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鑫 歐陽平 劉夢麟
摘要:藤縣西江二橋南主橋為(50+100+450+100+50) m雙塔雙索面混合梁飄浮體系斜拉橋,整體造型美觀,受力合理,主梁采用混合梁設計,中跨主梁采用創新的鋼-HUPC輕型組合梁,邊跨主梁采用混凝土梁。文章介紹了該橋的總體設計思路、橋型方案和主要結構設計方案,為類似工程的設計和決策提供技術參考。
關鍵詞:混合梁斜拉橋;總體設計;型鋼-UHPC組合橋面結構
中國分類號:U442文獻標識碼:A
0 引言
藤縣西江二橋南主橋為主跨450 m雙塔雙索面斜拉橋,斜拉橋主梁采用混合梁設計,中跨主梁采用鋼-HUPC輕型組合梁,邊跨主梁采用π形混凝土梁。中跨組合梁橋面板采用創新的型鋼-UHPC組合橋面結構,是國內采用該類型橋面結構最大跨度的斜拉橋,與傳統組合梁相比大大減輕了主梁自重,節約了工程造價。本文將結合大橋的總體設計特點,重點介紹其在橋型方案選擇、主要結構方案方面的設計思路,以便為類似斜拉橋的設計和決策提供有益的參考。
1 工程概況
藤縣西江二橋位于梧州市藤縣藤州鎮境內,距現有藤縣西江大橋約6 km,由南橋、北橋組成。其中,南主橋的跨徑布置為(50+100+450+100+50) m,全長750 m,為雙塔雙索面半漂浮體系混合梁斜拉橋。橋梁采用一級公路標準設計,并兼顧市政橋梁的功能,設計荷載采用公路-Ⅰ級,通航標準滿足內河Ⅰ級航道單孔雙向通航的要求。
2 主要建設條件
2.1 地形地貌
西江二橋橋位處屬剝蝕丘陵及河谷地貌,地形起伏較大,地面高程為18~140 m,相對高差約為122 m。河床呈開闊的U字形,橋梁橫跨西江(潯江段)及洲島。洲島島長約4.0 km,寬約800 m,島上地面高程約22~36 m。洲島將潯江分為南、北兩條河道。南、北兩岸岸坡均較陡,南岸坡角為45°~70°,北岸坡角為50°~90°。
2.2 通航條件
洲島將天然河道分為南、北兩汊。其中,規劃航道由南汊通過,南汊江面寬約680 m,水深約9~12 m,天然河槽較寬,整個河槽均是優良的通航水域。目前,南橋所在的南汊航道規劃為Ⅰ級航道,通航3 000噸級船舶,單孔雙向通航凈寬為400 m,凈高為13 m。
2.3 工程地質
橋址南岸的覆蓋層以粉質黏土為主,厚約3 m;洲島岸覆蓋層以粉質黏土和粉土為主,厚約16 m;江中覆蓋層較薄,局部沒有覆蓋層。南橋基巖為砂巖,強風化層最大揭示厚度為39 m。中風化層風化不均勻,局部夾強風化,巖石裂隙發育-稍發育,裂隙面鐵質浸染,局部可見方解石脈穿插,巖體較破碎-完整,巖芯多呈短-中柱狀,少量碎塊狀,采取率中等-高。
2.4 地震烈度
橋梁建設區域的地震基本烈度為Ⅵ度,基本地震動峰值加速度0.05 g,地震動加速度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
2.5 基本風速
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的基本風速為26.3 m/s。根據橋位地表類別(C類)得到橋位處設計基本風速為20.65 m/s。
2.6 其他
項目水上運輸條件較好,橋址位于西江上游,目前可通航2 000噸級船舶,水運便利。項目陸運條件一般,項目南岸有機耕路可到達橋址。
3 橋位方案設計
根據城市規劃,藤縣西江二橋在洲島島頭附近跨越潯江,橋位正好位于潯江分流口處。根據《內河通航標準》,水上過河建筑選址應避開分流口,且避開距離不得小于頂推船隊長度的4倍,當橋梁選址不滿足避開距離時,應加大水上過河建筑物通航孔跨度或采取一孔跨過通航水域的方案。考慮到如果在原規劃橋位建設橋梁,不但項目難以連接洲島地面道路,主橋跨徑和建設投資也將大幅增加。因此,藤縣西江二橋橋位調整至島頭下游約900 m處,在滿足規范要求避讓距離的前提下,盡量貼近原規劃橋位,更好地與規劃引道相銜接。選位示意圖見圖1。
4 橋型方案設計
4.1 總體思路
藤縣西江二橋南主橋總體設計需要綜合考慮橋位處通航、行洪、防撞、地質等條件。橋梁主跨跨度主要由橋區航道的通航要求決定,大橋需要跨越洲島南汊主航道。洲島南汊天然河槽較寬闊,整個河槽均是優良的通航水域。根據通航要求,南橋的凈空尺度按Ⅰ級航道標準控制,橋梁通航凈寬為400 m,凈高為13 m。結合上述通航要求,并綜合考慮預留橋墩承臺及防撞設施等寬度后,通航孔跨跨徑≥450 m。該跨度下的適用橋型有懸索橋、斜拉橋和拱橋[1]。就拱橋而言,由于江面寬約680 m,拱橋的拱座基礎均落在水中,河槽水深較深,有推力拱橋的拱座基礎造價較高,施工難度大;無推力系桿拱橋方案的跨徑也已超過其經濟跨徑。因此,拱橋方案在本橋建設條件下并不合理。就懸索橋而言,450 m跨徑較小,不是其經濟跨徑,且兩岸中風化巖層的巖面較深,不利于兩岸錨碇的設計和施工。因此,懸索橋方案在本橋建設條件下也不合理。對于斜拉橋方案,450 m是雙塔斜拉橋的常規跨徑,也是經濟跨徑。斜拉橋450 m主跨基本跨越了洲島南汊主要的河槽水域。
對于邊跨和主跨采用同一種梁型的常規斜拉橋,其邊中跨比在0.4~0.5之間,岸上邊跨長度較長,主橋規模相對較大;而邊跨和主跨采用不同梁型的混合梁斜拉橋,其邊中跨比在0.3~0.45之間,可以縮減邊跨長度,降低主橋規模和工程造價。
4.2 主梁方案及邊跨布置
就斜拉橋主梁形式而言,目前跨度在400 m以下的斜拉橋主要以預應力混凝土梁為主,跨度400~500 m之間以預應力混凝土梁和鋼-混組合梁兩種主梁形式為主,跨度>500 m以鋼-混組合梁和鋼箱梁為主。450~590 m為鋼-混組合梁斜拉橋的經濟跨徑,和鋼箱梁相比,組合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主梁自重,但混凝土橋面板是優秀的承壓結構,可以和鋼梁共同承擔主梁軸力,且其增加了主梁的整體剛度及橋面板局部剛度,同時避免了鋼橋面鋪裝帶來的風險;而和混凝土梁相比,雖然采用鋼-混組合梁方案比預應力混凝土梁方案略貴,但鋼-混組合梁具有利于控制施工質量、施工工期較短、施工風險較低等優點。