏,由此導致的人員結構不合理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發展的主要瓶頸。
6.干部隊伍及人才隊伍的建設亟待提高。一是在加強學習教育的力度上不夠,表現在對干部和專業人才的培訓沒有明確目標,存在時緊時松現象。二是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建設的力度不夠。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嚴重斷層,年齡結構老化,工作熱情和活力有所降低,工作積極性、主動性有所弱化。三是干部隊伍和人才隊伍的管理力度不夠。表現在大局意識、責任意識日益淡薄;工作不扎實,深入現場、基層調研和深入研究了解工作較少。
1.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積極培育更加合理的產業格局。
(1)堅持地質勘查的傳統主業地位,不斷拓展服務領域。一是加強與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聯系,提升服務質量與信譽,在地質災害調查、評估,地質災害治理立項、勘查設計與施工、礦山恢復治理等領域爭取一定份額,鞏固或保持原有優勢產業。二是圍繞國家、地方政府和社會對地質工作的新需求,發揮“地質+”思維模式,立足于國家發展需求,加強成果資料的二次開發利用,積極向“三稀”礦產勘查領域進軍,在煤下鋁研究、煤鋁聯采、多金屬伴生礦的成礦規律研究等方面進行創新性開發,拓寬項目渠道,尋求發展突破。三是持續加大施工業及改進鉆探工藝,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立足眼前,著眼長遠,不斷加大投入,持續改造傳統工藝、鉆井技術和泥漿配比等影響施工效率和質量的關鍵環節,在補短板、降成本上下大功夫,實現提質增效、轉型升級、綠色勘查。
(2)積極培育新興產業,促進地勘經濟可持續發展。一是緊緊圍繞當前環境保護新形勢和新需求,積極推進環境監測(治理)產業培育進程,努力打造生態保護修復、采空區治理專業化企業。二是加快地質災害預警平臺建設。在積極承擔在線地質災害治理和監測預警、開展生態環境地質保護監測治理的同時,進一步解放思想、拓寬思路,向大數據處理和尾礦庫在線監測、環境(水、土、大氣)在線監測、航空數據在線傳輸拓展。三是全面整合內部各類地質信息,加強內部集成共享,努力提高整體協作和市場競爭能力。四是充分總結利用聯合投標、借船出海等已有的工作經驗,加大創新思維力度,大力促進煤層氣開發、地熱、干熱巖、淺層地溫能等綠色資源的勘查開發,為新時期新能源產業和新材料產業發展提供地質工作基礎。五是不斷創新思維,拓展傳統地質工作領域,積極向城市地質、農業地質、旅游地質等方面延伸,不斷增強社會化地質服務供給能力建設。
(3)堅持“走出去”發展戰略,不斷拓寬服務地域。實施“走出去”戰略目標是地勘單位轉型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子,要不斷開拓思路,緊緊抓住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山西省綜改試驗區等新的戰略機遇,發揮專業技術優勢,充分利用局海外公司這個平臺,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積極嘗試通過技術入股等方式和大中型企業集團聯手合作,利用“借船出海”的方式在省外、國外謀求更多發展機遇。
(4)服務地方經濟,積極與省市縣各級政府部門進行接洽對接。地質工作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項先行性、基礎性工作,服務于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要積極主動對接國家和省生態文明建設,對接國家及省市縣的有關政策和需求,主動與水利、環保、住建等相關部門溝通接洽,以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為切入點,融入國土,服務國土。主動融入區域經濟發展,發揮地質技術優勢,大力拓寬服務領域,充分發揮地勘單位人力資源優勢,積極推動與省內相關市縣建立戰略合作,以期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5)堅持科技創新,積極與大中型企業、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加強服務市場的能力,鞏固和深化與高校、科研院所、中國鋁業等大型企業的聯系溝通與戰略合作,主動收集資料、研究分析,在全方位提供地質技術服務的同時,積極進行工業設備技術更新改造,爭取承攬更多的社會資金項目。
2.深化改革,積極探索完善有利于發展的機制。
(1)建立合理的經營機制。在現有“四自”運行模式的基礎上,結合事業單位改革的相關政策,對生產經營單位進一步放開搞活。合理調整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投資配置,在重點項目及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投資上,進一步提高技術含量、提升技術層次,真正形成專業化發展、規模化經營的良好局面。
(2)建立健全明確的責任體系。進一步調整完善內部各崗位的職責權限,讓崗位職責更加明確,工作流程更加清晰,目標設定更加精準。積極推行精細管理,在開源節流中實現經營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3)建立和完善兼顧公平與實效的激勵機制。根據事業、企業連根運作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制定有利于提高全員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的激勵和分配機制。
(4)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結合事業單位改革及轉型發展的需求,制定完善的經營管理責任制,考核指標要引導經營單位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體現單位的發展宗旨,落實發展戰略和發展措施。既鼓勵創新和創先爭優,更要鼓勵做好基礎工作,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5)建立完善有效的內部約束監督機制。加強審計和紀檢監察工作,在選人用人、工程外協、材料采購、重大事項的信息披露等各方面要做到有約束、有監督。
3.加強干部隊伍及人才隊伍建設,為轉型發展創造良好氛圍。
(1)在干部隊伍建設上下功夫,讓廣大干部“會干事”。加強對干部隊伍的培養、教育、引導、管理,積極嘗試對學有所長、發展潛力大、發展意愿強的干部進行有針對性地選拔和配置,按照實際需要將他們放到重點領域和關鍵崗位,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成才,形成“想干事的有機會,能干事的有舞臺”的良好格局。
(2)在人才引進上下功夫,讓優秀人才“想干事”。堅持“感情留人、事業舉人、待遇感人、環境育人、廉潔聚人”思路,結合轉型發展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引進靈活機動的用人機制,通過不同途徑,不拘一格招聘各類高層次人才,加大力度培養專業領軍人物,以項目帶動人才培養,讓青年人才“想干事”,以人才資源優勢打造企業品牌形象,發揮團隊效益。
(3)在人才管理和干部隊伍建設上下功夫,讓人才資源“能干事”。建立完善的人才考察培養機制,加強關鍵崗位人才數據庫建設,從能力、經驗、特長、性格、年齡等方面對管理團隊的梯次搭配進行綜合考量,確保項目核心管理團隊配置合理,讓他們“能干事”。
(4)在轉變發展思路和解放思想上下功夫,讓人才資源“能成事”。主要解決好三個問題:一是想與不想的問題。要使改革發展順利推進,就必須圍繞中心工作,放開思想,拿出切實有效的發展思路和辦法,實現工作的新突破。二是敢與不敢的問題。鼓勵廣大干部大膽探索,突破思想禁錮,敢為人先。建立容錯糾錯等相關機制,寬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別是改革創新中的失誤,支持和保護作風正派又敢作敢為、銳意進取的干部。三是干與不干的問題。既大膽提拔使用思想新、點子多、想干事、會干事的同志,又要以效益為中心,創新分配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干事創業的能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