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鈞
(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
得益于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機遇,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中小企業這一個龐大的市場群體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發凸顯,在加快科技創新、吸納勞動力、創造稅收、活躍商品市場等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然而長期以來其發展面臨著巨大的障礙,融資難融資貴的“麥克米倫缺口”始終妨礙著企業的發展,尤其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的背景下顯得更為突出。
因此,本文立足于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結合有關理論知識,從企業、市場以及政策法規三個層次對其產生原因進行刨析并提出具有合理性的發展建議,希望能夠為當前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提供有效的思路。
(1)企業融資風險高。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內部資金不足、生產技術水平落后,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從而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在面對市場風險時,其抵御能力偏弱,存活率低,從而信貸違約風險較大。出于對風險的控制,信貸金融機構往往要求貸款企業擁有一定的抵質押作為擔保,而中小企業本身固定資產比重較低,缺乏抵質押品,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等抵押物較少,不能滿足貸款銀行的信貸要求,信用評級普遍較低。因此相對于向大型企業提供融資服務,若銀行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在面臨高風險的同時,需要付出更多的盡調精力與監督成本。
(2)企業財務管理制度缺失。中小企業大多數為地方性民營企業,內部多采用家族化管理,專業化水平低,經營能力不強。管理者普遍對法律缺乏認知,企業財務管理制度建設相對滯后,并且缺乏向金融機構貸款所需的經營與財務數據。同時出于企業自身利益和隱私保護,對信息披露不全面,不透明。最終給外部信貸供給方提升了企業財務真實數據的審查難度,因此很難掌握其真實經營狀況,盡調成本高昂。銀行風控力度加大,其融資成本上升。
(3)企業融資需求具有特殊性。在我國中小企業群體龐大,內部結構復雜,融資需求呈現多樣化。但當前提供貸款的金融機構仍舊以傳統審批流程,無法滿足其個性化的融資發展需求。中小企業融資普遍具有數額小、期限短、需求頻繁等特性。而金融機構面對中小企業客群時,由于現有業務機制的缺陷,導致風險無法得到彌補,最終限制了中小企業的貸款數量。事實上,由于承擔較大貸款風險,銀行往往會以增加費用或提高利率的方式進行風險補償,企業融資成本加大。
(1)市場融資渠道相對單一。當前我國中小企業仍以間接融資為主,直接融資途徑十分缺乏。由于我國直接融資市場起步較晚,板塊機制不完善,中小企業通過該渠道獲取資金難度較大。盡管我國開通的創業板是為中小企業而設的,但其門檻要求也相對較高,只有少數企業能夠登板,無法覆蓋多大多數的中小企業,融資作用十分有限。因而紛紛尋求間接融資,而銀行等間接融資機構也由于信息不對稱不愿意給中小企業貸款,進而形成融資難的困局。
(2)中小企業征信體系尚未建立與完善。當前我國的中小企業尚未形成統一的征信市場,稅務信息系統也只在部分地區聯通,信用檔案也只有部分中小企業創建。他們仍然是傳統征信下的“薄檔案”群體,信用報告中只擁有少量信息。同時處于隱私保護,他們往往不愿意過多的信息披露,信貸銀行很難通過各種公開渠道以低成本的掌握借款企業的真實經營情況、融資需求和信用狀況。
當前我國政府將中小企業納入普惠金融的范疇,不斷加大對其的扶持力度,并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但是相當一部分是關于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性指標,包括中小企業貸款增速以及貸款占比等強制性指標政策,而貸款激勵性措施相對較少,在具體實施過程面臨一定的問題。
由于信貸市場存在信息不對稱,貸款金融機構往往不愿意將資金借貸給高風低收的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應從自身做起,努力減輕外界對自己的不信任,降低信貸違約風險。
為此,企業要做好自己,樹立良好企業信譽和形象。要做到以下三點:一要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嚴格按照有關部門和法規要求,做到全面、準確、真實,定期向相關各方提供符合規定的會計報告,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企業的“信用形象”。今年某知名企業被迫自曝財務造假,引起資本市場的強烈震蕩。連知名企業都存在財務造假問題,可想而知,廣大中小企業在財務方面所面臨何種程度的潛在風險。二是及時還本付息,保持契約精神。由于企業所需多為流動性補充資金,且較為頻繁。因此可以通過長期博弈的方式來增加貸款機構對自身風險的認知,逐步降低貸款利率。三是要保持合理的杠桿水平,加強現金流量管理,加快資金回籠與周轉,提高內部資金管理與利用水平。
(1)銀行作為我國中小企業債權融資的主要渠道,一直以來在資源優化配置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中小企業自身高風險屬性阻礙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貸款支持力度,為此必須緩解信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所產生的交易成本。支持銀行業采取差異化經營,形成小型地區性商業銀行為主,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為輔的銀行信貸體系。根據小銀行優勢假說理論,大型銀行往往在機構設置和組織管理模式上較為復雜,信息處理標準化,擅長“硬信息”生產,適合于交易型貸款發放,而小型銀行內部相對簡單,能夠靈活處理各類信息,擅長“軟信息”生產,適合于關系型貸款發放。
在我國,國有銀行往往自身規模較大,資金實力雄厚,但由于中小企業貸款業務潛在風險大、利潤偏低,因而對該客戶群體融資意愿度低。出于國家普惠金融政策,不得不給予其貸款融資,總體積極性不高。再加上其本身面臨績效和金融扶持這一對立矛盾,使得其無法二者兼得,因此在信貸市場中始終無法成為信貸的供給主力軍。而區域性地方銀行由于長期立足于當地,了解地方信貸市場環境,能夠以更低的成本掌握企業真實經營狀況,并及時了解企業需求,有效地為當地中小企業融資解圍。同時利用自身風險控制和信貸服務技術,降低融資風險。當前,泰隆、臺州銀行在對中小企業融資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2)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步發展,其市場籌資的功能也逐步被完善,直接股權融資成為繼銀行間接融資之后的又一大重要融資渠道。然而在我國能夠進行股權融資的企業只有少數公司,大多數中小企業不能夠達到其門檻要求。近些年來,私募股權融資作為一種新的股權融資模式被引入我國,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我國非上市公司股權融資的空白。由于其投資對象是處于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創業成長型公司,而這些企業多屬于中小企業。對于存在融資問題的企業來說,通過投資方以私募的方式入股中小企業,能夠增強彼此的信任,有效緩解企業與投資方的委托代理關系問題,進而獲得其資金支持。不僅如此,甚至還能夠利用投資方背后資源優勢幫助企業破除發展阻礙,實現企業的價值增值。
(3)由于信貸雙方存在信息不對稱,資金供給方無法有效掌握中小企業的真實經營管理狀況,導致其信貸風險較大,形成融資難題。因此,中小企業也可以積極尋求供應鏈金融的支持,加入以核心企業為中心的供應鏈體系,利用核心企業信用背書來獲取銀行融資支持。銀行將圍繞核心企業,管理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資金流、物流和信息流,把單個中小企業的不可控風險轉變為供應鏈企業整體的可控風險,通過各個場景交易獲取各類信息,最終實現風控,破除信息不對稱的障礙。由于在供應鏈金融運行中,各方獲取的信息極其有限,且其真實性無法得到保證,從而產生“信息孤島”問題。最近,以區塊鏈為代表的金融科技試圖通過“去中心化”的算法去避免信息被篡改,從而讓信息變得公開透明,使供應鏈金融進一步完善。
我國中小企業所面臨的融資難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解決。這個過程中,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既需要完善融資市場,又需要政府更具針對性的扶持。由于中小企業發展先天不足,往往在市場風險面前表現的異常脆弱,特別是今年深受疫情影響,其生存變得更加雪上加霜。但伴隨著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提升,經濟和社會效益更加凸顯,包括資本和政府在內的各方力量也將深度融入,未來中小企業必將擺脫融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