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李子旭
農村集體“三資”分別為資金、資產和資源。近年來,部分地區存在農村集體“三資”收入不到賬、管理人以權謀私虛報冒領、基層村干部民主意識淡薄等問題,制約了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因此,應提升農村集體“三資”管理水平,以保證我國農村集體經濟向健康和諧的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1.村民的民主意識淡薄,村民作為對“三資”監管的主體,對集體經濟發展的不了解,造成了對資金去向漠不關心,管理監督不到位現象。
2.“三資”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國家出臺相關法律法規但各地具體情況不同,沒有結合實際問題造成管制模式沒有因地制宜、管理不具體不細化。
3.監督制度不夠完善。監管部門只采取專項抽查等方式不能實時監管,村民民主意識不強不能及時維護自身權利。給以權謀私之人提供可乘之機。
4.財務公開不夠透明化。很多資料只流于表面形式,具體進項和出處沒有明確指出,村干部民主意識不強沒有做到認真對待村務公開。
5.農村管理人員較少,部分村級干部沒有具備相應能力和素質,造成了以權謀私的不良現象。項目沒有專人負責,對落實追究個人責任造成了困難。
1.加強村民對集體“三資”的思想教育。農村集體經濟是多數人的經濟,不是少數掌權者的個人舞臺。村內集體經濟發展的重大決策村民享有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例如,遼寧省鐵嶺縣充分尊重廣大農民群眾意愿,積極發揮農民主體作用,確保農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各村均召開了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和工作程序,確保程序規范,群眾滿意。定期邀請省農經處專家開展清產核資培訓輔導,組織鄉鎮經管站人員赴陜西、寧夏、河南等地考察學習。另外,還應加強對村民的知識教育,使村民明確自身利益和如何用法律手段維權,最終做到人人自發參與,為集體經濟的發展貢獻力量。
2.完善“三資”的管理模式。健全“三資”管理制度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石。管理模式應多樣化,因地制宜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改進。重點加強對村集體資金的開支審批、貸款及債務情況、存款和分配、資產資源租賃等工作的管理,確保管理工作更加規范化、科學化。村干部應適當放權給相關代理機構,由專業機構處理專業問題。村級管理人員根據法律法規結合各村實際情況完善規章制度,要求所有管理人員按規辦事,減少處理事情的隨意性。在發現工作中的不足時應記錄在冊,方便工作問題的解決和改進。
3.健全“三資”的監督制度。良好的監督制度有利于規范管理人員的行為,提高工作效率和確保資金不流失。健全監督體系,可為農村“三資”管理水平的提升提供保障。首先,規范村務日常。重大財務事項都從事前、事中和事后三部分進行匯報工作。重點監督內容為財政去向明細、村級資源租賃情況、上級下發政策執行情況、村干部廉潔情況等。其次,形成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監察常態化,確保監督部門定期、不定期抽查并行,避免被檢查對象臨時準備的可能。最后,建立民主評價機制,展開村民監督,采取座談會等形式,充分調查聽取人民對各項決策的意見,發揮民主監督的作用。
4.透明“三資”的財務管理。村集體經濟應管理分工明確,財務問題由村出納員、會計分別負責,對賬簿的登記和審核不可兼職負責,其余管理人員一律不可插手,防止財務混亂。村級干部應全面公開財務去向,不僅限于公開表面內容,應具體到每一處實質收支款項,加強對事情處理過程的具體描述。及時更新公開時間,以季度為單位,杜絕村務公開時間嚴重滯后的現象。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財務公開在語言表達上盡量避免專業用語,向村民詳細解釋,確保讓村民真正理解公示的財務信息。例如,遼寧省開原市八寶鎮某村委會組織村民小組每月公布財務收支結余情況,而村委會每年向村民公布財務情況,并且嚴格控制非生產性開支,不允許存在越權行為,推崇合同管理,有效防止村委會只負責決策但卻沒有明細記錄的現象發生。
5.培養管理人才并落實責任追究。加強村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遵循黨的廉政建設。做到為人民服務,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提高為人民服務意識。管理人員的選拔應注重專業能力,通過正規的選拔機制從選拔、培訓、評估三方面入手,避免用人唯親的裙帶關系,培訓聘請專業人才教學,重點培養管理人員的專業技能、團隊合作能力、責任心和服務意識以滿足崗位的需求,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后期落實科學的考核機制和評估標準,將負責項目責任具體落實到個人,認真處理違反規定的相關人員。
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戰略不斷深入發展,對農村地區的集體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視。農村集體“三資”規范化管理,有利于維護新時期我國農村建設環境穩定、農村各種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將農村“三資”管理作為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對我國總體經濟水平的發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