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國
(蒙城縣財政局)
為了促進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人們逐漸提高了對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但是由于農業種植環節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相應的仍存在諸多問題,對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一定限制作用,因此,需要應用有效措施積極轉變現有局面,推進縣級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對于縣級農村來說,其農業與經濟發展規模都具有一定限制性,給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從目前情況看,隨著現代化、工業化、城市化社會進程的不斷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甚至其中包含許多有毒物質,極易造成土壤鹽堿化、營養流失等情況,從而促使其降低利用價值,除此之外,具體表現在水體污染、污水灌溉、土壤污染等各個方面,不僅對農業生產造成影響,還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及生命安全,相應的還包括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等,都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影響因素[1]。
針對縣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來看,可能由于地域、環境等多種因素影響,難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在此基礎上,縣級的農業管理及服務力度不強,也是導致其經濟緩慢發展的重要原因。農業生產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解決人口眾多與糧食緊缺之間的矛盾問題,但是現階段,仍存在農業生產模式粗放經營現象,從而造成資源消耗量大,農業產量及經濟效益偏低,除此之外,對于縣級企業來說,經濟基礎較為薄弱,相應的其市場競爭力也較為低下,甚至會出現倒閉、停產等現象,對縣級總體經濟發展起到限制作用,同時也對農業工作的正常開展產生消極影響,從而導致制約了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從目前縣級農業農村發展情況看,仍存在過于注重眼前經濟利益的現象,從而對耕地模式、耕地方法等內容的科學性、實效性和收益性等嚴重忽視,甚至會出現違法占用耕地,盲目設立開發區或工業園區等現象,不僅極大的浪費了可用耕地資源,還極易導致出現污染生態環境的現象,從而阻礙了縣級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以致于導致該地區農業經濟向更低趨勢發展。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傳統的農業產業結構也產生了較大沖擊,促使農產品的供求關系向多元化、多樣化方向逐步推進,同時還要對農產品質量起到一定保障,但是在縣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農業結構不合理現象,其主要是由于農戶沒有轉變農業生產結構的意識,同時也沒有充足的資金和技術加以支持,以致于不能形成有利于農業經濟發展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甚至會出現資金投入量大、農產品產出量少、難以進行推廣銷售的限制性局面,從而不能形成規模化、產業化的經營形式。除此之外,現階段縣級農村勞動力大量流失,難以實現農業結構轉型發展,再加上思想守舊、勞動及接受能力有限,以致于形成了農業生產的惡性循環。
在縣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指揮作用,但是從目前情況看,仍存在政府對農產品市場調控能力不足的情況,難以發揮政府的實際市場指揮效能,其主要表現在農產品的衡定供給量,與剛性需求的可持續增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現階段,全國農產品的收購與流通環節市場化程度逐步深化,相應的由于政府市場調控能力較弱,從而導致了農產品經濟發展具有嚴重的滯后性,與此同時對農產品內部結構的穩定性也產生較大影響,潛移默化的增加了國家整體的農產品調控難度。
對于縣級農業農村來說,農戶的文化水平和素質都比較有限,傳統的、固化的農業生產意識仍占據主導地位,以致于沒有形成良好的市場意識,難以滿足現代化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與此同時根據我國相關政策,導致農產品價格遠低于物價指數,以致于出現農戶收入增長緩慢、農村務工人口大幅度增長等現象,從而導致勞動力大量減少,在此基礎上,縣級農村農業生產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在產量低、價格高的情況下,增加了種植成本,降低了農民收入,導致農戶生產積極性大幅度下降,難以推進縣級農業農村經濟建設的積極發展。
農村經濟發展必須依靠科學有效的農業經濟管理服務工作的加以支持,做好農村經濟管理服務,可以對農業新技術進行有效推廣,還能有效推動農業農村經濟現代化發展進程,充分體現出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價值,應用有效手段提高農戶自身素質、專業技能等,進一步落實基層指導服務,推進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積極發展。
在新形勢下,想要縣級農業農村經濟有效發展,首先就要建立縣級農村經濟管理服務,針對該區域農業農村的實際發展情況,對服務類型、內容等進行有效劃分,在此基礎上還要對服務的組織形式進行有效構建,確保對服務組織的工作人員進行合理配置。在實際管理過程中,需要加大對生態環境及資源的重視力度,在推進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建設過程中,避免出現土壤及水體污染現象,需與政府配合建立相關管理制度,對其廢物產量進行有效控制,確保排出的廢物符合相關標準,與此同時管理服務組織還要加大資源宣傳力度,正確引導農業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斷應用有效方法強化農戶的環境保護意識,幫助其樹立經濟健康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除此之外,還要促使環境保護與農業發展之間構建協調機制,確保其實現雙向協調發展,在管理和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還要注重對生態環境及資源的保護及利用,將資源利用與環境開發進行有機結合,既能有效避免加大對環境的污染和資源的浪費,還能提高組織機制的管理及服務能力,進一步維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服務能力中還包括對農戶的技能培訓、設備維修等多項服務功能,從根本上推進縣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進程。
想要推動縣級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提高對農業結構調整的重視程度,在原有基礎上,盡最大能力推進農業農村產業化進程,其主要是在做好土地資源保護的基礎上進行構建和優化,因為耕地總量的動態平衡是保障糧食產量的根本內容,因此,當地政府必須建立相關政策,同時還要加大落實耕地保護制度,最大程度確保耕地使用面積與糧食需求量保持一致狀態,還要避免出現著重眼前利益,進行耕地隨意售賣建廠等現象,對城鄉用地規模進行嚴格控制,在此基礎上,以提高農戶農業收益為核心,與農戶農業生產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結合,對縣級當地的土地資源進行分析,并充分發揮土地資源自身優勢,從而滿足現代化社會農業市場的實際需求。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政府與當地農業企業進行積極聯合,積極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和方法,實現農業的特色化發展,從根本上加快優質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建設。除此之外,在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的基礎上,政府還要加大對其的經濟、技術等各項資源投資力度,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并做好相應的配套服務,進一步增強企業帶動縣級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能力,最大限度的實現農產品的優化創新,充分發揮出其實際價值,企業還需積極引進先進的專業技術和經營理念,推進縣級農業農村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農業發展的根本目的就是滿足社會市場對農產品的實際需求,對農村生產力發展來說,其對生產力的可持續運行的速度、范圍起到一定制約作用,同時對農戶的經濟效益也產生一定影響,因此,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出其引導和調控作用,通過建立健全政府對農業和市場的有效調控機制,盡最大程度減少市場調節存在的盲目性、滯后性等特點,在此基礎上,政府還要對現代化、智能化技術手段進行有效利用,以此為基礎建立市場供求預測服務信息,有助于幫助用戶對發展前景、市場需求等進行正確選擇,能大幅度的降低生產風險,將經濟損失降低到可控范圍內[2]。
為了保障農戶的切身利益,第一,政府需要對縣級內的各項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比如醫療衛生、信息通信、水利灌溉等各項設施,加大與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溝通性和協調性,同時還要對經濟、政策、設施及技術人員等各項資源進行大力投入,最大程度的對農戶的生活環境、條件和質量進行有效改善;第二,需要對農業農村經濟體制進行深化改革,對農戶適當的提高信貸額度,同時政府還要對農戶進行相應的政策補貼,才能從根本上是拓展農戶農業生產項目,進一步提高農戶的經濟收益;第三,縣級政府需要通過有效政策和措施,吸引外出務工人員進行返鄉創業,不僅能夠為本地帶來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資金支持,還能通過改善自身文化水平和綜合素養,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可行性,同時還能縮短經濟發展時間,除此之外,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能給農村帶來先進的企業管理思維模式,同時還能促使農戶轉變消費觀念,促使農戶整體緊跟時代發展步伐,滿足農業市場的實際需求,真正意義上達到發展縣級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目的。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背景下,加大對縣級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視力度,轉變傳統的經濟發展規模,是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推進農村經濟建設的重要途徑,因此,必須構建相應的管理及服務機構,加快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有利于實現農村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