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徐 娟
隨著我國科技和經濟的不斷進步,我國農業的生產形勢也發生了新的變化,一方面由于農村勞動力的大量流失,導致我國許多農村出現了有地無人種的現象。另一方面受國外經濟的影響,大量低廉、有特色的農產品涌入中國市場,我國的傳統農業也受到了一定沖擊。農產品競爭不足,面臨滯銷的問題。而農業生產托管就是近年來根據實際情況探索出的一種新型土地經營模式。
農業生產托管是在保障農民利益的前提下,有效進行資源整合,將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和推進農業現代化有機結合起來。是根據我國基本國情和農業發展要求制定的一種新型土地經營模式,是一種創新的農業經營體制。通過農業生產托管可以有效整合分散土地,提升農業生產的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解決了現實中的實際問題,有利于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實現。
1.有助于糧食增產、保障糧食安全。近年來,國外價格相對低廉的糧食大量涌入中國市場,對中國的農業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在糧食效益和生產成本的雙重壓力下,我國農業糧食產業明顯后勁不足,流轉土地的現象逐漸明顯,對保障國家的糧食穩定構成了威脅。在農村實施生產托管后,農民仍掌握土地的經營權,利用大規模種植和先進的生產技術,為提高糧食產量創造了條件。
2.有助于更好的促進農民增收。通過開展土地托管,實現了土地的規模化、集中化,間接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標準。使得農業產量更加穩固、質量更有保障、由于之前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經常造成施肥不當、濫用農藥的問題也得到了較好的控制。實行土地托管,采用集中管理,統一選種,統一施藥,統一聯產直供的管理方法還大大降低了由于售賣假種子、假化肥而造成的農業損失,坑農害農犯罪幾率普遍降低,農業社會化服務意識更加強烈,更有利于提升市場的占有率和認可度,有利于樹立糧食品牌,農民的生活也更有保障。同時土地托管也讓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在穩定收入的同時,又節省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財力。
3.有助于推動農業現代化。由于農村大量勞動力逐步向城鎮轉移,農村現有勞動力存在生產技術落后,觀念守舊的問題,沒有生產積極性,學習先進技術和生產方式的愿望并不強烈,政府難以通過科技下鄉和引導、財政補貼以及技術培訓方面的措施解決問題。但與普通農戶不同,托管體本身具備生產條件,具有規模化生產的經驗,也愿意主動學習,對增產增收有強烈的愿望。為降低成本,獲取最大效益,愿意花費精力投入基礎建設,引進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設備,并建立專業的管理隊伍。客觀上有利于科技的普及,和推動社會主義農業現代化的進程。
實現農業生產托管,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在實踐過程中要求政府部門,依照相關政策法規同時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加強政策的引導和扶持,在宏觀上統籌農村土地托管。
加強宣傳引導
對土地托管試點和典型案例加強宣傳,注重政策引導,使農民有農業生產托管的意識,認可生產托管的新型模式。要注重宣傳的方式方法,因為農民群眾長期處于農業的生產勞動,接受新事物方面相對滯后,當地政府要積極走訪,做到讓農戶聽得懂,查得到,可比較的三點要求。聽得懂是指讓農民真正明白土地托管的實際意義,給生活帶來的切實好處。查得到是指能查到相關的政策信息,有法可依。可比較是指把自己現在的生產情況和實行托管后的生產經營情況進行比較,發現優劣。在平時工作中慢慢滲透,讓農戶逐漸抵消心中的顧慮,自愿參與到生產托管的工作中來。
統籌各方利益
對于農業生產托管來說,既要對新型的農業主體進行扶持,又要保障原有農戶的基本權益,更要注重社會效益。在各方配合下,積極有效的開展土地托管工作,形成共贏的經濟共同體。
把握工作節奏
實行農村土地托管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較長時間的培訓、督導,所以要有足夠的耐心,對工作認真負責、積極穩妥、循序漸進、分層次、分階段的推進土地托管工作的實施。切記急功近利,給社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有效進行風險管控
在土地托管工作實施之前,要充分考慮當地的環境、氣候等自然因素,同時又要了解當地的技術水平,勞動力規模等客觀因素,以及托管主體的經營能力和農戶的認可程度等。做好科學的預判,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評估,做到未雨綢繆。
加強政策研究
把土地托管作為土地改革的重要內容,加強理論方面的學習,研究相關法律法規,善于總結經驗教訓,大膽借鑒成功案例,研究出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土地托管政策,在幫助農民增產增收的同時,也促進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
想要有效的實施農業生產托管,需要各方共同參與,積極配合。農業生產托管是大經濟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因勢利導,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在保障農民權益的情況下,積極開展生產托管的工作,在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的同時,又為實現國家農業現代化提供了新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