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大連市中心支行,遼寧大連 116000)
伴隨改革開放歷程,外資銀行在中國從無到有,穩健發展。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始終較為謹慎,直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中講話表示“大幅放寬金融業市場準入”,中國金融業邁向全面開放的新紀元。近年來,隨著諸多開放性政策,如2018年銀行業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2019年金融業12條對外開放措施和“國11條”的漸次落地,外資銀行的優勢不斷得到發揮。但相比于中資銀行,其在中國發展依舊困難重重。行業競爭加劇疊加新冠疫情沖擊,外資銀行在宏觀戰略調整和微觀業務開展上均面臨著挑戰。本文將結合疫情影響,闡明外資銀行在華發展存在的問題,并為其能更好地參與我國金融市場提出合理化建議。
2007年以來,外資銀行積極布局中國市場,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在華共設立41家外資法人銀行、115家外國銀行分行和149家代表處,營業性機構總數975家(含總行、分 行、支行)。資產規模3.58萬億元,同比減少17.32%,在我國銀行業總資產中占比常年不足2%,遠小于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部分外資銀行僅為母國的在華公司提供單一業務,資產規模不足100億元,在疫情影響下出現關停現象。但其經營風格較為穩健,當中資銀行的信用風險因疫情沖擊攀升時,外資銀行2020年二季度末不良貸款率僅為0.69%(圖1),分別較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低76和94個基點。流動性比例與撥備覆蓋率也處于高位(圖2、圖3)。盈利方面,外資銀行資產利潤率為0.73%,較2019年同期大幅降低(圖4),部分機構盈利下降與撥備計提的增加有關。

圖1 各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率(單位:%)

圖2 各商業銀行流動性比例(單位:%)

圖3 各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單位:%)

圖4 外資銀行總資產凈利率
外資銀行進入我國以來,金融市場對其預期較高,希望外資機構能在產品創新、管理理念、科技應用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但從實際來看,外資銀行帶來的良性競爭與技術溢出均差強人意。受市場策略和決策機制的影響,其本土化進程并不順利。疫情爆發以來,資金成本升高、信貸環境轉差、國際金融市場大幅波動等因素對外資銀行帶來沖擊,同時世界政治局勢動蕩和各國意識形態差異也使外資銀行在與我國金融市場融合過程中尚待解決的問題進一步凸顯。
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其后一系列全球金融風險事件的影響,外資銀行虧損激增,海外業務被收縮,市場占有率處于低位。作為獨立法人機構,外資銀行理論上可辦理的業務非常全面,其牌照價值等同于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但外資銀行錯過我國銀行業高速發展階段,資產規模最大的匯豐銀行在2019年末總資產僅為5247億人民幣,相當于最小的全國股份制銀行總資產的50%。隨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外資銀行的貸款需求和收付款結算交易量都明顯減少,部分外資機構通過裁員和暫停高風險業務等方式實現內部成本優化?!耙咔闀r代”下外資銀行在華發展舉步維艱。
外資銀行的市場策略多以成熟市場理論為基礎,貸款投放傾向于產權明晰的民營企業。鑒于我國銀行業長期將大量貸款投放給國有企業和政府融資平臺,外資銀行對我國銀行業給予較低的風險評級。但從實際來看,這些貸款投放卻是中資銀行的優質資產。部分外資銀行逐漸傾向于增持中資銀行股份以此規避傳統業務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而選擇全面拓展業務的外資機構,其本土民營企業貸款僅占貸款總量的30%。當前我國針對中小微企業出臺多項扶持政策,疫情期間也呼吁商業銀行實行貸款延期還本付息,加大對小微企業信用貸款支持力度。外資銀行因不能享受激勵政策參與度不高,其經營策略與我國市場需求的“錯配”成為重要問題之一。
外資銀行的決策機制在我國金融市場運用效果欠佳,主要有幾方面原因:一是風險偏好的固化。近年來外資企業不斷拓展中國市場,對外資銀行服務有更高要求。但固化的風險偏好使優質的本土化業務因不符合總行的準入條件被否決。二是多條線協作的低效。隨著銀行業監管愈加復雜,一筆業務需要多條線的配合與制衡,外資銀行為緊跟國際監管要求,在風險控制方面較為謹慎。但這種經營上的標準化不能很好適應新興市場的靈活多變。據了解,外資銀行始終面臨無法對子行所在國的市場變化準確掌握的情況,在我國銀行理財爆發式增長階段,外資銀行不但沒有擴張反而逆勢收縮近10%。
本世紀初期,外資銀行在科技與業務創新能力上領先中資銀行。自2005年后,中資銀行在學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憑借經濟的迅速增長和全球化的高速發展趕超外資銀行。在科技投入方面,中資銀行是需求導向,近年來在普惠金融和移動支付等領域充分融入金融科技,核心系統已歷經幾代更新。相比之下,多數外資銀行因高昂的時間與人力成本,核心系統僅在舊系統上小幅度升級。在業務創新方面,外資銀行總行的創新業務往往不適應我國市場需求,而中資銀行的創新業務模式又不能被外資銀行的總行接受。疫情背景下,中資銀行的移動場景應用不斷革新,但在這方面外資銀行的步伐相對緩慢。
在疫情影響下,中國經濟開始重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疫后新發展格局。實現“雙循環”的途徑是深化改革,改革的重要一環是打造良好的營商環境。營造穩定的國際化、法制化營商環境是市場經濟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金融市場高效運行的基礎條件。對此,要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創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形成層次分明、內在協調的法律體系,為外資銀行在華發展打造平穩可期的發展前景。
監管機構要加快建立起一套與當前開放水平相適應并能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監管體系。一是吸取國際經驗教訓,嚴防同業惡性競爭、內外部金融風險交叉滲透等問題;二是學習國外經驗,加強與國際通行監管規則實踐對接,充分釋放外資銀行潛能;三是建立監管信息的溝通共享機制,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四是加強監管機構與外資銀行的溝通,深入了解外資銀行的發展現狀,引導其在華良性發展。
一是合理布局網點。隨疫情影響減弱,外資銀行應充分權衡成本收益,加快本土化進程;二是轉變市場策略。積極響應我國銀行業的相關政策,適當放松審批條件,與我國金融市場需求相匹配;三是增持中資機構股份。加大對股權分散的城商行、農商行股權投資,將先進的風控體系帶入控股銀行;四是發揮比較優勢。當前利率市場化改革理論上對外資銀行利好。中資銀行因貸款業務量大,息差收窄壓力客觀存在,而外資銀行的貸款規模相對較小,且擅長操作衍生品等業務,在業務拓展上有更大發展空間。五是把握“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充分發揮“一帶一路”沿線網點和金融服務能力上的優勢,為“走進來”的外資企業和“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