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樂明
(中國人民銀行吉林市中心支行,吉林市 132001)
2020年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完成“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高質、高效地完成三大攻堅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保障。防范化解金融風險作為三大攻堅戰之首,更是有著深遠意義。因此金融業應堅決打贏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以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保障。
當前我國經濟水平和科技水平得到長足發展,但其中蘊含的金融風險也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很大挑戰。部分金融機構對金融風險隱患認識不足,對信貸資產質量關注度不夠,一旦形成金融風險,金融機構往往處于被動角色。而且我國還未出臺綜合性的金融風險管理法律法規,從而使得我國金融風險管理工作存在較大漏洞。導致金融風險爆發時,最終會對我國社會經濟領域和金融領域帶來負面影響。
雖然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穩步提升,大部分金融機構單獨設立了金融風險管理部門,但風險管理工作存在諸多漏洞,個別金融從業者有法不依、有章不循、合規意識淡薄,票據詐騙、違規擔保等案件時有發生,導致金融犯罪頻發,金融從業者道德底線受到嚴重考驗,也給金融系統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損失和聲譽損失。因此要妥善處理金融犯罪案件,謹防系統性金融風險。
為向國際化金融模式靠攏,金融機構設計出臺了結構復雜的資管產品,并通過線上線下渠道同步進行營銷,金融業混合經營方式得到了普遍應用。新型資管產品普遍存在跨行業、跨市場、跨機構和跨地域的特點,行業間、機構間關聯度很高,風險傳遞效應和傳染性在擴大,資金鏈一旦出現斷裂,很可能會引起連鎖反應,金融風險敞口擴大。
目前一部分上市企業信息披露未能及時跟進,資本市場上公開的信息無法真實、全面地反映經濟宏觀運行情況。同時資本市場制度規范不健全,機構投資者因為其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專業的管理模式,獲取信息的渠道更為廣泛,機構投資者對于信息搜集和解讀能力更具勢。這種客觀現實影響了資本市場資源配置的正常發揮,不利于資本市場健康有序發展,更不利于保護投資者權益。
目前金融發展仍存在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多樣化金融投資需求與優質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供給不平衡,以金融機構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仍處于主導地位,股市和債市等直接融資比例還有待提高,這種現狀導致信貸風險過于集聚于金融機構。同時隨著人工智能的廣泛運用,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存在過度創新的隱患,這將直接削弱了金融機構對風險沖擊的抵御能力。
部分金融機構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出現了存貸款期限和金融資源配置錯位、貸款期限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甚至信貸資金流向房地產等獲利較大的領域。金融機構通過放大杠桿等形式,追求短期利潤回報,使得實體經濟盈利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下滑,甚至出現“脫實向虛”現象。“脫實向虛”將加劇產業的空心化、催生資產價格的泡沫,對地方經濟的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制約。
目前隨著實體經濟的下行,債市、股市、匯市和期貨等金融市場出現劇烈震蕩。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疊加,加之不同金融市場間日趨緊密的關系,出現了跨市場交叉傳遞風險的隱患。一旦金融市場投機交易出現過度膨脹,將會出現泡沫經濟,金融業無法發揮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系統性或區域性金融風險將會露出苗頭,進而沖擊和損害傳統金融業和地方經濟的健康發展。
近幾年來,影子銀行在我國迅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社會融資鏈延長,已成為當前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影子銀行存在的會計操作不透明、信息不對稱等問題,會加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爆發。再者這些風險在某種程度上游離于監管視線以外,一旦風險爆發將對金融穩定、金融安全形成嚴重沖擊,也對金融監管當局的履職和央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形成挑戰。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用法律準繩規范金融市場主體行為。提高金融活動信用成本,對不同的信用主體采取統一的信用評級標準。針對信用評級較低的金融活動主體,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對資金流向進行全程跟蹤和監測。建立公開透明、操作性強的信用公開制度,向社會公示違約主體信貸不良行為。從業者應加強金融風險文化學習,提升金融風險管控意識,使風險防線無縫對接。
充分運用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有效運用調控手段,調動金融主體自主防控風險的能動性。將非銀行業金融機構納入宏觀審慎監管范疇,重點關注影子銀行和金融混業經營方面,杜絕監管套利。密切宏觀審慎政策與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提升金融風險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借助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建立健全風險監測、預警和評估機制,提高監測能力,精準判斷隱患。
要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重點開展誠信教育,在全社會范圍內營造良好的信用氛圍。嚴厲打擊企業逃廢金融機構債務行為,加快金融債權案件審理工作,加大執法力度,優化司法環境。利用新聞媒體,加強金融法律和金融知識宣傳,增強個人風險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各級地方政府職能部門和金融機構應形成合力,共同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引導金融機構將更多的資源配置到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強對創新科技產業、綠色產業、精準扶貧產業等陣地的金融支持,實現“輸血”向“造血”的飛躍。構建并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提升金融資本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支持優質企業到股市和債市上直接融資。充分發揮保險業助推經濟發展的作用,引導險資投向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能源項目建設上。
拓寬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功能,合理、合規發行與項目匹配的地方政府專用債券,減輕各級地方政府舉債壓力,滿足政府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充分利用公開透明的財務指標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進行動態監測和全程管理,及時披露地方政府債務及資產負債情況,加強政府融資平臺債務風險的預警、預報工作,嚴格杜絕地方政府不規范的投融資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