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鄒 晶
開發性金融對民營企業發展的支持模式還多以信貸為主,而不少民營企業的業務和規模擴張較快,僅僅依靠貸款很難滿足多元化發展需求,且對綜合成本造成一定壓力,長期持有貸款還會造成資產負債率上漲的考驗,不利于民營企業直接融資金融市場;開發性金融的支持對象主要是勞動資本密集型民營企業,普遍成本性不夠,缺乏必要的持續核心競爭力,而支持領域則表現為流動資金貸款較高、生產項目類融資總量占比較低,沒有從整個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綜合分析民營企業的資金缺口;現行評審機制沒有針對資產規模、項目自身風險、信用等級等構建民營企業特有的評審模式,導致民營企業在授信審評中因資產規模有限、經營現金流沒有較好表現等而呈現總體風險較高,最終無法獲得融資支持;從貸款審批的角度較局限于財務數據分析,對海量貿易單數的審核和真實性評判缺乏細致分析,項目整體風險把握難度較大,此外加上金融市場資金日益緊張,受到合規性考核等壓力的增大,對民營企業貸款的風險防控有待強化。
融資品種多元化,為民營企業引入更多渠道的外部資金
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要先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為開發性金融融資支持的實踐提供一個有效規范框架,在此框架下,開發性金融機構要不斷強化與各部位、各級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創新性整合各類投融資服務,通過貸款與投資、債券、租賃、證券等其他融資方式的產品優化組合,強化戰略上加系統內協同,幫助民營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對于民營企業數量眾多、業務需求分散、個性化需要增多的情況,國家開發銀行應加強與各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市場化小貸公司、優質擔保機構等其他組織的合作,通過銀團、共同投資、聯合貸款、代理結算等多種合作關系,進一步加強對民營企業融資的服務水準。
發展個性化融資模式,調整債期結構
一方面,發展個性化融資模式。具體而言:在貸款方式上,摸清產業鏈內企業具體情況,小型企業可以采取統貸模式,大中型民營企業采取直貸模式或集團貸款模式;在統貸平臺的選擇上,也應逐步發展成為市場化原則的篩選機制,本著“資信安全、資產結構良好、綜合成本可控”的原則,選擇與民營企業合作意愿強、風險分擔機制良好的企業作為統貸平臺;在支持對象上,必須對戰略新興產業、科技創新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民營企業,以及符合國家發展戰略的三農類、環保類易被忽視的民營企業加大支持力度,從貸款規模上、資本成本上給予相應的傾斜。
另一方面,調整債期結構。開發性金融應根據民營企業實際需求,充分考慮其在行業內的發展情況、市場競爭情況、未來戰略情況等方面,加強中長期貸款與流動資金貸款的銜接,實現貸款資金的良性運轉;進一步擴寬中間業務品種和衍生品,實現以客戶為中心的融資開發理念,切實降低民營企業融資綜合成本。
優化現有評審機制,強化風險防控
開發性金融要優化現有的評審模型,充分對各行業民營企業的特點參數進行調查統計,根據相關參數來確定各行業民營企業融資審批的邊界值,并且進一步調整評審授信額度內靈活調劑機制,建議按照風險系統確定授信額度,對于同系數融資產品以信用核準的形式予以變更,減少評審各環節的繁瑣重復手續。此外,從民營企業融資的信用結構上采取非單一化模式,根據民營企業經營情況建立較為靈活且合理的其他風險緩釋措施,與各地市政府、各地市產業鏈組織加強對接,共同探討建立償債準備金補償機制,由政府組織設立產業鏈內民營企業融資風險準備補償金,完善賬戶監管體系,建設信息公示平臺,并定期對產業鏈內民營企業的融資風險進行提示。
開發金融機構應發揮信用機制建設優勢,引導和幫助各地市政府進一步加強對民營企業的信息收集與管理,提供完善的信息服務體系,建立健全企業信息數據庫,并充分發揮大數據優勢,定期更新披露企業及融資情況。在項目庫、物資、人才及融資資源上實現民營企業間的共享,同時建設資信網服務體系,鼓勵民營企業將納稅、經營、融資、獎懲信息進行跟蹤調查統計,引導民營企業養成良好信用習慣,加強構建企業社會信用體系。
伴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和投資逐漸下行,商業銀行缺乏對民營企業提供長期貸款的動機和意愿,而開發性金融的出現正好可以彌補金融系統的這一缺失,對那些看似風險高、實則十分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提供信貸支持,為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所需的長期投資提供金融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