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趙小芳
農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影響著我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與此同時,我國國情和農業發展的現狀都明確表示了我國農業發展必須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在保證經濟建設的同時,也不能忘記科學合理開發農業生態資源。
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呈現出開放性和局限性的特性,生態和經濟的協調發展能夠使農業產業結構得到不斷優化。與此同時,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發展,都需要以農業技術創新作為支撐力量,不僅要最大化利用土地資源,還需要做好生態保護工作,實現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二者具有緊密相連、密不可分的關系,為了讓各項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需要協調生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以環境保護為前提,達到產業結構全面優化的目的。這也是農業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的特點之一。
(1)技術匱乏。在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生態農業是必須要堅持的原則,并且生態農業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原則。就目前來看,我國農業發展的方向主要在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創新農業生產方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依然存在方方面面的問題。比如現如今生態農產品的加工技術還不夠先進,導致現代農業發展速度較為緩慢。(2)農民生態意識不強。農業生產的勞動力主要是農民,農民的受教育程度有限,文化水平不高,不能很好理解農業生態化發展理念。對于新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接受程度不高,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學習新技術,農民也無法完全掌握市場發展的規律;與此同時,很多農民環境保護意識、資源合理利用意識不強,沒有在農業發展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3)地方政府引導和監管力度不強。政府在協調農村經濟和生態發展過程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發展現狀來看,政府在引導和監管方面做得不夠好。首先,沒有完善的制度作為支撐,導致監管體系工作的開展沒有可依據的支撐,很多干部對于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的重視程度還不夠;其次,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經濟發展會因為地區不同而存在較大差異,地方政府在協調農村生態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時,沒有起到良好的作用,導致兩者不能共同開展,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
(1)提供先進技術支持。想要優化農村經濟結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首先可以在農業生產中引進先進技術,將“產、學、研”和農業發展深度融合。農業技術的發展和不斷完善能夠提升農產品培育、加工、生產的質量。引進先進技術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發展的環境,政府需要加大力度引進適合農業發展的外資力量,保證農業企業和其他企業之間進行合作交流,推動農產品的銷售,為農產品走向市場打下基礎,推進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還需要擴展農業招商途徑,加大融資力度;②促進人才發展。從我國農村發展的現狀來看,在經營過程中缺乏人才的加入也是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之一。因此,不僅需要科學技術人才的加入,農業企業還需要加大招聘力度,吸引復合型人才,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嚴格按照相關制度來開發農業資源,本著生態農業的原則,盡可能避免出現為了追求經濟發展而忽略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的情況,要始終把兩者協調發展當成一切工作開展的出發點;③加大對農業技術資金的投入,結合該地區農村生產的實際需求,保證資金用到實處,不斷完善農業市場,使農業生態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變得具有可持續性。(2)提升農業生產者綜合素質和生態意識。要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加大科學技術的推廣力度,強化生態農業的科學理念。讓農村居民意識到,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要保證經濟的穩步增長,還需要注重生態保護。政府和地方部門需要安排專門的人員深入基層進行宣傳教育工作,提升農村居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提升生產者的綜合素質還表現在,要讓農村居民充分了解政府和國家出臺的惠農政策,不斷轉變自身的傳統觀念,了解政府和國家頒布的新政策,為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的協調發展奠定基礎。(3)強化政府引導作用。政府在農業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的過程當中,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可以出臺相關的政策,來扶持生態農業和農業經濟有關的財稅,出臺相關制度來規范市場上對農產品銷售的要求,不斷擴大農業生態規模,讓生產者充分了解市場規律,根據市場發展的具體情況來進行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同時,一旦生態發展遇到了資金問題,政府應該加大投資力度,還可以通過發展旅游業、農家樂等方式,來帶動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政府還需要做好記錄工作,不斷向農村居民闡述生態農業和農業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和意義,讓相關工作的開展得到保障。
農業發展和農業生態有著密切聯系,要本著以保護生態環境的原則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堅持可持續發展道路,最大化利用農業資源,對促進生態農業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